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东瀛物语】日本离婚文化 从缘切寺到熟年离婚、卒婚
日本古代承袭中国唐朝法律,规定了“七出”、“三不去”等可以离婚和禁止离婚的情形,但主导权完全在男性手中,女性即使深陷不幸婚姻也无权提出离婚。不过,江户时代出现了一种合法救赎之道,那就是“缘切寺”:对婚姻不满的女子只要逃入指定尼姑庵并住满三年,就可以自动离婚,丈夫不能再找女子麻烦,女子之后也可以出寺自由择夫再婚。2015年上映的电影《投靠女与出走男》,便是以著名缘切寺——镰仓东庆寺为背景展开的故事。影片以户田惠梨香和满岛光饰演的两位逃婚女子为主线,讲述了江户女性在婚姻的压迫下极力反抗、追求自由的情节。撰文:刘冉
东庆寺是真实存在的禅宗临济宗圆觉寺派寺庙,至今仍是著名大寺。其开山始祖觉山尼是镰仓幕府北条时宗的正室,后来与时宗一同落发出家。据传,觉山尼因深知许多女性陷入不幸的婚姻却无权提出离婚,因此请求儿子北条贞时将东庆寺设为“缘切寺”。不过,这是来自江户时代的记录,并没有历史文件能够证明它的真实性,可能只是东庆寺为寻求一个合理合法帮助逃婚女性的方法而杜撰的缘由。东庆寺中有记录留存的江户时代“駆込女”(亦即逃婚投靠女子)有四五百人,但实际案例可能数倍于此。这些记录下来的逃婚女子中,平均年龄是二十九岁,最年轻的二十岁,最年长的竟有五十四岁!
直至明治年间,女性方可合法提出离婚。但由于根深柢固的社会偏见以及女性经济地位低下,日本的离婚率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保持在很低水平,九十年代才开始急速上升。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从1995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万对夫妻离婚,2005年之后更是每年超过25万对。目前,日本的离婚率约为35%,亦即略高于三分之一,这在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相比历史数据已是很惊人的幅度。2012年的统计显示,日本呈交至家庭裁判所的离婚案件中,有七成以上是由女方提出的,可见现代日本,女性逃离婚姻之愿望仍然远比男性迫切。
近年来,日本更兴起“熟年离婚”风潮,亦即结婚多年之后选择离婚;从1947年到2015年,同居超过二十年的“熟年离婚”比例增加了5.8倍。朝日电视台于2005年拍了一部电视剧,正是以《熟年离婚》为题,讲述主角丰原幸太郎在退休当天晚上被结婚三十五年的妻子提出离婚的故事:妻子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卸下贤妻良母的枷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丈夫却完全无法理解,指摘她背叛家庭。这部剧集当时反响不大,不过十年之后,熟年离婚真的成了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此时,山田洋次执导的电影《嫲烦家族》引发了热烈反响,这部电影正是围绕“温柔贤淑的母亲在孩子成家立业后突然要求离婚”这一戏剧性情节展开,表达了一向安静温柔的母亲对父亲隐忍多年的不满。
然而,熟年离婚对许多家庭来说有较大的经济风险,例如财产分割后双方都无法负担房贷,两人单独生活的成本远高于共同生活,而全职主妇拿到的补偿也许不足以支持开销,这可能会导致双方陷入“离婚后贫穷”。面对这些问题,2004年,作家杉山由美子出版了《推荐卒婚》一书,提出“卒婚”这一新概念:夫妻分居独自生活,但仍维系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以避免经济上陷入困境,孤苦终老。
不过,“卒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中产阶级以上女性或名流才会选择的一种时髦方式,对大部分普通女性来说并不容易接受。演员树木希林和歌手内田裕也的婚姻,也许是最著名的例子:二人婚后矛盾不断,内田裕也更多次被爆家暴和出轨;但二人分居四十多年都未离婚,晚年甚至还为婚庆杂志合拍广告,可以说是另类又高调的“卒婚”了。
从“缘切寺”到“卒婚”,日本社会的离婚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一方面是女性自我觉醒和追求独立的表现,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他发达国家均存在的传统家庭式微现象。在性别分工格外传统、性别不平等格外严重的日本,离婚率的飙升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上文刊载于第15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15日)《从“缘切寺”到“卒婚”》,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有关日本文化的文章:【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日本职场的社畜是如何炼成?【告别平成・社会篇】女性就业与少子化 经济崩坏改写家庭模式【告别平成・社会篇】由纸醉金迷到断舍离 折射日本人的昭和乡愁【性萧条】日本“低欲望社会” 性产业却发展蓬勃【孤独死之后】人情淡薄 日本老人在“无缘”社会中孑然消逝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第一届武博】眼界.决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举行的第一届香港武术及搏击运动博览(武博),活动包括解构武术电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馆街游戏,以及超过100个体验班,让市民、初学者或武术专家,透过这个多元化体验型博览会,从武博扩阔眼界、提升境界!按此立即购票或按此浏览武博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