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三】康健中心应以“医福社”为本 纾缓公营医疗负担

撰文: 陈康麒
出版:更新: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由“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主理。主席周奕希认为,基层医疗应以“医福社”为本,由康健中心扮演平台,组织社区网络,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

要成功推动基层医疗,除了要具备充足硬件外,在区内建立居民网络亦十分重要。(龚嘉盛摄)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上周三(9月25日)营运,由扎根当区二十年的非牟利慈善团体“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下称健康城市协会)主理。协会主席、身兼葵青区议会副主席的周奕希强调,基层医疗发展应以“医福社”协作模式为本,“医”是指医护专业支援、“福”是指社福专业支援、“社”则是指社会资本(图),“我们希望康健中心扮演一个平台、组织社区健康网络,大家一起去做。因为这区有五十多万人口,只有我们做是不足够的”。

在政府的构想中,地区康健中心的特色是“社区为本”、“公私合营”及“医社协作”。康健中心除以主中心为总部外,另设五间分区附属中心,目的是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达度。政府透过公开招标,物色康健中心的营运者,营运者其后可向私营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以扩充医疗服务网络。为达致“以人为本”,康健中心提供医护跨专业团队,成员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药剂师、社工等,务求为区内居民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医福社”协作模式(香港01制图)

周奕希认同,地区康健中心能填补社区健康中心的不足。现行社区健康中心的弊病,是将社区个案转介回公立医院,病人被逼来回折腾,未能及早接受治疗。而且,社区健康中心未有担当咨询角色,以致病人在轮候诊症期间苦无援助,未能获取专业意见以防病情恶化。周奕希指出,地区康健中心的优势,在于设有接近民居的附属中心,而且康健中心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方便居民在易达的距离得到饮食辅导及药物管理等专业支援。另外,中心透过公私合营模式向私营医疗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居民因此可迅速得到医疗咨询及援助,毋须排期。周奕希认为,以上服务皆以预防护理为本,能真正实践基层医疗的原则。

善用社区私营资源 减公院负担

要成功推动社区医疗,除了要具备充足硬件外,在区内建立居民网络亦十分重要。周奕希表示,健康城市协会服务葵青区二十年,拥有庞大的社区网络,亦有从事基层健康服务的丰富经验,有助康健中心的营运。他指出,社福机构及大专院校等社会资本是提供优质健康服务的关键因素。健康城市协会就一直与南葵涌社会服务处合作,在区内提供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复康等服务,而康健中心日后亦会与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医护行者等区内社福机构协作,以应付社区需求。

周奕希希望,地区康健中心能处理居民的慢性疾病。(龚嘉盛摄)

除此之外,健康城市协会过去亦有与大专院校合作,邀请医护专职的同学到来实习或做义工。周奕希举例指,过去曾联同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等机构协作,为60岁或以上长者提供一次性的眼科服务,过程中为他们检测糖尿眼、老年黄斑病变、青光眼及白内障等常见老年眼疾,这正是社区基层医疗的作用。他重申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不能单靠中心力量,例如我们不会有足够资金聘请这么多医护人员,要透过与大专、公私营合作降低成本,提供到的服务层面也阔些。”由此可见,在健康城市协会主理下,地区康健中心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以去中心化模式,建构平台组织社区健康网络,以社会资本分担工作。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是政府实践社区基层医疗的试点计划,最终目标是透过改善市民的健康状况,纾缓公营医疗系统的负担。周奕希表示,康健中心驻有跨医护团队,包括药剂师、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能够提供药物管理、饮食管理、运动查询等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病人亦可在康健中心的资助下到私营医疗诊所诊症。而社工则可担当心理辅导、精神健康、个案管理经理的角色,透过内部在职训练,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跟进居民病情及安排转介适合的医疗专职。周奕希指出,尽量想病人留在社区接受服务,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将个案转介到公立医院。他表示,希望用一年时间留起一群服务使用者,减低入院率及使用急症室服务,亦期望借此增加私营医疗系统的使用率,以减低公营门诊的负担。

康健中心提供医护跨专业团队,务求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梁鹏威摄)

本港基层医疗发展停滞不前,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过去大家都感受不到医疗的沉重负担,以为一直可依赖公立医院承担,没有想到在人口增加、老化的情况下,医疗重点并非在于医院的医治”。周奕希认为,政府向来将医疗防线放在医院,然而,社会培训医生护士需时;而且慢性疾病病人需要妥善的身体管理,透过健康管理等基层医疗服务延缓病情的恶化速度。“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口就会增加,我们发现这些人口可能同时患两三种病,如果放他们在医院,医院负荷就会非常沉重。”他指出,医院处理的应该是创伤、临终时的疾病综合管理,而非一般非紧急疾病。这正正点出基层医疗的重要性。“基层医疗是全人参与,过往的问题是所有事情割裂,医还医,福利还福利,但我觉得两者应该融合一起。例如长者地区中心有这么多医疗仪器,已能为长者健康服务提供一定承托。”“医社合一”正是基层医疗发展的关键。周奕希表示,期望五间附属中心能在明年第一季前投入服务,真正以社区为立足点,为居民提供适切的预防护理服务。

相关文章︰【社区医疗.一】酝酿三十年 万事俱备 基层医疗欠了什么东风?【社区医疗.二】从“医社合作”解决社区需求 修补割裂现况

上文节录自第18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30日)《 酝酿三十年 万事俱备 基层医疗欠了什么东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