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近藤麻理惠自创收纳法则 为何美国人会受落?

撰文: 卢伟文
出版:更新: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麻理惠在书中和剧中的具体教义,那便是“只留下让你怦然心动的,其他通通‘扔掉’”!不过,在扔掉之前,你要心怀感恩,向它们道声谢谢。美国人对此似乎颇为受落。今年1月,美国二手慈善商店“Goodwill”及“救世军”收到的捐赠物数量异常增加,或许与此有关。日本的“执屋之道 ”究竟有何特别,为何此刻在美国以至各地如此受落?

“她将丢弃物品和简单生活的理念结合起来,在人人都想为生活解压、‘排毒’(detox)的时代,麻理惠为我们丢弃物品提供了一张道德通行证,如此一来,我们不再为丢掉物品而感到内疚和自责。” Cederström解释。

海啸引发整理狂潮

日本之所以在近年兴起极简收纳风,不少人将其归因于2011年那场千年一遇的灾难,地震引发的海啸吞没了日本东北部沿岸多处城镇,造成逾18,000人死亡。整个日本见证了财物在几秒内被冲刷净尽,于是加倍体会到“钱财乃身外物”的道理。2010年出书的麻理惠正好赶上了这个时间点。

日本素来予人干净整洁的印象,其整理收纳的传统深植,从书店架上一整排的整理收纳主题杂志便可窥见一斑。(卢伟文摄)

《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一书作者、美国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历史学教授Eiko Maruko Siniawer虽然同意灾后的日本出现了这种声音,但她也提到人们在灾后对物的另一种态度:由于在灾害中失去了意义重大的物品,有些人反而对物质愈加留恋,追求一种有东西在手的“实在感”。因此, Siniawer将“麻理惠效应”放到更长的历史脉络去解读。

经济狂飙后的反思

Siniawer爬梳了日本大量关于“浪费”的资料和文献,发现在经济表现如日方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并不那么热中于讨论整理收纳和极简主义。不过,那个年代的经济狂飙确实为往后社会风气的转向埋下了伏笔。

八十年代的日本在经济上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日重。(Getty Image)

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89年爆破,进入九十年代,昭和时代的“刹那主义”、“消费即美德”、“金满日本”等社会风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平成不况”(即平成不景气)及“失去了的三十年”。“在一个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却仍相对富裕的社会,这种断层促使人们反思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Siniawer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将美国管理学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应用到家居收纳,‘所有的家居用品都应该有固定的位置摆放,一目了然,这样才能节省找东西的时间’—类似这样的家居收纳概念便是受到泰勒的影响……到了2000年初期,指导家居收纳的问题开始和人生、心灵的面向挂钩:‘你喜欢什么?’‘什么能让你开心?’‘什么是真正的休闲放松?’‘富足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

山下英子从瑜伽练习中领悟“断行.舍行.离行”,并将这种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层面,转化为家居整理术“断舍离”。(Instagram截图)

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山下英子,她从瑜伽练习中领悟“断行·舍行·离行”,并将这种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层面,转化为“断舍离”。自2001年起,山下英子便以“整理收纳顾问”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讲座,分享“断舍离”理念。麻理惠2010年在日本推出她的第一本书籍时,“断舍离”一词已入选当年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

怦然心动成小确幸

让“断舍离”流行起来的社会背景,或许解释了麻理惠何以在美国走红。相比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麻理惠的“怦然心动法则”并不激进,而且富于仪式感,而这似乎更符合美国人的胃口。麻理惠不同于典型极简主义或“断舍离”的地方在于,后者秉持“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而麻理惠则强调根据自己的好恶,对物品排出优先次序,鼓励人们留下让人“心动”的东西。

近藤麻理惠在节目中协助客户打理家居,鼓励人们对物品排出优先次序,留下让人“心动”的东西。(Netflix提供)

无欲无求、清静自在的生活状态对深受禅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来说或许容易入口,但要让养尊处优的美国人接受,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在九十年代末期,日本社会已经涌现为生活作减法的反思,而同时期美国的大众文化领域却仍充斥《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这类情景喜剧。

从展示都市欲望和诱惑过渡到明显带有反思自身文化性质的《怦然》,近二十年间,美国主流文化景观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曾几何时,跨越阶级藩篱、追逐财富、过比上一代更富足生活的美国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然而,这个美国梦愈来愈像一个遥远的神话。

《欲望都市》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情景喜剧,于1998年首播,2004年结束。(《欲望都市》宣传海报)

2014年《怦然》在美国出版,美国欧维希国际市场研究公司(ORC International)发表了一项名为“CNNMoney美国梦”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9%的受访者表示美国梦遥不可及,其中,18至34岁的千禧一代最为悲观,有6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梦根本不可能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龄层也是Netflix剧集的主要受众。

研究自助现象的社会学家Daniel Nehring表示,当2008年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仍在持续,人们不再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更关注心灵的富足。他认为,正是这种向内寻索的心灵转向,为当下“正念运动”和近藤麻理惠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近藤麻理惠在美国的走红或许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部分状况。(Netflix提供)

正念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但只是单纯察觉,对当下的一切不作任何判断。其后,正念更被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疗法。

2012年,美国《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以《悭吝的一代》(The Cheapest Generation)为题,呈现出千禧一代在消费模式上的改变。美国的新生代不再像他们父母一样大手大脚地消费,这一代的买车购房比例都在下降,经济低迷当然是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降,美国国内亦有两股对立的社会运动不期而至。一方面,右翼茶党运动于2010年崛起,大大削弱共和党建制派的党内统治力,更间接为特朗普的崛起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来自左翼阵营的“占领华尔街”则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一场“1:99”的运动,一度让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大本营的人心倒戈,并步步推向今日的社会主义回潮。

近藤麻理惠分享“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强调“从开始整理那一刻起,人生就再次启动”。(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当社会和政治大环境陷入胶着,人们也许觉得能改变的东西非常少。近藤麻理惠在泥泞满布的处境中传达出这么一个观念:日常生活中微小而实际的改变,能为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Nehring说。的确,在当下的美国,人们无法控制政府是否停摆及市场如何波动,他们所能做的,或许是按照麻理惠的“收纳四原则”—把所有能折叠的物品都折叠起来,把所有能直立的东西都直立起来,把同类物品集中摆放,并且按四方形摆放—“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便唾手可得。但这些“小确幸”能不能比退休保障、医疗保障、住屋保障及体面的人工更令人“怦然心动”,普通美国人心里也许最清楚。

上文节录自第15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15日)《从家居收纳到整理人生日本“执屋之道”登陆美国》。

相关文章:【怦然心动】从家居收纳到整理人生 日本“执屋之道”登陆美国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第一届武博】从李小龙到黄飞鸿,香港武术电影世界闻名,武博的“光影武林”隧道,以专业武术角度解构七套精选电影的武打场面,让观众从大银幕以外,真正了解武术的应用及背后理念。热爱武术电影的你,必撑!5月3至5日,眼界.决定境界,九展见!按此立即购票按此浏览武博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