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四】解决社会问题 不能单靠社企
社企发展多年,大众不其然着眼其美好一面,但当我们了解社企的定位和责任时,一些牵涉到公共政策、政府角色等的问题也不应被忽略,香港社会企业总会今年初举行读书会与业界一同思索。
台湾作家徐沛然在《社企是门好生意?》一书中质疑,社企有别于倚靠补助和捐款的慈善团体,采用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营利模式,但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赚取利润,本是基本的经济行为,此举与一般企业无异,批评“将企业的社会功能,反过来说成是企业的贡献,同时将满足消费需求等同解决社会问题,不仅是将社会问题商品化,亦是‘用道德外衣包装的商业行为’”。而当社企为了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存在,暗示了永续问题才有商机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那么社企是解决问题还是靠问题盈利?
徐沛然又认为,社企只是“靠善意及消费改变社会的捷径”,并非真正解决问题,社企对于缺乏获利空间或难以建立商业模式的社会议题只会无能为力。徐沛然指出,社企将社会问题商品化,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一脉相承,虽然填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但亦被商业行为掩盖社会问题核心,忽略探讨社会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赵立基相信,除了政府社会政策外,社企在处理问题都有一定力量,但政府角色也不应因而减少。“社企是其中一个方法处理社会问题,但不代表政府可以卸膊。”无可否认,就某社会问题而言,社企能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他认为社会问题最终都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去协调处理,如处理残疾人士失业问题,政府不可能将责任完全给予社企,因为社企就算做足所有事,能够聘用的伤残人士为数不多,就业规模并不大,因此需要政府协调多方如雇主、雇员、培训机构等等,影响资本主义下的社会行为,才可根治问题。
虽然现时政府在推动残障人士就业方面有一些措施,例如推动社会企业、劳工处展能就业提供转介服务、政府及公营机构以身作则聘请残障人士等,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3年15岁及以上残疾人士的失业率为6.0%,与同期劳动人口失业率比较高出约三个百分点。
赵立基指出,香港社企规模较少,本难以处理大型社会问题,现时香港基本上处于全民就业状态,伤残人士就业率依旧不高,反映即使社企倾巢而出,也未必能改写窘局,同时突显社会政策长期出现缺口,未能进一步改善问题。事实上,早于十多年前要求设立残疾人士就业配额制度的声音已此起彼落,建议规定公营机构、资助机构及社福机构聘用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士,惟多年来政府主要以《残疾歧视条例》及配套措施协助残疾人士就业,配额制度未见踪影。
在香港,不少问题均源于基建不足、公共服务不彰、社会制度残缺等等,然而基于对市场力量的膜拜,政府倾向利用无形之手解决问题,而社企的概念及实践无疑是诞生于新自由主义土壤之上。
“不能完全将责任感推给社企,因为社企你有能力去到最尽,都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赵立基解释,香港约有60万伤残人士,即使拥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士顺利升学,毕业后也难投身社会,政府眼见香港现行的教育制度未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应是改革课程提升能力及技能,还是仅提供不足一年的津贴,鼓励雇主聘用有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士?
政府不能只倚赖社企,令社会问题简单化,而对社会改革充耳不闻,这样只会本末倒置,又未能根治问题,就如政府力推过渡性及共享社会房屋,仍然无法处理住屋等核心问题;又如解决贫富不均,改革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必然出路,“始终社企是无法代替政府的。”赵立基总结道。
关于社会企业系列报道:【社会企业.一】在商业经营中实践社会使命 社企是门好生意?【社会企业.二】让创新意念改变社会 “赚到尽”生态碍融资【社会企业.三】披上道德外衣 社企是盘好生意?
上文节录自第17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2日)《再思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