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四】标签与对立 我们希望活在怎样的世界?

撰文: 黄奕霖
出版:更新:

前文提及,若每个人都在评判前都能多想一下,便有机会对还不理解的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但对于不甚了解的事情,我们大多认为事不关己,而习惯性的避而远之或将它推开,而忘记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与恶的距离》专访报道系列之四】

承接上文:【我们与恶的距离 ‧ 三】媒体自甘堕落还是我们选择堕落?

“对于不理解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选择直接把他推开,认为那不属于我的范畴。有人杀人?关我啥事;有人忧郁症?关我屁事。我觉得这个态度就是最根本的恶吧。”《我们》中曾提到,每一百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林君阳认为,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我们所认识的人肯定不止一百个,这代表你我生活周遭,就有人正承受精神疾病的煎熬,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如同林君阳所说:“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好人。”但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多数人在庸庸碌碌中载浮载沉,于追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或许不免怀疑:“我真的是那么好的人吗?”有时候,那些我们不那么理解的人事物,恰巧能成为安抚我们心灵的最简单答案。

【我们与恶的距离.复和公义】从处罚、纠正到修复之路【我们与恶的距离.复和公义】犯了罪除了吃牢饭 还有别的可能?

李大芝的房东(左女)的弟弟(右男)是一个思觉失调患者,虽然有无限才华,却不被社会认可。(网络图片)

由于对成长历程、行为动机与社会结构等因素并不熟悉,加上某些资讯刻意渲染,犯罪者、精神病患者等具有特定标签的族群,通常会被塑造成遭社会排除的对立角色。民众一方面借由与他们形成二元对立来消除恐惧,一方面在“非人化”看待他们的同时,确认自己属于“正常的一方”,因而暗自庆幸或自豪着。

“你可能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但在接触到这些讯息时,不要那么轻易就去划分‘他们’跟‘我们’,大家都在这社会里面,就像王赦说的,我们都是一线之隔,可能就是三分钟的差别。”林君阳感慨,如果他在生命中某个瞬间或时间点受到过大的压力,说不定也会有精神疾病的问题,也会深陷某种状态中无法自拔,社会对每个人都有很多无情,如果可以的话,不要轻易觉得“他们跟我们不一样”,毕竟,这世界就是人与人互相勾连而成。

剧中的人权律师王赦,也曾在少年时期只有一步之差便误入歧途。(公共电视提供)

林昱伶则认为,恐惧也是恶的一种,人们会对不认识的人、疾病、事情感到恐惧,恐惧后会害怕,紧接着把人推开,但这个社会或生活不因此变得更好。

回到《我们》的英文片名《The World Between Us》,我们到底想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在我们之间应存在什么样的东西与情感?或许这才是恐惧之外更重要的课题。“很多人觉得《我们》太理想化了,真实世界不会有那么圆满的结局。但老实说我不觉得那是过于美好的结局,(思觉失调症患者)思聪虽然开始画画了,但他没办法完全恢复;(加害者妹妹)大芝跟(受害者母亲)乔安恍若走出来了,依然有他们的挑战要去面对;(加害者双亲)李家父母今天很幸运,有肉粽哥来跟他们买肉粽,但明天呢?”林昱伶强调,剧组只是提供一个未来的想像,这个世界或许很残酷,但我们能不能在如此苦难或黑暗的过程中,还去努力的寻找希望,或那个治愈我们的可能?

【我们与恶的距离】演员与角色共尝的痛苦与挣扎(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演员与角色共尝的痛苦与挣扎 (下)

制作人林昱伶希望观众能借此剧思考,我们希望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洪嘉徽摄)徽

“如果是纪录片的话,或许每个人还是很惨吧。但《我们》是剧情片嘛,所以,有机会让他们好过一点,也让看的人可以放下心。”林君阳也认为,《我们》的初衷本不是要强调“恶”,也不是针对任何议题口诛笔伐,只是希望增进那些理解跟对话的空间,因此在最后给出“现实当中相对圆满的结局”,他认为还是比较理想的。

至于外界将《我们》称为“神作”,林昱伶笑说,剧组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做对了几件事情,而刚好大众也对这部片的投射很强烈,这些都是当初想像不到的。但她也认为,不需要帮《我们》加上那么大的光环与标签,这也不是剧组所希望的走向。林昱伶称:“我们真的没有那么伟大,说做了一部戏就能如何影响社会。只能说我们很努力做了一部自己觉得很好看的剧,希望观众都有自己的投射跟想法,如果《我们》给了观众一点点感动或思考,我都会觉得很高兴。”

林君阳与林昱伶都强调,不需要将《我们》冠上神剧的光环。(洪嘉徽摄)

在黑暗中寻找黎明的曙光

“人们都需要故事,借由故事去看到不属于我们的生命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我想要拍的,是一部疗愈的故事。”疗愈是由爱转化而来,尽管人性有善有恶,林君阳每每被人类“利他”的天性所感动,他也希望能将这份“爱”呈现在《我们》中。

每一场悲剧发生过后,我们的世界或许增加了一个黑点,而对彼此的不了解,让黑点如晕染般愈扩愈大,直到所见的世界都染尽黑墨,再也不能看清对方的样貌。或许“众生皆有病”,但当我们愿意拨开那些隔阂与误解,更用心去理解彼此的异同,生命或能填满其他色彩,黑色将只成为彩色中的一部分,而希望,可能真的就在云后面。

上文节录自第16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14日)《《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思考如何从理解中重生》。

相关文章:【我们与恶的距离 ‧ 一】善恶难分界 活在灰色世界的“我们”【我们与恶的距离 ‧ 二】拒以煽情作卖点 剧组克制追求真实客观【我们与恶的距离 ‧ 三】媒体自甘堕落 还是我们选择堕落【我们与恶的距离】演员与角色共尝的痛苦与挣扎(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演员与角色共尝的痛苦与挣扎 (下)【我们与恶的距离.复和公义】从处罚、纠正到修复之路【我们与恶的距离.复和公义】犯了罪除了吃牢饭 还有别的可能?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