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从卡式带到CD 见证音乐载体兴衰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听卡式带及聆听Uncle Ray电台节目是挥之不去的回忆,从卡式带转换到镭射唱片CD则是改变我一生的“载体过渡”。我第一次听CD不是在香港,而是在美国洛杉矶。小学四年级跟母亲逛街时,她说美国正流行CD,在唱片舖买了一张《徐小凤—金曲精选》 CD,然后以空邮寄给远居在美国的舅父。母亲当时跟我说,CD的音质十分特别,跟唱片和盒带不同,但因家里没有CD机,不知道究竟有多特别。撰文:钟一匡@钟氏兄弟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跟家人远赴洛杉矶探望舅父。舅父家地方宽敞,有一间宏伟的视听音响房,房中有两座约六呎高的喇叭,也是我第一次看见近500张CD。当时正流行Michael Jackson的《Bad》和George Michael的《Faith》,我却偏好听电影配乐。

犹记得,我把《Star Wars》电影原声大碟CD放进唱机里,当二十世纪福克斯的fanfare奏起的时候,那种震撼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那时我才想起为什么母亲说CD的音质是相当特别,尤其是在聆听《早安越南》电影原声大碟中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Louis Armstrong那把像痰挂在喉咙般富磁性的声线,经那两座六呎高的喇叭播放出来时,确实有一种魔力。

小时候以为歌词是“dogs say goodnight”,很多年后才发现其实是“dark sacred night”,虽然是一个误会,但想像狗儿互相祝福晚安,确是一个多么美丽的画面。

(网上图片)

那个暑假,当我不外出玩乐的时候,便躲在影音室里,沉迷于聆听舅父的每一张CD,并忙于制作自己的杂锦卡式带(mix tape)。除了外国歌手的专辑外,舅父还收藏了一些经典的广东歌专辑,如谭咏麟的《雾之恋》、林子祥的《千亿个夜晚》及关淑怡的《冬恋》等。最令我惊为天人是一张名叫《CBS Sony白金精选》的杂锦碟,CD内有两首歌令我精神为之一振,分别为曾路得的《天各一方》和大AL的《我的歌》。舅父道:“这才是真正的唱歌。”

直到今天,这两首歌仍然是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插曲,亦使我认识到,除了主流音乐外,还有一些拥有特别嗓子又默默耕耘的“另类歌手”,他们唱歌的感染力甚至超越主流歌手平铺直叙的演绎,间接地鞭策我萌生成为一位唱片监制的梦想。如今,我的心愿达成了,因为我终于能为我偶像曾路得监制两张大碟及为大AL制作单曲,我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监制大AL的全新大碟。

(网上图片)

中学一年级,我用零用钱在北角国都商场的唱片舖购买了一些许冠杰的CD,包括《最佳拍档大显神通》,并偷偷地放在衣柜的深处。有一次在大扫除中被父亲发现了,父亲不但没有怪责我奢侈,反而买了一部CD机给我,这是我人生第一部CD机。从此以后,我与CD结下了不解之缘。

赴美国读书前,曾多次光顾铜锣湾中心地库的妙声唱片公司,因为他们有租赁CD的服务,我常常把CD录制成卡式带拿到美国去。租赁过的CD无数,包括有Perry Como、Matt Monro、Linda Ronstadt、Air Supply等。这所唱片舖亦成为了我的私人音乐图书馆。

(网上图片)

但要说到影响我最大的精神食粮,一定非金狮连锁影视店(KPS)莫属。金狮分店遍布港九新界,地方宽敞,除了可租赁录影带外,CD款式也包罗万有,货源充足。在没有YouTube和Facebook的年代,金狮正是我的电影及音乐资料库。我最爱逛的两间金狮位于金钟远东金融中心及湾仔谢斐道,每次都可以花两、三小时搜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算买不到也不要紧,因为每一次逛完后,音乐知识也更渊博。当找到心仪的东西时,那种莫名的兴奋由心而发。我曾经在那里找到一张《Billboard 1972 Top Hits》的CD,歌曲包括Gilbert O’Sullivan的《Alone Again(Naturally)》、America的《A Horse with No Name》、Chuck Berry的《My Ding-a-Ling》等,当时的亢奋状态像中了六合彩般,至今仍历历在目。

时移世易,CD市道今非昔比,当年轻人只听网上平台、串流及年长人士回归黑胶唱片怀抱的同时,我对CD的热爱和忠诚却有增无减。原因有三:(1)我喜欢拿起CD那种“聚手”的感觉,觉得很有分量和重量;(2)当我看见自己CD架上的珍藏时,顿觉自己很有品味;(3)CD的封套内容介绍(liner notes)本身就是艺术品,除了阅读介绍歌曲的文章外,更可以清楚知道哪位乐手演奏哪种乐器,这是对乐手最高的致敬啊!

年轻人爱听网上平台,CD舖市道踏入寒冬。进驻本港25年的连锁影音店hmv,亦于去年自愿清盘,结束七间门市业务。(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现在,我经常光顾的唱片舖包括旺角的“威威店”和湾仔的“摇摆廊”,因为他们的货品齐全,也在外国订购很多冷门的专辑,以满足我们音乐发烧友的渴求。两家唱片舖的东主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广音乐文化活动,例如主动邀请音乐人到店舖举行签名会及宣传唱片,使以前“不吃人间烟火”和“离地”歌手变得亲民、落地,借此提高大众购买实体唱片的兴趣。

三十年前,当CD取代了黑胶唱片时,很多人摒弃了自己的黑胶碟,但亦有很多人珍惜它们,现在这些黑胶碟非常值钱,成为收藏品。现在,mp3取代了CD,也有很多人决定丢掉珍藏多年的CD。我深信,三十年后,CD将会卷土重来,并成为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且看我的预测是否准确吧!

上文节录自第16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24日)《音乐启蒙之梦想成真》,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