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中心.上】基层医疗第一线 分流病人减公立医院门诊压力

撰文: 林立胜 陈琬蓉
出版:更新:

港府近年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全港首间地区康健中心“葵青康健中心”将于今年10月开始服务,由葵青区议会副主席周奕希执掌的“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中标营运。周奕希认为香港并非没有基层医疗服务,如卫生署也有基层医疗统筹处,只是形式较为散乱,而葵青作为试点,尝试吸收不同计划的经验,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地区医疗模式,继而扩展至十八区。(此文章为《社区康健中心》报道上集)

药剂师参与外展服务“相药在葵青”先导计划,为长者检视并跟进用药情况。(方家远摄)

若要了解未来的“康健中心”有什么卖点,可先看看目前地区的基层医疗计划。香港药学会与地区组织一年前合作推行药剂师社区外展服务“相药在葵青”先导计划,为区内不良于行长者检视并跟进用药情况。负责计划的药剂师会写建议信予病人带同覆诊,让医生检讨及调节药物处方。周奕希指区内长者大多是长期病患者,在公立医院取药后医护人员较难有时间详细解释。长者若没有接受正确的药物教育,最常见问题是重复食药,尤其是长期病患者涉及多个专科,重复服用多种止痛药,令服用药物剂量较大,对肝脏带来不良影响。

周奕希形容先导计划初步成效理想,打算延续多一年。计划属地区服务性质,可谓医疗服务提供者与地区服务结合的雏型,康健中心也是朝这方向发展,未来会寻求与其他团体合作,利用康健中心与社区服务“并排而行”的模式推展,目标是把类似模式拓展至全港十八区。

这种社区模式可从现时推行社区药剂师服务模式可以略知一二,欲了解更多可参阅《社区药剂师》系列报道文章:【社区药剂师.一】长者服药三谬误 检视药物捉错漏【社区药剂师.二】配药药辅前后线 公院药单怎“外判”到社区?【社区药剂师.三】院舍执药立立乱 药剂师可如何“拨乱反正”?

周奕希期望,葵青康健中心除了药物覆检外,还能为每名使用者提供“套餐式”个案管理。(龚嘉盛摄)

套餐式个案管理

周奕希期望,葵青康健中心除了药物覆检外,还能为每名使用者提供“套餐式”个案管理。康健中心会由护士、物理治疗师等专职医疗人员组成团队,集中服务慢性病患者,涵盖验血、护士及营养师咨询、健康评估、疾病监测、视光师检查、足病治疗等服务。当市民接受初步筛选,确诊是轻度而毋须医生跟进的慢性病病患,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等,便可接受服务。康健中心会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及饮食习惯,提供辅导服务或运动建议,教导市民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券,及举办健康讯息、用药安全等免费教育讲座。如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康健中心转介医生,让病人接受合适治疗。由于该区已有葵涌医院,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及新生精神康复会提供精神健康服务,故康健中心不会提供同类服务。

政府与康健中心营运方的目标皆是朝“分流作用”发展。分流的意思就是避免非紧急的患者,尤其是长期病患者,直接到公立医院求诊。康健中心作为第一道防线接触病人,周奕希指除了有监察病症的服务外,亦会与私家医生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私家医生资源,承托区内的慢性病患者。因此康健中心会向葵青、深水埗及沙田等区域的普通科医生招手,以外购服务的合作形式疏导公立医院的门诊压力,目前已有逾廿名医生参与。

【社区药剂师.二】配药药辅前后线 公院药单怎“外判”到社区?

按照构想,市民会先在康健中心接受验血、量血压等基本检查,若确诊是长期病患便可接受中心提供的治疗服务。图为现时长者在社区中心量度体温。(龚嘉盛摄)

按照构想,市民会先在康健中心接受验血、量血压等基本检查,若确诊是长期病,除了中心提供的物理治疗等服务外,若需要其他额外治疗,便需要“外购”服务。根据政府标书规定的收费标准,病人约要支付150元。如康健中心认为病人情况需要转介往私家医生接受进一步诊治,病人会获约250元求诊津贴,超出的费用要病人承担,实际收费与津贴需根据营运情况厘定。周奕希预期居民使用康健中心服务的轮候时间不会多于三日,相信初期运作时不会出现排长龙情况。由于公立医院轮候时间更冗长,周奕希不担心会出现病人在公立医院及康健中心重复求诊的情况。

除了与私家医生协作外,周奕希指现时亦已按标书要求,积极聘请人手,当中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等人员,预计总共要聘请58人,支援性质的助理会占多数。周奕希谓现时读公共卫生、老年学等毕业生具有专业知识,可是相关学科未被视为专门行业,颇为可惜,但他们正是基层医疗所需的人才,故会集中聘请及训练一批“基层健康专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康健中心未来服务以个案主导,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作独立判断,周奕希计划向公营医疗机构的退休医护人员招手,由于康健中心属于政府服务,故薪酬可较高,相信对这些资深的退休医护人员有一定吸引力。现时葵青的地区服务,每年能为两万人次做健康筛查等服务,他期望康健中心营运一年后能提升至服务五万多人次。

当然,康健中心要实行并不容易。想知道当中理想的模式与限制,请继续阅读:【康健中心.下】统筹调配医疗服务最理想 硬件配套仍有限制

上文节录自第16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0日)《基层医疗第一线 康健中心价值在分流》。

其他《香港01》周报有关基层医疗的报道:基层医疗发展30年 为何仍落后30年?【基层医疗.一】公院爆煲 辅助医疗系统却“怀才不遇”【基层医疗.二】学者吁先扩展学童验眼 香港应否有全民眼检?【基层医疗.三】眼科医生:视光师需先消除内忧【基层医疗.四】物理治疗专业 “免转介”打破限制【基层医疗.五】一局绑五会 透明度不足需改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