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制度变掣肘 当局缺乏计划加剧资源不足问题
香港政府言而不行,投入不足,社区照顾不足的问题日渐增长,轮候时间日趋变长。截至今2019年3月,共12,300人轮候长期护理服务,而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体弱个案) /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的平均轮候时间为18个月,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单位的平均轮候时间为12个月。
承接上文:【人口老化】46年前提倡社区照顾长者 为何至今未见成效?
当制度成为掣肘
除了因为政府投入不足,导致仍旧依赖院舍为主以及服务不足致轮候时间过长以外,香港社区照顾还存在制度、融资和人力资源上的隐忧。唯有认清这些问题,社区照顾服务才能稳固、长远地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长期照顾系统资源不足、缺乏规划,是目前社区照顾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护理应是一套全面整合的服务策略,在整个长期照顾系统中,会有医护专业人员,比如护士、物理治疗师等参与,同时也有非专业人员,比如护工、清洁员等。他们共同提供医疗辅助和日常照顾,包括送饭、家居清洁到处理长者生病送院,等等。因此,统筹、协调与配合,是使社会长期照顾系统良好运行的关键。
可是,这个环节目前在香港由医疗和社会福利两个政策部门分管处理,而两者都没有把长期照顾护理视作主要关注范围,使得社区照顾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而各项服务分属两局也使得统筹规划难度较大,流程欠缺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难以提供完善的服务。
缺乏规划加剧了资源不足的劣势,令各级护理间出现“塞车”现象:很多需要较高程度护理或疗养的长者,因为协调转介和资源不足,只能滞留轮候普通的院舍服务;而需要使用院舍服务的长者,因为不一定能轮候上安老院舍,便只能继续留在社区,拉长社区照顾服务的轮候时间,加重服务负担。
因此,长远来说还需整合香港长期照顾系统,改善缺乏协调的问题。否则社区照顾作为其中一环,难以“独善其身”。加强社区照顾与安老院和医院的合作,加强医疗和社会福利两大板块的融合, 是完善“长期护理”系统的核心之一,也是目前急需改善的结构缺失。
此外,竞标式有限期合约制不利服务规划。自2001年起,社会福利署以招标形式批出为长者而设的部分有限期合约,包括“合约院舍”、“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等服务。竞标与有限合约限制了业界服务效能发挥。服务提供者往往要用低廉成本提供更多服务,以求赢得竞标,一些高质但成本较高的服务反而成为劣势。同时,因为合约的不稳定性,服务提供者难以因应需求为社区照顾制定恒常化的、长远的服务。检讨有限期合约制,探讨更有效益的模式,是政府必须着手处理的工作。
同时,由于香港并非所有社区照顾机构能够同时提供“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作为日间护理中心。这限制了服务效能的发挥,增加了个案转介的案例,使程序复杂,资源容易浪费。
如何提高各机构间的协作,以及推广各机构的多元化服务,甚至一站式的照顾,是打破服务效能局限的关键。这涉及重设设施一览表、人力及其他资源的现行标准,并全面检讨整个社区照顾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模式,以便重新划分服务组合。
由细节入手改变
而在具体的一些方面,比如服务项目、时间、空间等也极需改善。服务时间上,资助的日间护理中心的服务时间一般为星期一至六,上午8时至下午6时,欠缺弹性。现时在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及“综合家居照顾”两项计划下的送饭服务,周日和假日均不提供;而为了迁就工作人员的上下班时间,平日的午餐和晚餐大概在中午11时和下午4时半就送到,与长者的生活习惯有出入。有长者因此而放弃使用相关服务。
计划下的家居清洁和复康服务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清洁员一般一个月才到长者家中一次,物理治疗师更是大半年未必上门一次。 种种问题,让长者照顾服务未必真的惠及社区安老的长者,许多细节上的安排值得推敲重定。
总体而言,社区照顾发展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融合,需要细致周密的服务规划。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许多相关的制度值得去反思和改进。良好的制度可以让各部门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上文节录自第17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15日)《社区照顾的近忧与远虑》。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