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二】创作空间收窄 许雅舒:我们因而失去娱乐文化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上文提到许雅舒介意自己执导的独立电影《风景》没有noise。Noise固然是个问题,另一个经常缠绕许雅舒的问题是资金。她过往发行的三套长片《慢性中毒》、《哭丧女》和《风景》,大部份资金来自艺术发展局,可是申请政府资助殊不容易,很多时候都要另辟蹊径。撰文:黄珮瑜

承接上文:“独立电影要开拓视野” 许雅舒不取悦市场

以《风景》为例,许雅舒花了一年时间,先后四次入纸申请艺发局的资助都不成功,而艺发局也不会解释接纳或拒绝的原因。后来,到了第五次申请时,许雅舒将电影的原名《伪现世》改为政治意味较淡的《风景》,又在计划书作更客观的陈述,最终成功申请资助,但所批金额远低于预期,只得20万元,唯有在台湾的众筹平台集资。

许雅舒预期未来申请资助将愈来愈难,除了因为竞争大、金额少,当前的政治气候亦令艺术表达空间萎缩。“我又未至于被人封杀。”许雅舒咯咯地笑:“不过创作空间日渐收窄是真的,例如《地厚天高》、《乱世备忘》明明可以在戏院上映,让大众在一个更好的环境观赏,但最终都没有成事。商业片就更甚了,连最简单的自嘲都不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人不断嘲讽自己的处境,可惜这种自嘲已经不存在,因为有太多禁忌我们不能去讲,最‘大镬’是我们因此而失去娱乐文化。”

独立制片纵然创作自由度较高,不过资金少也可以是一种局限。我问许雅舒可有因为不够钱,结果很想拍的拍不到,要在创作上作出妥协?她呷一口咖啡,想了一会说道:“这是开拍和不能开拍的问题,只要开到戏就一定能够拍下去。我是个‘睇𩠌食饭’的人,会因应资金调整剧本和拍摄方法,尽量做到我原本想要的效果,例如我们要在《风景》重现占领中环的场景,我们就用最便宜、最流动、极简的拍法,因此拍摄现场所有东西下面都装有辘,都是可以流动的。”

因为制作资金有限,许雅舒的剧组人数比商业制作少了一截,而且薪酬待遇并不理想,她认为这种制作模式对剧组人员来说是一种剥削,可是她也无能为力。我好奇为什么有人不怕蚀底,乐意去做独立电影?许雅舒放声大笑:“其实我都唔明,我自己都蚀底紧。”她说制作团队中,部份是已毕业的学生,在公余时间挨义气帮手,“大概因为平日做太多cheap job吧,有空便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没钱也乐意去做。”

在《风景》中,许雅舒在货柜码头重现了“占领中环”的场景,目的是回应葵青货柜码头工潮。(《风景》剧照)

做独立电影导演需要“一脚踢”,忙完筹钱、拍摄、后期制作后,还要愁发行的问题。许雅舒说:“香港独立电影最大的困难是市场太细,没办法利用观众买票这个方法去支持独立电影运作。反观日本或美国,因为市场较大,即使票房不如商业片,但至少人多,买票入场的人自然也较多,而且它们有较多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arthouse戏院。”

不过,她强调“你睇我好,我睇你好”,至少在香港做独立电影不缺摄影机,有心拍的,一定能够找到器材。“如果讲困难,我觉得内地的独立电影更困难,完全是underground的,见光死的。这些电影大部份都没有龙标(电影公映许可证),因此不能出国,所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困难。”

说起困难,一边当母亲,一边执导电影,可真不容易。许雅舒点点头:“拍《慢性中毒》时,我怀有儿子三个月。拍《风景》第一个镜头时,刚巧又怀有女儿。到《风景》正式开镜,我刚刚诞下女儿,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坐完月就要马上开拍了,身体根本承受不来。”

许雅舒说,香港的创作空间日渐收窄,连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都已不存在,有太多禁忌不能去讲。(黄宝莹摄)

可别忘了许雅舒还有一份正职——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讲师,我问她到底是什么令她一直坚持创作下去,她不假思索说道:“生活嚟㗎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岗位,就是这么简单。”她补充说,还多得这个教席,令她可以继续自由地创作,假如自己是个全职导演,或许未必能这么任性了。

既然访问女导演,顺道问一下电影圈文化及性别潜规则。许雅舒坦言独立电影圈同样存在性别歧视,例如某年轻新晋女导演经常被人评头品足:“你着住短裙点样拍嘢呀?”片场内亦不时听到看似无伤大雅,但其实牵涉到性和年龄歧视的笑话。

至于机遇方面,许雅舒认为独立电影界的女导演为数不少,但被大众记住的往往都只是男导演的名字,“男性主导状态在独立圈是存在的,例如《十年》当初上映时,很多人问:‘为什么没有女导演?怎么五位都是男导演?’我很难给你一个例子去证实性别不公的确存在,正如我也无法证实戏院涉政治审查,因为他们只会说没上映档期。”

独立电影圈存在男性主导的状态,好像《十年》上映时,便有不少人疑问为什么五位导演都是男性。(《十年》剧照)

许雅舒的另一个观察是,女导演在选择题材方面受到限制:“女导演可以开拍的戏比较少,制度也限制了她们觉得自己可以拍什么题材。目前大部份女导演都是拍小品、拍女性、拍爱情,很少会拍警匪片、武打片或战争片,唯一挣脱了genre(类型)定型的,可能是许鞍华了。”

不过,许雅舒留意到部份业内人士,一直尝试颠覆这套性别观念:“他们想制度化整个体制,即是说他们处理你的电影制作时,不会理会你的性别。”她又说,目前不少女性在各大电影公司担任管理层和监制,期望她们有意愿、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现状。

上文节录自第17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8日)的《香港电影越界者》报道中《不取悦市场的电影人 许雅舒:发掘框外的世界》。

《香港女导演》系列相关文章:【彭秀慧】由剧场走入电影圈 不断求变【曾翠珊】作品颠覆传统性别观念 用镜头温柔发声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