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流言效应】辨清流言 止住流言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进入“后真相”时代,“假新闻”充斥市面,人们该如何自处?世上没有“真理水晶球”,亦无“诚实豆沙包”,不能够令人百分百辨清真伪;然而,《流言效应》一书,则至少让你更好掌握何谓“流言”。撰文︰李道

《流言效应》由日本作家松田美佐撰写。如作者指,流言乃世上最古老的传媒,自古有之;由二战时的流言研究起源,到最新的网络世代流言,均为本书讨论对象。(网上图片)

《流言效应》由日本作家松田美佐撰写。她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为日本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专攻沟通学、媒体学。书中除了阐述她的个人观点,还引用了海内外大量学术文献,可见这本流言天书并非一家之见,而更似综合评述。如作者指,流言乃世上最古老的传媒,自古有之;由二战时的流言研究起源,到最新的网络世代流言,均为本书讨论对象。

本书写于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松田美佐深深关注期间为何流言盛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亦然,两场灾难均为流言学提供上佳素材。书中还列举了诸如“裂口女传说”、“多啦A梦的结局”,以至美国、法国、台湾等地的流言,大家看来概不陌生。

究竟流言为何存在?松田美佐给出一条“流言公式”:R~i×a。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ordon Allport在《谣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Rumour)所提,其中,流言的强度或散布量(R,Rumour),跟流言对当事者的重要程度(i,importance)和流言的证据模糊度(a,ambiguity)成正比。算式不是相加,而是相乘,i或a任何一个是零,则R也是零。

以讹传讹令讯息变质

的确,在人心惶惶时,流言往往容易广泛流传;反之,如果流言无关痛痒,自然乏人关注。灾难时物资短缺,最常见流言。好像香港SARS高峰期,我们便经历过“盲抢盐”。在“311”东日本地震时情况更甚,灾区以外地方竟也爆发物资短缺流言,结果导致大家疯狂囤货,令流言“自我实现”。而在关东大地震,还出现“朝鲜人来袭”流言,指朝鲜人四处掠夺、在井下毒等;事后才知,朝鲜人当然并无来袭,但可悲的是,期间,日本人居然以“自卫”名义肆杀朝鲜人,据说牺牲者高达数千人。

松田美佐郑重表示,如果仅将上述事件看成是愚蠢的人误信流言,只是片面解读。因为,“i”愈高自然“R”愈高,尤其于动荡时刻,人们更倾向“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至少,传播流言的人没有“恶意”,甚至可能出于防患未然的“善意”;再加上,流言“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家说的”,故讲者仿佛不用承担责任,对他们堪称“有利无弊”。惟无论如何,流言许多时都令灾情扩大,不单会妨碍救灾工作、浪费救援人力,且会令物资错配,供应无端由无需要者囤积而非落到有需要者手里,更莫说,有人要将“假自卫之名,行虐杀之实”合理化了。

灾难时物资短缺,最常见流言。图为2011年日本岩手县遭海啸肆虐后的场景。(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松田美佐以《罗生门》为例,说明证人的证词也可能失真,因为立场不同而有不同体验。(网上图片)

至于何谓“a”?一如其名,定义也较模糊。毕竟,松田美佐直言“没凭没据的流言”和“无风不起浪”既是相互矛盾,却又都能成立。何况,流言不是真,但也不一定全假,因不排除“自我实现”。的确,“成功”流言总是“七实三虚”,譬如常常来自“朋友的朋友”或所谓“真人真事”,资讯来源疑幻似真;而且,资料愈是完备,流言就愈易盛行,最好有齐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甚至是长篇幅的、有结局的故事。

提出“流言公式”者,将流言视为资讯的衰败过程。就似“以讹传讹”游戏,游戏里每传一次讯息,讯息多少有所变异,当中包含细节被简化、重点被强化、偏见被同化——事实上,散布流言者每每将讯息“为己所用”,转化扭曲为自己最可信、最有利的内容。松田美佐以《罗生门》为例,说明证人的证词也可能失真,因为立场不同而有不同体验。

心理学便提出记忆会被涂改,甚至有所谓集体记忆即相互涂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形下合作构成。流言的传播过程亦然,讯息会变得愈来愈“准确”、愈来愈为人接受,松田美佐直言“流言和现有价值观或知识很少产生矛盾”,并修正指这未必是资讯的“衰败”,而可视之为资讯的“产生”。由此可见,流言是多么恐怖,好像懂得自我充实、壮大!

对政治和社会的抗议

流言之所以可以传扬开去,动机往往离不开三个:想知道、想转述、想交流。为了生存,掌握的情报固然愈多愈好,特别是危难之时,即使平日多听流言亦无妨。因为,附耳说一句“有件事告诉你”,转述过程可产生情报力优越感,显得我知的比你多。与此同时,正如香港有谓“是非当人情”,交换流言尚可加强同伴意识,以至确立群体规范,还可预防罪案发生。

例如“有拐子佬”、“有爱滋针”、“有人偷器官”的流言,原来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曾风行,不独香港专有,而“疑犯”则多是“外国人”而非本地人——当然,相关流言式罪案皆被警方否认、被官方掩盖。

的确,流言或带禁忌性质。书里引述《流言蜚语》作者清水几太郎的话,“公众舆论是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见,而流言则往往不容于台面上的舆论,才以流言形式流传,故其本身亦包含对政治和社会的抗议。”松田美佐拿中日战争为例,指当时日本出现不少反战流言,包括批评军方和政府、质疑战争的价值等,反映人们对当权者的仇恨和反感。

流言之所以可以传扬开去,动机往往离不开三个:想知道、想转述、想交流。(Getty Images)

流言是个总称,细分之下包括针对个人的“八卦”、牵涉面较广的“都市传说”,此外,还有“校园怪谈”。由“奥尔良流言”即有女性遭绑架,到追求娱乐性多于真实性的“厕所里花子”,作者都有详谈。而最令松田美佐关注的,乃新兴的网络流言,所花笔墨最多。

因为,流言除了重在内容,也重在媒介。作者分析“都市传说”不单会与时并进,一旦登上电视甚至拍成电影,流言热度更会火上加油。新闻正是流言“身价”十倍的重要媒介,好像大地震的流言报道,便令缺货之类说法的可信度大增,毕竟大众对“值得成为新闻的故事”或更有兴趣,而退一步言,新闻本身也不排除会集非成是。有些流言尚会逆向操作,诸如大字标题《媒体没有告诉你的真相》,此亦为流言疯传的惯常技俩。但松田美佐强调,纵有谓“电视没有错,错的是节目”,惟同一时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也是讯息的一部份,平台不一定是中立。

最古老的口耳相传的流言,主要见诸熟人之间,传递对象是锁定的,通常发生于血缘上、工作上或地理上相近者;但网络流言则通过陌生人不确定地扩散,有匿名性且容许不负责任的言论。作者详细比较了电话和电邮沟通等,提出不少绕富趣味的“不说不知”分别。

松田美佐详细比较了电话和电邮等不同沟通方式,提出不少绕富趣味的“不说不知”分别。(资料图片/juststock)

围炉取暖致恶性循环

书里固然有批评网络“围炉取暖”问题,直言学术界已为此敲响警钟,认为网络损害民主基础,令想法相似的人更易交流,增加了“群体极化”风险,使群体内个人原本的主张更加极端,反之听见相反意见的机会则减少,同一时间还涉及“资讯瀑布”,人们仰赖他人提供资讯,当某论点获得支持时,就仿佛形成支持者愈多、论点愈可靠的现象,因而令资讯─不分真伪地扩散出去。网络还有两项特点,既可跨时空地进行,反正讯息就放在网上随意传阅,也更易为人接收,加上网民更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因而带来误会,以为自己所属群体就是多数派─不论主动找资料,抑或被动收讯息皆然。

凡此种种,都助长网络流言及网络舆论的“恶性循环”。另外,作者还提到网上的记录性质,以及欧洲开始关注“被遗忘权”等;然而,要令“艳照门”及AV女优引退后的资讯完全消失,实际又谈何容易呢?

要攻破流言,办法离不开让真相浮面。近日,Facebook宣布会由法新社团队查证(fact check)香港facebook平台的怀疑假新闻,包括中文及英文新闻。(资料图片/路透社)

走笔至此,究竟要怎样抗击流言?流言终究不是真相,作者质问说,为何带来声誉损失的流言就是“问题”,带来利益的则是“好公关”?按照“流言公式”,要攻破流言,办法离不开让真相浮面,例如进行“Fact Check”,以批判精神对模糊状况(a)进行评估、比较、探讨,最后只保留最合理的内容。她举出法国透过高举反种族主义来平息反犹太主义的“奥尔良案例”,直言仅澄清事实尚不够,还需削弱蛊惑人心的“迷思性”和“故事性”,即治本。若然日本人对朝鲜人不存偏见,又哪来“朝鲜人来袭”流言?他山之石,可攻香港之玉。

《流言效应》堪称是本不朽经典,适用于古今中外。笔者有一点要补充:有人为了善意传播,这算“好心做坏事”;惟于此“假新闻”时代,市面上的恶意传播也愈来愈多,甚至有人恶意地自制流言,则绝对是“坏心做坏事”。这本书所载知识,既有利“谣言止于智者”,但也不排除遭有心人用错,以致“谣言源于野心家”;就似炸药的发明,好的用途可助矿工,坏的方面则可杀人。

还望大家阅毕此书,可以更好识破流言、止住流言,而非利用流言、把真相埋没。始终,较诸充斥流言的世界,肯定是真相好!

其他《香港01》周报书评:【书评.给孩子的港台散文】老少咸宜的人间烟火【书评.黑箱:日本之耻】日本MeToo第一人亲笔道遭遇【书评.味的世界史】在甜酸苦咸中寻找发展轨迹【书评.伊斯兰式幸福】日本女作家笔下伊斯兰 阴影下的幸福日常【书评.国家为什么会成功】纷扰乱世下的管治之道【书评.划向北方的女性】乐龄女性如何安度黄昏岁月【书评.我是阿尔法:论法和人工智能】非人化革命 挑战资本主义【书评.余英时回忆录】华裔史学家忆述香港缘

上文节录自第17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9日)书评《明白流言 止住流言》,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