【中国机长.影评】视听震撼之外 英雄还剩下什么?
作为与《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并列的建国七十周年献礼三巨片之一,本港导演刘伟强执导的《中国机长》在内地国庆档期票房高歌猛进,不仅远超吴京、章子怡坐镇的《攀登者》,更一度单日逆袭七大名导演云集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部根据四川航空8633号班机事故改编的主旋律之作,围绕飞机遇险时机组人员的临危不乱,给予观众一场视听震撼之余,也完成了宣扬英雄主义的爱国指标。
撰文︰李青
去年5月,载入史册的川航班机事故,结局人尽皆知—在重庆飞往拉萨的飞机上,驾驶舱挡风玻璃意外破裂,正副机长克服重重困难,保住了机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此前提下观影,难免带着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事故内容已经不是电影打动观众的首选,所以导演运用大量篇幅,描写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从机长到空中乘务员,从飞机状态到天气情况,大量的会议与检查,以微观视角扫荡危机情境,强调职业化与专业度,也让平日里仅以乘客身份登机的观众,管窥民航业不为人知的艰辛。
另一方面,自《战狼》成功以来,国产英雄大片弱化“高大全”的神性路线与宏大历史叙述,转而注重角色的人性,展现“英雄亦凡人”,故而我们见到,不苟言笑的硬汉机长刘长健(张涵予饰),出门前答应了女儿要为她庆生,突显心中柔软一面;副驾驶徐奕辰(欧豪饰)想追求空姐黄佳(张天爱饰),却被当成弟弟屡次碰壁,机组九人,几乎人人都配备了感情关系,此类“文戏”的添加,也为事故发生后乘客慌乱嚎啕,乘务长毕男(袁泉饰)稳定军心的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作铺垫。
矛盾的是,种种琐碎的职场家长里短,尽管让机械化的航班工作日常显得更有人味,却不仅展开不足,且反而让真正空难时刻到来的震撼,显得流于表面。
固然,刘伟强以其擅长的类型场景构造,让观众跟着抖动的机舱场景提心吊胆,乘客大难临头各怀居心,也自带紧张恐惧,然而,既然名叫《中国机长》,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风险,却在几个张涵予的神态特写后,便奇迹般地迫降成功,机长的领军作用,他的镇定、智慧和勇敢体现在哪里呢?驾驶舱与客舱里外互动微薄,仿佛两个世界,他们的团结合作又如何表现呢?至于突然推着餐车冲向乘务长,高呼“我不能死,我要见我儿子”的男乘客,还有空姐昏倒后千钧一发之际自己醒来,竖起大拇指引发满机乘客纷纷“畀个like”,以及挂在口边的类似“敬畏生命、敬畏职责”这样的点题口号,则更是换汤不换药的戏剧冲突套路,可谓强行煽情,最为致命了。
这或许是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弊端。指定动作太多,就连乘客支线的人物身份,例如看望已逝战友的老兵、团聚的藏族家庭、进城工作的打工者,都似乎承担着政治任务。飞机平安降落后,导演对救援与地勤工作者、军方地面控制台也多有着墨,可见,中国特色与荷里活大片的区别,就是国家与民族当前,要面面俱到地塑造公众事件中的集体,而不是将光辉归功于个人。
这也是早前在采访中,制片方在面对“电影是不是中国版《萨利机长》”的提问时表明的态度:《中国机长》是事件原貌的呈现,而《萨利机长:迫降奇迹》(Sully)延伸开来,探讨的是人和官僚制度的抗衡。显然,《萨利机长》将重心落在迫降后接受美国空管局事后调查的过程,暴露事故后机长本人的人性挣扎,而深究灾难为何发生,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等等,并不是国庆献礼片应当承担的责任。
电影的最后,机长与成员们一年后再聚首,举杯共庆重生,齐齐高歌《我爱祖国的蓝天》。主题曲响起,画面淡出,英雄凯旋,恢复岁月静好。而回到现实中,电影主人公的原型刘传健,落地后面对媒体的重重关注,他说过:“我可能运用了我的职业技术把它做好了,但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希望大家能慢慢淡忘这件事,也把我淡忘。”
英雄并非生而为英雄,他们从生活中来,又回到平淡的日常中,出生入死间,这份朴实且义无反顾的勇气,远远比110分钟的视听震撼更为凝重、隽永。
更多《香港01》周报影评:
上文刊登于第18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21日)《《中国机长》视听震撼之外 英雄还剩下什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