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英国学者撰《政治学百科》 全书介绍第一人竟是孔子
时下,香港人愈来愈关心政治,政治参与度也愈来愈高。《政治学百科》一书或许可以为香港人加深了解政治打好理论基础。顾名思义,本书属于“入门类”读物,以人物时序的百科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好让大家速读各种不可不知的政治理论。书中且特别强调思想形成的前因和对后世的影响,堪称是政治学入门必读物。撰文:李道
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同时,这亦属一本“中阶书”,对政治学略有认识者,不但可温故知新,因为好多理论均可套入今日时局,更重要的是,书中网罗的逾百位名家,既包括家传户晓的大哲人,也涉不少名气较逊、但理论出色的思想家,凡此种种都保证激发读者大脑碰撞。
本书由以英国专家为首的一众学者撰写,并获授权出版及使用译文;某种程度而言,这多少确保其非政治宣传(propaganda)工具,但同一时间,由西方人主导却难保书中取材的地域倾向。然而,综观全书,以上一切“政治化”顾虑纯属庸人自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甫翻开本书,所介绍的第一人居然是孔子,再读下去更有孙子、墨子、韩非子,且涉印度的考底利耶(Kautilya),后来还出现不少伊斯兰领袖,以至非洲、拉美的政治家等,已可反映本书的国际视野,非纯粹视西方为显学。此外,在谈民主、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之余,亦谈权谋、共产主义、保守主义等,讨论都有正反两面、客观地有褒有贬,亦突显编著者并未将今日西方一套理论奉为“标准答案”。
探讨各政治制度优劣性
的确,政治学不同于科学,未必有“1+1=2”般绝对真理;随着时代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书中便很好引导读者走入政治学发展史。
本书第一部分为“古代政治思想”,一大关注点便落在政府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先秦时期的演绎固然百花齐放,当时显学儒家与墨家所分别高举的仁政和兼爱,就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美好生活相似,即践行智慧、虔敬正义,而非现代所指着重物质享乐,两地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主必将慢慢滑向暴政。
众所周知,两位古希腊大哲人亦对政府形成甚有意见,并不特别高举甚而非议民主。柏拉图直言不讳称,平民只是船的主人,而政客则是为了船主利益政争不断的水手,唯有哲学家才是引领船只履行美德的领航员;故此,他的“理想国”乃由“哲学王”执掌,民主则必将滑向暴政。
亚里士多德并没指定任何一种理想政制,仅在现实中归纳出六种政体:好的政体名为正宗政体,都以实现全民美好生活为目的,其中以管治人数多寡来分类,分别是一人的君主制、少数人的贵族制和多数人的共和制;变态政体则是坏的政体,皆为追逐掌权者的私利施政,同以人数划分即为一人的专制、少数人的寡头制和多数人的民主制。活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二人,显然都看到当时政局陋弊。
到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横跨公元30年到1515年之久的“中世纪政治”,宗教因素无疑深深影响政治。从伊斯兰的穆罕默德建立第一个穆斯林政权、法拉比指“美德城”应由伊玛目(伊斯兰宗教领袖)而非哲学王统治,到基督教的奥古斯丁说美德要遵从教会所订“神圣法”、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还进一步区分出“自然法”和“人类法”,认为后两者分别按人类理性道德及由世俗社会所订的法律都不及前者,皆可反映时人如何重视“神”多于重视“人”。此外,书中还特别探究了两个宗教怎样看待战争的正当性。
哲学家思想推动政制发展
且看第三、四部分讲述的“理性与启蒙”与“革命思想”,在人们日渐质疑宗教是否掌握真理的基础上,神及“神圣法”的光环难免逐步褪色,上述好些说法都被修正甚至推翻。
譬如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康德表示,幸福是主观的,根本不能成为普遍有效的法律原理,故政府第一义务是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其次才是提升幸福感。
那么,法律又到底是什么?霍布斯(Thomas Hobbes)指法律是人民让渡自由与权力,从而换取政府安全保护的产物。洛克(John Locke)则谓,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处置和安排自身、行动、财富等。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为免极权及滥权状况,孟德斯鸠后来提出“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的权力必须相互分离又互相牵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且强调法律既要作为自由的积极扩充,大前提更须让人民成为主权者;但他也补充,个体的“个别意志”与大众的“公意”容易发生冲突,故须强制人民摆脱私欲来参与政治活动,否则极可能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对此,边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义,便针对民主与快乐提出“幸福计算”的数学方法:即使最好方案也可能伴随负面效应,毕竟任何法律都约束不了自由,所以,政府要在诸恶之中作出选择,所谓良法就是裨益多于害处。
及后密尔(John Stuart Mill)进一步指,多数人的暴政已成当时最须警惕之害,社会日益“同质化”,“标奇立异”者寡,更扼杀了新观念及新生活方式的形成,错误的观念也扼杀了检验及揭示其他真理的机会;故他提倡“伤害原则”,即除非个人行为损及他人利益,否则应予自由。
政治机器并不自行运转。正如它最初是由人制成的,同样还须由人,甚至由普通人去操作。
第四部分以后介绍了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世人不单对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保护私有产权等敲定方向,讨论重心也延伸到反殖民、反帝制、民族自主以及女权、有色人种的人权及环保等方面。
怎样争取相关政治权利?暴力及战争的正当性再次提上议程,由甘地、曼德拉的非暴力抗争,到毛泽东、哲.古华拉等的武装革命,书里自然都有提及。其中,当然不能不谈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早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共产党宣言》,已有不少财产制度的讨论。最后,就连伊斯兰恐怖主义,书中亦有触及。
对紧贴时局的读者而言,看毕上述内容一定会有所感悟与反思。究竟当前各地政府是否致力为人民施行仁政、实现美好生活?亦或仅为掌权者一己之私?另外,这是“由上而下”的“监人乃后”,还是“由下而上”旨在缔造更自由、更平等的环境?法律在扩充自由与限制自由之间,有否做到适当平衡?民主又有否坠入民粹之窘?怎样处理少数“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 yard)”与多数利益的矛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角力,包括财产应如何分配等,真的随冷战结束而尘埃落定吗?凡此种种,书中都有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阐述。
对近代中国论述不足
可是,在人物选取上,愈到近代却愈嫌太多政治家、太少哲学家。纵然政治学是门实践学问,必须务实不务虚,多谈真正将政治理念履行过来的经验,本是无可厚非,例如推翻奴隶制的林肯、建立首个共产国家的列宁;不过,将一些理论层面较浅的政治人物都一并收录,却恐不够切合“政治学”主题。
事实上,诸如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还有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戴卓尔夫人、列根,书中倘能独立成章地详述背后思维,相信必更完美。另外,在论及克劳塞维兹(Carl Von Clausewitz)的《战争论》、甚至独立谈邱吉尔的绥靖主义之余,在国与国的政治关系上,从实际影响重大的马歇尔计划,到今日或仍适用的修昔底德陷阱等,也理应触及才是。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另外,本书虽涉不少中国名字,但数量仍嫌不够。例如,自先秦九流十家直到孙中山及毛泽东,中间就再无提到任何中国人或思想;诚然,这段时间中国思想史发展未如人意,但难道就毫无亮点可言?至少要提秦始皇统一中国及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如何令中国走上与欧洲截然不同之路;黄老的道家“无为而治”,亦不明为何遗漏了,而且没跟儒、墨、法并列……而当戈尔巴乔夫的“Perestroika(改革)”和“Glasnost(开放)”都收录其中,为何就不谈邓小平“猫论”缔造的经济奇迹?
说到底,“政治是众人之事”(孙中山语),“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说明人与政治是分不开的。为更好参政议政,提高民主之下的民众政治素养,《政治学百科》做到了开卷有益。
上文刊载于第15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25日)《《政治学百科》带你跨进政治门槛》,网上标题为编辑拟定。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