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人公司】挑战陈见:成长不是王道
谈起企业,不少人马上联想起世界级知名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意味着“架构庞大”、“成长迅速”,例如近年财经杂志争相报道“独角兽”的故事。似乎在商业世界之中,成长才是王道,“不成长,便等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般成为企业的金科玉律。企业网页设计师保罗.贾维斯(Paul Jarvis)却写了一本小书,试图颠覆这个既有概念。保罗本身是一名网络顾问,多年来与不少顶尖职业运动员及知名品牌合作,协助个人与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他根据自己的历程与经验,撰写了《一人公司:为什么小而美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Company of One: Why Staying Small is the Next Big Thing for Business)一书,开宗明义表示全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在于质疑成长。保罗眼中的一人公司,就是“对成长保持质疑”的企业及个人。撰文:罗乃智
面对雄霸市场的“成长概念”,作者保罗先客观地描述一项事实——标准普尔五百指数记录当中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十五年,未来更有机会缩短成十二年。分析个中原因,成长是导致不少初创公司最终惨败收场的致命因素,不少顶级企业也似乎难逃魔咒。
有见及此,保罗认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概念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小而不倒的想法。为解决成长惹来之祸,保罗为一人公司定义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规则:关注那些需要成长的机会,并在接受这些机会之前对它们提出质疑。
具灵活性和自主权
根据作者的描述,每个人都是一人公司,毕竟即使待在大机构,本质上也只有一个人最关心你的最佳利益。那人不是下属、上司或老板,而是你自己。没有人会比自己更关心如何保住工作,因此即使身处任何的工作环境,依然有责任定义自己的成功,并努力实现之。
有何好处?在于对生活选择权的掌握。正正因为企业够小,故此,足以应付任何经济环境;也是因为具备弹性,不再需要过度依赖单一项目或客户;而拥有足够的自主权,让一人公司的企业家能以工作为中心,建构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打破过去对工作的刻板想像。作者提倡企业家乃至普通人,应先考虑自己想要过何种生活,再决定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他在书中多次澄清,对成长保持质疑,并非代表不成长,而是不再只是追求成长的数字,反而是把焦点放回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保持生活节奏,在不用牺牲人生目标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目标。
“一人公司”通常是从小规模开始,定下成长的界线,并且持续学习的企业,而根据作者描述,所有一人公司都拥有四个典型特征:弹性、自主、快速以及简单。这些企业家往往愿意接受现实,知道限制及界线所在,不会有太多无谓的幻想;他们创立一人公司,往往出于“意义”,而不是单纯出于金钱动机。
重点在精神和风格
无可否认,当许多人听到一人公司,多少伴随着一些误解,作者亦一一解答。例如书中提倡的“一人公司”精神,不是要求有意创业者不能聘请员工,永远只能靠自己一人,而是一种精神,鼓励我们质疑成长,在面对“成长机会”时,要尽量保持清醒,毋忘初心,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应该追随热情抑或技能的永恒职涯讨论,作者亦有试图介入。他简单直接地认为,单纯地在有需求的领域上努力把事情做到非常好,探索这些技能如何应用到其他领域,并用小方法测试你的想法,看看是否有人愿意付钱埋单,正是更容易做到的事。
他倡议缩小计划,让创业项目可以马上开始,宜把重点放在如何以现有的充足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即时协助,过程中亦可以测试市场反应,慢慢改良自己的产品。
不少毕业生会在到大公司上班还是自己创业之间犹豫不决,保罗认为,前者固然在短期内风险较低,毕竟大机构以稳定著称,可是长期来说,风险却是比较高的;反观自己创业的话,可能短期内,也就是在起始阶段风险较高,但如果操作得宜,长期来说,风险还是比较可控制的,因为至少所有东西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当然,保罗不认为应该一毕业便马上创业,而应该先专注培训一项技能,当能证明有人愿意为自己所做的事付钱时,才完全转身投入“一人公司”。
至于胜过大企业的方法,不是在于比拼价钱,而是风格。虽然技能与专业知识均可以被复制,但复制一个人的个性与风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风格,正正是吸引买家付款之处。透过有能力创造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用“更多资源”来解决问题,也正是顾客愿意付费予一人公司的关键。
努力收集各种技能
有破便有立。除了质疑不少既有观念之外,保罗基于自身经验,在组织架构、法律、会计、薪资、储蓄、医疗保障、生活方式等不同方面均提出相当实用的个人意见,协助读者理解如何营运一家“一人公司”。
出乎意料地,书中有不少篇幅谈及客户服务,例如公司可以作出承诺,但最好是“更少”。但“更少”的承诺,不能是信口开河,最后力有不逮时,反而会惹人反感。当中详细谈及客户服务一项,不少看来是常识,却恰恰是不少公司最容易犯上的毛病及错误。
作者建议,应首先理解顾客的委屈和愤怒的情绪,再如实坦白相告发生错误的原因,最后制订措施,确保相同错误不会再犯。
阅读过程中,不免令人想起多年前,提摩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s)的畅销书《一周工作4小时》,也是倡议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试图颠覆普罗大众对工作的认知及想像,只是打工一族免不了手停口停,又能否接受及实践这种“一人公司”思维呢?
作者事实上也直白地指出,身为一人公司,若想实现自主权,就必须先成为自己核心技能组合(skill set)的主人。在成立一人公司之前,要先采用海绵思维,即是企业家必须尽力学习与自身职业、行业,以及客户相关的一切,并努力收集行业中的宝贵技能。除了巩固核心技能外,还需要有业务、行销、专案管理,以及维系客户的能力。
另外,对于集中专注力的想法,也多少有点与另一本畅销书、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所著的《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类似,例如保罗认为必须拒绝不合适的机会。一人公司必须痛苦地、无情地不断拒绝,因为不少工作上的计划、任务干扰、会议,乃至电子邮件,一开始对团队来说可能看似富有成效,但如果管理不善,结果可能很快就会适得其反,在现实工作环境中,也正如此。
倡议质疑约定俗成
贯彻全书,保罗重申“足够”是“成长”的相反意思。足够是建立一人公司的真正方向,也和目前提倡企业家精神、成长黑客(growth hacker),以及创业文化的模式完全相反。
保罗在书中提出不少疑问,例如:如果成长其实不重要?如果企业对目标设定上限会如何呢?如果商业与资本制度本身彻底改变呢?不一而足。在笔者看来,保罗贯彻全书的关键,并非“质疑成长”,其实是“质疑”本身。在现今社会,无论是商业世界抑或其他世界,均有不少约定俗成的观念,鲜有人提出挑战及质疑。但此书作者却抱持接近质疑一切的精神,审视当今商业社会的种种价值,从而得出与现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结论。
或许,未必人人都会接受《一人公司》中的种种概念,毕竟对于习惯当今工作与职场文化的人来说是颇大冲击,也未必人人会像保罗般,创立自己的一人公司,但切忌人云亦云,尝试质疑固有观念的态度,总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其他《香港01》周报书评:【书评.建筑里的中国】学子回乡寻根 探访六大古民居建筑【书评.给孩子的港台散文】老少咸宜的人间烟火【书评.黑箱:日本之耻】日本MeToo第一人亲笔道遭遇【书评.味的世界史】在甜酸苦咸中寻找发展轨迹【书评.伊斯兰式幸福】日本女作家笔下伊斯兰 阴影下的幸福日常【书评.国家为什么会成功】纷扰乱世下的管治之道【书评.划向北方的女性】乐龄女性如何安度黄昏岁月【书评.我是阿尔法:论法和人工智能】非人化革命 挑战资本主义【书评.余英时回忆录】华裔史学家忆述香港缘【书评.流言效应】辨清流言 止住流言
上文节录自第18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3日)书评《挑战陈见:成长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