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招牌建构城市归属感 夜灯成记忆的一部分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作为东方之珠,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曾经是香港充满特色的城市景观,它们既作为一个城市符号而存在,也作为历史一部分见证着社会的变迁。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昔日陪伴港人成长的霓虹招牌也逐渐被拆卸,一个个消失于无声中。这些招牌不但是商家宣传业务的手段,有些更成为某个地区的标志或游人的路牌,而且,不同的招牌设计也往往反映当时的香港经济活动和社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香港的文化特征和香港人的身份象征。撰文:曹民伟

人们虔诚地跪拜祈祷/沉浸于自己创造的霓虹之神/然而这闪亮发出警号/在逐渐形成的话语里/那警号说着:“预言的征兆/是涂鸦于地铁的墙上/以及廉价公寓的大厅/也细语于此寂静之声中。”
《The Sound of Silence》中文歌词
迷惑于眼前目迷五色的人们,却看不清光亮背后其实正是贫富悬殊、地产霸权、政治争拗等的反射。(Getty Images)

少年时代爱听这首Simon & Garfunkel唱于1964年的英文歌《The Sound of Silence》,每当听到原文歌词中“neon god”这个名称,心中陡地一震,“霓虹灯之神”如何将人催眠,令人堕入物欲的深渊。这些光亮炫丽的假象与虚幻的物质,发出的警号提醒人们现实社会的真相,然而,迷惑于眼前目迷五色的人们,却看不清光亮背后其实正是贫富悬殊、地产霸权、政治争拗等的反射。

台湾导演蔡明亮首部剧情长片名为《青少年哪吒》,英文名字正是《Rebels of the Neon God》,里边讲述此时此刻人们还在膜拜,向自己创造的霓虹灯之神像,用网络电玩,并以集体的呐喊、集体的焦虑,以及高亢的声调。霓虹灯之神更像是集体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变幻更是无情。

《青少年哪吒》是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首部剧情长片,其英文名为Rebels of the Neon God。(电影海报)
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能量空间,这个空间很特殊,酒精,黑帮,妓女,稍有不慎就会失足。
张爱玲

霓虹灯给人们带来光

其实,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战争前后,香港还是乌灯黑火,张爱玲也不只一次写到这小岛上暗黑的街巷,她在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就这样描述:“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能量空间,这个空间很特殊,酒精,黑帮,妓女,稍有不慎就会失足。”

事实上,张爱玲三十年代在上海度过童年,已看到亚洲最早的霓虹夜灯的流光溢彩,当年的租界南京路上,“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世界游乐场”已装上最早的霓虹招牌,夜里整条大街熠熠生辉,令人目眩神迷。当年上海就有这样描述霓虹都市的街头竹枝词:“火树银花灿若何,西商赛会赛灯多。电光环作招牌字,万点明星遍屋罗。”

有霓虹灯招牌的地方,就是有能量的空间,张爱玲在以香港为背景的《倾城之恋》如是说。(Getty Images)

五十年代的香港,首先亮丽起来的正是1949年美国人李察.梅臣(Richard Mason)撰写的《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带来的虚幻繁华。那年代,从韩战到越战,大量美国军舰停靠香港,那时的香港霓虹灯招牌红红绿绿,正象征了无穷尽的欲望,尖沙咀的霓虹招牌栉比鳞次:露臀夜总会、癫马夜总会、波斯猫(酒吧);湾仔的骆克道酒吧街也满布霓虹招牌:APPLE酒廊、烈唇酒吧、钻石皇宫桑拿、金像奖夜总会、OK酒廊、帝都桑拿浴等等。

琳琅满目的招牌中,有中文字,也有英文字,以横线、直线、曲线、小圈、半圆、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内圆的图案,为夜空添上玫红、粉绿、淡黄、粉红、玉色、紫色、淡蓝、金黄、乳白等缤纷色彩,而这些色彩、字母、线条和符号,倒映在地面的水漥上,以及路过汽车的车身与玻璃窗上,闪烁发光,有倾倒着酒的粉红色酒杯,有兔女郎一起一落在踢着腿,也有眨着霓虹光的幽幽大眼睛,反照得企街女郎的脸色更形苍白,也更映照得彤彤绿绿;令那些半醉的水手们亟欲走进去,一解那永远解不了的渴!

入夜,满布霓虹招牌的湾仔骆克道酒吧街人来人往。(Getty Images)

到了八十年代,因为一句“舞照跳”,尖东成了一处纸醉金迷的漩涡中心,现今尖东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一圈,入夜璀璨一如白昼,四面巨大的霓虹字体,那年代还不准走动的霓虹灯,然而,大型如“大富豪”夜总会的“BBOSS NIGHTCLUB”霓虹招牌几乎横越一整条街,还有无数发亮的霓虹星星,衬托起一条不夜街;“中国城”的大型霓虹灯牌则像一轮永不下降的明月,里边还有花与女郎,令人充满憧憬!还有“新花都”、“迷城”、“大都会”几大夜场的巨大霓虹招牌……

那时候,整个尖东夜晚真是不愁寂寞的。从早期湾仔的小型霓虹字体,到后来的大型夜总会式上千盏的霓虹招牌,正正反照着整个城市情色事业的无比膨胀与升温,同时也是香港经济繁荣的另类解读。

霓虹招牌多少反映了香港经济繁荣的一面。(Getty Images)

夜灯建构城市归属感

自此,香港就没了黑夜,擡头只见“霓虹星空”。过去很多移民初来乍到,面对这小城纵横交错的街道,认路很不容易,于是,总要记住那些大大个、日夜都看得见的霓虹招牌,比如,去皇后大道西,会叫小巴在“森美餐厅”那只“牛牛”霓虹招牌下有落;到湾仔,会去那个“大金龙蔴雀耍乐”那条飞龙招牌下落车;想往观塘,则到那只大雄鸡招牌“鸡记蔴雀馆”下;而一去到“醉琼楼”那只盐焗鸡招牌下边,就知道到了铜锣湾;至于中环,自然是“罗富记”那条大鱼招牌作指示路标……

昔时的香港夜里,也真有点电影《两颗寂寞的心》(Leaving Las Vegas)里边五光十色的味道,然而,穿梭于刺眼的霓虹灯光下,寂寞的人的心仍然感到寂寞。

不少人将湾仔“大金龙蔴雀耍乐”那块飞龙招牌当作该区的指示路标。(Getty Images)

七十年代,有一本由建筑师Robert Venturi撰写的建筑研究书籍《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很风行。当时,建筑界仍由现代主义思想主导,该书却探讨建筑物并不仅仅是一个实体,而是空间里的文字与视觉沟通元素,将建筑视作为一种符号。“拉斯维加斯的建筑风格与符号是反空间的,是以沟通凌驾空间的建筑,空间建筑与景观上的元素由沟通主导。” 现代主义时代千篇一律的楼房建筑,往往令人难以识别其个性,惟有采用更大更夸张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并增强地方归属感。

例如,一个巨大的暖水壶霓虹招牌总让人联想到“骆驼牌”,一柄雨伞招牌则是“梁苏记”,还有,蝙蝠衔金钱是“荣华大押”,“金马餐厅”有只大马仔招牌,“英皇珠宝”夜里闪亮的大皇冠招牌,巨大嫦娥霓虹招牌中红荳沙月四个大字的是“琼华大酒楼”,“檀岛冰室”是一杯闪亮霓虹灯光大奶茶……那些我们珍惜的美食、游乐、时尚,这些浮华光影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坎中,成为人们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也增加人们的归属感。

继续阅读:九成霓虹招牌消失于都市中 换上LED的灯光影丛林灿烂不再

+1

上文节录自第15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15日)《当霓虹招牌消失 光影丛林日渐模糊》,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文章: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货柜屋 怪诞城蜗居新传洋溢旧情怀 10本刻画旧时代记忆的书闻着咖啡香打书钉 新型书店成千禧世代新蒲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第一届武博】眼界.决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举行的第一届香港武术及搏击运动博览(武博),活动包括解构武术电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馆街游戏,以及超过100个体验班,让市民、初学者或武术专家,透过这个多元化体验型博览会,从武博扩阔眼界、提升境界!按此立即购票按此浏览武博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