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四】慢活与宁静的比比书屋 到书屋本来就是一场体验
再往更遥远的书店走去,这是在菜田上的小书屋─比比书屋,没有车声,但有鸟声、羊的叫声,还有细雨敲打屋顶的声音。锦田的环境本来就是静谧的,经过一块块菜田,在数条蜿蜒小路上犹豫要拐往哪边后,终于找到提早退休、归园田居开设书屋的老板蔡文元(Ringo)和老板娘李秀丽(Teresa)。
书屋就是树屋,藏书超过五千多本,总不免好奇这些书都是怎样运来的。Ringo轻轻带过说,车子无法停泊在门口,都是推车搬进来,充满汗水的。大自然和书海,融合起来,跟咖啡和书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写意。
走过了田园,Teresa端来了下午茶小点和特色的茶给访客,这里感觉到简单却又带有品味的生活气息,与世隔绝的静思沉淀可以不被干扰。“来的人可以静一静,看没那么沉重的书,(思考)如何看待他们的人生,对事情没那么执着。”她提到一行禅师,如何行、如何睡、如何吃,这些概念也是提醒大家不要追求名利,如何跟别人相处,不要那么计较,提醒自己人生的态度。“我们选书提倡简单生活,Less is more。喝咖啡或茶,生活小品,以前我们上班的时候连茶也不会喝。” Teresa说。
放下想赚钱的想法
她说提早从社工界退下来,转换了人生的下半场,才懂得茶的种类、如何冲泡、如何品尝。“以前三十多四十年来完全没有品味可言,这几年放下很多事情,却得了另外的东西,认识更多的朋友。”他们注重的是生活态度,书屋的书也是紧扣慢活的主题。
没有跟从传统的“文史哲”图书分类,木牌上标的是“孤独”、“恬淡人生”、“一个人旅行”、“当西方遇见东方”、“活得不耐烦的书”、“死亡不是意外,活着才是”……生命及生活的意义,每人的领会也不一样。这里的书多是心灵读物,也有讲及品味咖啡、扎染技巧、耕种等较实用的工具书。
主题书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拍照打卡,尤其是设在田园上就更容易成为卖点。起初他们只是想和朋友聚在一起,品品茶,看看书,也没怎么向外推销,一次有朋友的女儿做功课来采访,慢慢吸引到传媒报道,后来愈来愈多人来,书屋才慢慢转型及扩建,变成现时的模样。
“我们没有刻意去令事情变得很沉重,或是包装什么,也是想自然一些,可以跟大家分享。我们也无意推销书屋那套很好,不同人也可以用不同方法放松。”卖书对他们来说不是一门生意,他们一个星期也只在星期五和六开放,夫妇二人平日也有其他活动,例如扎染、品咖啡、制作手工面包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兴趣,并在生活中实践起来。正如开书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体验。
放下想赚钱的想法,也是Ringo和Teresa的初衷,现在虽然不像以前般收入稳定,但开书屋实践新的生活态度,从中却得到更多。“日子过得好不好?其实以前也很难挨,上班很大压力,又要看病,未必很开心。现时自己做老板,说不开门就不开。我们不是营商,没有收会员费,没有任何利益,还请你吃东西喝东西,买本书一百几十元,赚得多少?来这里你喜欢这个环境,交个朋友,我觉得你尊重我,那就可以了。很多人来了之后再带朋友来,又或看到Facebook介绍来我们这里。我们把日子好好过,就算赚回人生下半场了。” Teresa说。
以往当社工时做的是长者服务,本来二人想在书屋多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后来发现,来访的长者却相对没那么多。到书屋看书、跟他们一起吃饭的人,他们叫作“书友”。后来他们发现从事服务业的“书友”较多,比如轮班制的护士,也有很多念设计、建筑的人,从事社福界、人力资源和公关的人也多,所以总括来说“书友”是从事创作或是对人的工作为主。
“主要是在职的人前来,可能是平日工作较为辛苦,在书屋度过几个小时,可以安静一下,充一下电。反而没有工作的退休人士,不太需要争取较宁静的环境。” Teresa说,“书友”以外,也有“活动友”,是因为有活动才来的,他们参加静观、咖啡班、面包班等。
在学校或青少年中心工作的人也会前来,他们想带青少年来体验,有一群人是教种菜的,像是一个tour般来。偶尔也有外国的访客看到杂志的介绍,就带本书来漂书,之前也有人带《小王子》到来。这些旅客想有另类旅游体验,不想只在香港购物。
Ringo分享,“曾经有一群学生来采访,他们修读经济学,问很多关于怎么营运的问题。他们问书屋能否回本、这运作模式能否推介给其他人。我们的结论是这书屋不能作准。除了卖书,我们有其他事情可试试运作。不过,在香港来说,相信是失败居多。因为租金又贵,人手又贵,但有满足感及乐趣。我们是退休人士,没那么大的经济压力,就算不做书屋,在外面玩也要花费。这书屋的一草一木也是我们造的,我们很享受这过程,也能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纯粹做书屋,要搞很多推广活动,要常常开门,但我们不希望这样,那不如继续上班好了。”
带喜欢的书来换菜
他们鼓励“书友”带自己喜欢的书来换菜,想做到漂书的效果,也举办其他类型的阅读活动。有学校带20多个学生来,一人选一本适合图书馆的书带回去。一批书被买走了,他们再补新的书。“有学校办读书日,我们也有摆书档。另外有些‘一起静’的活动,让学生来到每人按主题挑一本书,喝喝茶、走走田野,之后跟其他人分享。”
要先行预约的书屋,实在不常见。对于城市人来说,来比比书屋本身就是一场体验,如何在此放慢脚步,又是自行选择。主题书屋的定位,本身已可以吸引到一定的书友,加上各类相关活动,让更多人彼此认识。办书店的人抱着信念营运,一直开拓书店的不同可能性。
虽然每家独立书店都有其个性和营运方向,但它们之间现时似乎需要一个可以把各自连系起来的网络,有助更多人认识及了解它们,这个网络将来能否建立起来,成为聚集更多书友的平台?
相关文章︰【独立书店.一】每间各有个性 传递重要价值的公共文化空间【独立书店.二】认识香港的清明堂 让文学作品在实体空间被听见【独立书店.三】重视影像的Mosses 对书本的想像不只是文字
上文节录自第18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3日)《慢活与宁静的比比书屋 到书屋本来就是一场体验》。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