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自由行影响深远 购物消费式旅游已过时

撰文: 陈珈琋
出版:更新:

投身旅游业逾三十载的香港酒店业主联会执行总干事李汉城,犹记得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SARS)疫情,旅游业首当其冲,当年4至6月,访港旅客人次只剩165万,比2002年同期大跌57.9%。幸而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及时与业界沟通,推出多个推广计划,令旅游业迅速复苏。时至今日,李汉城仍对时任特首董建华及其问责团队赞不绝口,认为该届政府“有心机搞好旅游业”,只是,“(往后)这么多年,特区政府不断说支持旅游业,但力度对业界而言,并不足够。”

【香港旅游业】多元旅游迟迟未成型 “购物天堂”还可做多久?

的确,迪士尼乐园、星光大道、昂坪360等大型旅游设施,以及“推动会展奖励旅游”的亚洲国际博览馆,全在董建华任内“扑槌”,为大众旅游倾注新动力;加上内地应香港方面要求,于2003年开放“港澳个人游”(自由行)、2009年开放深圳居民“一签多行”,访港旅客由2003年的1,554万人次,增加至2013年的5,430万人次(见表一),业界在那十年间迎来最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个“辉煌”,也成为本港旅业客源结构出现翻天变化的重要节点——在1997年,内地旅客占香港整体旅客的21%,至回归后到2002年,内地旅客占比已逐渐增加至41%,其后因自由行政策,该比例于2003年跃升至55%,至当下已接近八成。

香港与内地关系紧密,旅游业倾向内地市场亦属自然,问题在于,香港对内地旅客而言,除了购物消费,其他并不吸引。在那十年“辉煌”期间,香港凭借自由港商品免税优势,继续刷亮“购物天堂”这块生招牌,大量内地旅客来港豪买奢侈品。中国银行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于2016年推算,2003年访港旅客的购物金额仅335亿元,到2014年已飙升至1,972亿元,带动本港零售业总销售值从1,729亿元,增加到4,945亿元。据他的计算,这十一年间旅客购物对本港零售增长的贡献率为 51.1%,即提供了超过一半的零售增长动力。

不过,以消费购物为主的旅游模式也因此更加根深柢固。问题是,当局大举开放内地旅客来港消费时,既低估了香港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亦未能因应需求扩展空间、增设配套、调整供应,导致人潮处处、物价上升,影响港人日常生活,衍生不少“中港矛盾”。至2015年中央应港府要求把“一签多行”收紧至“一周一行”,访港旅客录得跌幅,业界即惊呼是“寒冬”。

+13

过度依赖购物型旅客

然而,过度依赖内地旅客购物消费所形成的高量低值及结构困局,又岂是一日之寒?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于2016年发布《香港游客经济发展蓝图》,批评当局旅游政策零碎、欠缺明确战略,又建议政府重新审视“购物天堂”定位。事隔三年,受汇率及网购等影响,过夜旅客的平均消费额,已由2013年的8,123元,逐步减少至2017年的6,443元(见表二)。负责研究的麦磊明副教授接受《香港01》访问时重申,“购物”对旅客而言是“次要”,即特意为购物而到访某个地方的旅客其实属少数,故港府根本毋须多作推广;再者,以“购物”作卖点的旅游城市面对极大竞争,因为游客只会以当地商品价格的高低决定是否出游。

据立法会秘书处文件,以2016年的统计为例,内地旅客中,有86%曾在港购物,只有7%及3%到访文化景点及游览绿野风光;但长途旅客,则有多达19%及9%选择文化及绿色之旅,另有55%会购物。(见表三)

由此可见,文化及绿色旅游对开拓长途旅客市场具备一定潜力;然而,这浅显的道理,政府似乎仍未参透,不但未有着手长远规划,反而把资源继续向购物消费式旅游倾斜,饮鸩止渴。以上届特首梁振英与立法会最大政党民建联力推的“新田购物城”为例,原本打算吸引以购物为主的内地旅客,但自去年2月试业至今,游客冷清,商户生意惨淡;当年负责牵头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黄定光近日更透露,有意将购物城转型为渔农产品批发展销场。

新田购物城本打算吸引以购物为主的内地旅客,但自去年2月试业至今,游客冷清,商户生意惨淡。 (卢翊铭摄)

对旅客而言,除了购物之外,香港真的就别无他选了吗?请继续阅读:

上文节录自第16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0日)《香港多元旅游迟迟未成型 “购物天堂”还可做多久?》。

相关文章:【香港旅游业】多元旅游迟迟未成型 “购物天堂”还可做多久?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