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表演】后旺角杀街时代 街头表演生态堪忧
很可惜的是,香港的街头表演发展到如今,在一片其乐融融的表象下面暗藏着斗争和矛盾。 根据香港政府新闻公报,从2018年5月西洋菜南街的旺角行人专区被油尖旺区议会提议要求政府终止之后,至当年9月30日,政府于全港收到有关街头表演的投诉是:一般表演投诉有46次,在康文署处接到的投诉有246次。此文为街头表演系列报道之二
承接上文:【街头表演】在自由中发声 一个城市艺术的困境与抗争
杀街与否的结局都已经显现。该年8月,旺角行人专用区终究被取消,街头表演的争议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整条街被封杀,让曾经兴盛的旺角的街头表演文化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也让很多人感慨一切都变了。
那些吵闹表演者的离场看上去还街头表演一个干净的生态氛围,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表演和高分贝的噪音消失,似乎一时间让街坊商贩们不由叫好。
Back to busk是一支由10人组成的香港街头表演乐队,其成员Pitt告诉记者:“近几年香港都被较年长的街头表演者影响了整个生态,与其说他们是表演者,不如说他们只是一群男男女女,播着老歌,边唱边跳舞,甚至没有一种乐器现场弹奏,然后其他也较年长的观众手拖手与歌手又唱又跳。”
公共空间变成他们的私人娱乐场所,Pitt觉得更过分的是,“观众离开时,歌唱的人手中就有一张100块、500块港币,警察来的时候就说这是我朋友打赏给我们去饮茶的。”且不论表演内容,当这样的所谓街头表演者占据城市空间强行行乞时,是不是成为引起反感的一大原因呢?
街头是培养城市居民感情和共同意识的重要空间,如今,香港的街头表演好像进入了一个“后旺角杀街时代”,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的街头表演者怨声载道,一方面是政府承诺兴建西九文化区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却是在街头被更为严格地实施规管,他们同时要面临旺角那群失去栖息地的表演者的入侵。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林国伟和中大文化研究硕士专业的学生们今年策划的“我城我故事”艺术节中,有一个关于街头表演的讲座。林国伟说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个艺术节、一个讲座,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注意到这一个城市小众文化的存在。
拥有十余年表演经验的苏春就(Mr. Funny)在座谈中分享自己的经历。旺角全盘“杀街”让许多遵守“行规”的街头表演者无处可去。他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专用区表演多年,可以说见证了此地由“盛”到“衰”的过程。他说:“香港的观众其实大多都很支持街头表演,甚至遇到我被警察围住的时候,他们会同警察理论。其实我们出来表演的目的,市民也都清楚,就是希望社会多元化,让市民更多接触艺术表演,提升他们的素质,让他们认识艺术,让城市更加有文化氛围。”
但是,苏春就认为旺角那群所谓“表演者”的一些行为破坏了街头表演的秩序,并且政府早前也不愿意承担规管的风险,他觉得旺角变成如此,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座谈的过程中,主持人补充了香港街头表演的背景,他说,香港街头表演的监管政策被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警务处、康文署、食环署等等,大家好像都互相推诿,不想好好去评判和管理街头表演。
倘若说,旺角沦陷的争议是因为表演内容,那么,如果仅仅用表演好坏评判街头表演的存在是否导致不公?街头是复杂的非专业场所,在那里,好的演出不一定受欢迎,是否会调动气氛、表演者的观众缘和许多随机事件,都会影响一场表演。政府会不会想到这些问题呢?有关部门如今只在西九文化区等地小规模地试验,尚未付诸于更大范围的行动,令街头表演的前景不明朗。
林国伟有多年研究街头表演经验,他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或许有些人觉得香港的街头艺人需要做一些代表香港本土的事情,而一些感觉好像不是非常‘香港’的事情,例如对于广场舞大妈,观者会感到不适。或许还有些人觉得是噪音或者阻街等影响,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会有人对街头表演表现出不满意?”
探讨表演内容只是矛盾的一部份,很多时候,表演者们因为收了观众的金钱而被罚款、驱逐甚至拘捕。在香港这个利益为大的社会,一切都要和金钱挂钩。2012年12月,媒体爆出一位吹口琴的何伯(媒体标注化名),因收了五元而被以行乞罪拘捕。街头表演与商业活动的界限又是一个矛盾的源头。
站在很多街头表演者自身利益的角度,一些表演者觉得可以收费,雨山说,“因为我们也提供娱乐和服务,希望有费用可以确保一些交通和乐器成本费。”但也有一部份人对是否收钱持保留态度,Back to busk的Anson透露很多表演者是因为热爱音乐而走上街头,而非以此谋生。CL就觉得观众给予金钱支持就好像“bonus”,是额外的鼓励。他说,“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只是想要把音乐传递给大家,并未想要牟利,另一方面是香港很多场所是禁止街头非法从事收取金钱的商业活动。”
表演内容、场地、收入等等一切都在无形之中挤压街头表演者的生态环境,作为处于边缘地带的角色,街头表演者在城市中的地位尴尬又无奈。他们一方面渴望自由地歌唱,另一方面希望有维护自身权利的保障。那么,落实监管的议题又被摆上桌面。
上文节录自第16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10日)《把艺术融入城市血液 街头表演:在自由中发声》,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有关街头表演文章:
【Busking争议】英国特拉法加广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街头”启示【Busking争议】从美国“鼓圈”小城 反思本港街头表演前途问题【Busking争议】各处乡村各处例 细看街头表演的“世界规则”【Busking争议】街头表演与立法如“水沟油”? 澳学者戳破假象【Busking争议】旺角“杀街”以后 香港须正视公共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