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三】在“政治中立”下 能否保障教师的公民权利?

撰文: 陈澔琳
出版:更新:

无可否认的是,在今天日益政治化的环境下,不论是在校园里罢课,或是校园外的言论及行动,教师的政治参与不时受到批评,其对社会事件的表态也会遭放大,教师应如何自处?社会又应如可理解教师及教育界的角色及权利?

8月17日,教协发起主题为“守护下一代,为良知发声”的教育界大游行。(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教师先是公民,才是教师。”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客席副教授梁恩荣形容,每个人先是社会的一员,随后才由职业赋予身份,教师也毫不例外。每逢讨论“教师专业”,不少组织也会提醒教师要“教育中立”,但梁恩荣却认为,“教育中立”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汇,教师作为公民,必然有价值取向,在学理上“持平”才是较为准确的描述。

美国学者Joel Westheimer与Joseph Kahne在2004年就公民资质提出了三种公民分类:

尽本分的公民(Personally Responsible Citizen):强调个人责任、道德、伦理的实践,讲求自我负责,顺服及循规蹈矩参与式的公民(Participatory Citizen):积极参与地方或国家层面的社会及政治运动公义取向的公民(Justice-oriented Citizen):分析及批判社会现象,主张社会公义

这三类型的公民对社会参与有着不同的态度及表征,梁恩荣举例说,“尽本分公民”不会有很特别的政治参与,只尽公民责任如在选举中投票;“参与式的公民”除了有“尽本分公民”的特质外,会更进一步,如自发地领导及组织,帮助弱势;而“公义取向的公民”除具备上述两种公民的特质外,对社会及现存制度有较强的批判取向,了解社会的不公不义后,会采取行动尝试改变,不会排除公民抗命。

除了履行基本公民责任外,亦有公民愿意以行动改变社会现况。(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如果从公民资质分析,首两类公民较为相近,他们看似没有行动,但实质上亲现状,“他们认为现状合理,所以继续守法,如果有人有困难,我便试试帮助他人,他们对制度及其运作不抱疑问,(第二类)甚至想做领导加强巩固,即社会通称的“亲建制”;而“公义取向的公民”用集体行动改善现况,具备反建制的元素。“如按此公民分类,中立的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因教师作为公民,必然带有一种意识形态。”梁恩荣指出,公民身份在教师生命中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每位教师都可被归类至其中一类公民身份,只有程度之别,或是混合。

教师能否真的“中立”?

孙中山曾说:“政治是众人之事。”在梁恩荣眼中,教师的公共性可体现于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及参与之上,而教师作为公民,实践公民参与权利也无可厚非。对于较常发声、活跃于社会运动的教师不时受到批评,梁恩荣解释,“一个老师的公民身份及公共性,理应可正常地运作,大众不应无限放大”,如果刻意将社会现况抽空只谈职业,只会窒碍教师实践的公共参与权利。他补充道,一个包容的社会明白及谅解公义取向的教师,而非一味指摘,但如果涉及暴力,不论职业都需负上刑责。

人人也是公民,但教师专业与公民身份是否构成一定的拉力及矛盾?梁恩荣认为,社会或可从《香港教育专业守则》找到启示。为提高教师专业意识,教育署辖下的“教育工作者专业守则筹备委员会”于1990年10月公布《香港教育专业守则》(《专业守则》),规范教师的行为操守,教育人员专业操守议会于2016年底提出修订《专业守则》,迄今未有定稿。《专业守则》分为对专业、学生、同事、雇主、家长/监护人及公众六个章节。当中“2.6对公众的义务”提及,“当公众意见分歧时,应教导学生尊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2.6.7)。

梁恩荣认为,在理性、客观和持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也可分享自己的价值观。(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梁恩荣说,当社会及公共事务争议放在眼前,人们受不同利益及价值观影响,自然衍生不同看法,而老师让学生从多角度看事物是最为重要的—检视不同观点、背后逻辑的强弱以及所反映的价值观,也是公民教育及通识科最初阶的要求。

那么教师立场可如何处理?梁恩荣留意到,社会有观点指出教师不应向学生分享自身立场,但他却认为在学理上,秉持持平专业与表达个人立场并无冲突,在理性、客观和持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也可分享自己的价值观,老师可以持平地就议题提出众多立场,随后再表达自身观点及理据,由学生自己衡量及判断。

“不分蓝黄,只分黑白。”这句话不论在社交平台或现实均言犹在耳,教师在面对大是大非时,如何能多行一步?梁恩荣提及,《专业守则》写道“应致力培养学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识”(2.6.9)。当中所写的意识与香港核心价值非常接近,“如果某些社会现象践踏香港核心价值,我会称之为大是大非,因为‘一国两制’的重点就是保住香港的核心价值。”他分析道,“应以身作则履行公民的义务”(2.6.3)一段表示“这已不单是课堂教学的问题,老师要以身作则走出来捍卫。”如果回到教学上,梁恩荣认为教师可就行为、行为因由及后果作合理的分享,而非鼓动学生参与。

继续阅读︰【教育专业.四】教育局指引教师回答“不知道” 变相噤声?

相关文章︰【教育专业.一】仇恨言论充斥下如何言教身教【教育专业.二】教师必须中立? 如何不让立场影响教学

上文节录自第17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26日)《教师中立与噤声的迷思》。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