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来】NASA双胞胎实验 留下问题比答案多
1961年4月12日,苏联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首个到达太空的人类,但科学家至今对在太空生活的影响仍所知不多。五十八年后的同一天,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双胞胎研究”(NASA's Twins Study)刊于《科学》(Science)期刊,尝试回应这些疑问。在国际太空站(ISS)生活近一年后的太空人Scott Kelly,与身处地球的孖生大哥Mark Kelly相比,身体所的变化,对于人类移居火星有何启示?
对于人类可否长期在太空健康生活,是次研究似乎留下众多问号。例如Scott的端粒(telomere)变长,科罗拉多大学肿瘤学家Susan Bailey说可能因为恒常运动或饮食转变,但也推测前往太空可能唤醒了Scott体内沉睡的干细胞。换言之,可能不是原有细胞的端粒变长,而是产生了新一批有更长端粒的细胞。
不管端粒变长或变短,Bailey都表示担心。她一方面对《国家地理杂志》说,除了痴呆、心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之外,“短的端粒也与生殖能力降低相关”。另一方面,她分别就端粒变长向《纽约时报》和《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解释:“有人问我,太空是不是‘年轻之泉’?我认为不是。”“你可能会想,‘噢,这实在太好,他可以更长命’。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它同时会增加癌症风险,因为癌症其中一件最早会做的事,就是激活端粒酶(telomerase)以维持端粒长度,这样它们就可永久存在。”
触发免疫系统相关基因转变的原因同样未明。可能是在太空站的生活压力所致;近来有研究显示潜伏太空人体内的病毒可能苏醒;也可能是免疫系统本身不适合太空环境而运作混乱。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遗传学家Christopher Mason解释,部分基因没有改正,也很难知道确切原因:“那是否代表回到地球后,免疫系统仍继续失控?未必。它可能只是经历重大压力后的正常反应,甚至可能是好事。”
没人知道,假若Scott在国际太空站多停留六个月,他的基因表达改变会开始缓和还是持续恶化。Mason说:“我们看到一团忙乱的基因网络活化以应对DNA损伤,身体也在适应,但这程度的反应未必足以克服辐射伤害。”辐射可杀死细胞或令它们失灵,又或断开DNA。已死或失灵细胞可导致心脏病或认知能力下降,若细胞无法修复DNA破损,突变累积,可引致癌症或遗传病。
Scott肠道的微生物社群结构大幅重组,同样未知是好是坏。研究者之一、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家Martha Vitaterna解释:“(肠道)细菌对身体其他系统有莫大影响。曾有研究发现,肠道微菌丛改变与神经和生理状况有关,例如阿兹海默症、柏金逊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保护肠道可保护所有这些系统。”
Scott认知能力变差,也不一定是太空旅程所致。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科学家Mathias Basner提醒,Scott回到地球后面对大量工作,包括频密的电视访问及公开演讲,且他可能在无意识间不再催谷自己:“他在着陆一刻基本已退休,所以可能没那么积极。”Scott在2017年面世的回忆录《Endurance》中,描绘了重返地球后如何与疼痛、睡眠不良等困境搏斗,例如某一晚他觉得好像“在流沙中搏斗”。Scott认为这些毛病正是他认知分数下降的原因:“试想像,你患上感冒,却去考SAT(学术评估测试),你可能也考得不好。”
这些疑问无可避免,毕竟这前所未有的实验限制甚多。最关键的是,NASA只考察了Scott一名太空人,不能就此断定所有太空人都有相同转变。Mason形容,“这好比史上首次量度某人的血压,我们不知有什么实际参考数字,直至开始量度更多人的血压。”
即使研究对长期逗留太空的风险有点提示,但与前往火星的情况仍相距甚远。毕竟国际太空站只离地球表面402公里,仍处范蔼伦辐射带(Van Allen radiation belt)的保护内。地球人每年大约承受3毫希沃特(mSv)辐射,一趟为期一周的太空穿梭任务约遭受5.59毫希沃特,Scott这次是146.34毫希沃特。Mason估算,去一趟火星所受的辐射或比Scott所受的多八倍。
科学理论和数字以外,更重要的或许是Scott的感受。回到地球约一个月后,Scott从NASA退役。有段时期,他步履不稳、关节疼痛、不习惯衣布受引力而贴向皮肤的触感。故有科学家质疑前往火星是否可行,Basner也说:“虽然只有一个对象,但这研究告诉我们,要派一组人花一年时间前往火星并能有良好表现,未必能做到。”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Gary Strangman解释,速度和准确度降低“有可能对长时期任务带来严重后果”。佛罗里达大学神经科学家Rachel Seidler补充:“若你在一段期间内认知处理速度减慢,身体平衡及眼、头协调困难,那些行动就有极大风险。”
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总监Eric Topol甚至认为,Scott的经历或令人对移居太空梦想幻灭:“我从这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就是怎么会有人想去火星或者上太空?因为这真的很可怕。”
NASA人类研究计划(Human Research Program)总监Bill Paloski理解这些批评:“我们会继续与飞行团队实验。但我对人体的适应力感到满意,研究中也没有哪个发现足以阻止我们前进。”所以,科学家的下一步,正如研究写道:“必须以更多太空人作长期任务(一年或以上)研究,以确认这些结果及回答遗下问题。一经确认,任何能降低这些风险的生物、生理或药理上的应对方法都应考虑发展和应用。太空人在地球磁场保护以外地方执行任务可能承受更多辐射风险。例如在低地球轨道飞行一年与飞行三年前往火星之间的差别,现在基本没有数据。所以,未来必须有不同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研究,以确定那些风险会如何转变,并确立适当保护门槛。”
适合住在太空的“人”
Bailey计划继续研究Scott那些莫名其妙的端粒,解开其秘密,或许对人体正常老化及相关疾病有所启发:“当我们搞清楚他的端粒变化,对太空人和地球人将同样重要。”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疗中心细胞生物学家Jerry Shay正和同事测试一种药物,可促使细胞修复受辐射损害的DNA:“我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Mason在这方面十分进取,他早于2010年已提议在太空飞行途中和前后监测太空人的基因组。他的团队正有七篇论文接受评审,包括关于体细胞突变和单细胞动态的文章。他还提出过“500年计划”太空殖民愿景,其中最激进的建议是要增加、删减或修改基因,以创造出适合住在太空的新人种:“双胞胎研究是在太空飞行中做过最全面的人体分子地图。这是500年计划重大的第一步,帮助太空人在前往火星的路上和到达后生存。”大象的p53基因和俗称“水熊”(water bear)的缓步动物(tardigrades)的Dsup基因,都是Mason的研究对象,因为大象很少死于癌症;水熊不但可在真空中生存,还可防止DNA遭受辐射时断开及促进DNA修复。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及合成生物学权威George Church也是同道中人。他声称已辨认出逾40个有利于长途太空航程的基因,例如增强抗辐射力的CTNNB1、造出特强骨骼的LRP5、让藏族人适应低氧环境的EPAS1等。他想像,未来太空人使用“由病毒运送的基因治疗、微菌丛或表观基因治疗”改变自己:“如何抵抗辐射、骨质疏松、癌症和老化,在老鼠身上已有一定成果。”他还强调,很多药厂已经有针对地开发药物和临床测试,利用基因治疗作为太空人的预防医学并不遥远。
马斯克曾说:“火星任务就像薛克顿(Ernest Shackleton,十九世纪爱尔兰探险家)招募往南极探险员的广告所写:‘困难、危险、死亡风险很高、生还者将兴奋无比’。最初不会有太多人想去。” Kelly兄弟的研究,或许是踏上这艰危路途的重大一步。
相关文章:【科技.未来】NASA双胞胎实验出炉 停留太空一年人体变化是…
上文节录自第16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29日)《NASA双胞胎实验出炉 停留太空一年 人体如此变化》。
【科技.未来】更多相关文章:
抗宇宙辐射 自制氨基酸 要咩基因先可以住火星?改造基因适应太空 你有无资格生存?
新太空时代:从政治角力到商业竞赛特朗普命NASA转型 太空商业化未得美国人心
各界重返月球 是竞赛还是合作?降低升空成本 贝索斯要太空探索遍地开花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第一届武博】武术唔关你事?手感、眼界、反应、身体协调、双手控制能力,一定关你事!武博“武馆街”内的8个武术游戏,让你逐一挑战,亲身体验武术的乐趣,记得约定好友一同前来踢馆!5月3至5日,眼界.决定境界,九展见!按此立即购票,或按此浏览武博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