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尔特想改菲律宾国名 新名不受欢迎因字面意义是…

撰文: 卢伟文
出版:更新:

相较于马其顿和印度北方邦,发生在菲律宾的改名争议没有太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因素在背后支撑,但影响的层面可能更广。当然,造成影响的前提是改名能够成功。意识形态不浓,或许说明改名动力不大。但在民族主义话语回潮至全球每个角落的当下,菲律宾的身份政治所蕴藏的能量难以估计,而有着“亚洲特朗普”之称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会打出什么牌,亦令人好奇。此乃《改名背后:争夺话语权》系列报道之三

2016年5月,杜特尔特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票数胜选。此前,他在达沃市(Davao)担任市长长达二十多年,主张严厉打击犯罪。(法新社)

不满殖民者命名

久前,杜特尔特向外界透露想改国名的信息。2月11日,他在菲国南部一个穆斯林自治区主持土地改革授地活动时说:“我们无可奈何地被称为菲律宾(Philippines),这是因为(探险家)麦哲伦(Fernando Magallanes)使用(西班牙)国王菲立普(King Philip)的钱发现了这块土地。不过没关系,有一天我们可以换掉它。”

杜特尔特更表示相当认同已故前总统马可斯(Ferdinand Marcos)将国名改为“马哈利卡”(Maharlika)的想法,“因为马哈利卡是个马来语,而且含有尊贵及和平的意思。”他认为菲律宾人将马可斯视为独裁者,连带着也拒绝接受其提出的“马哈利卡”一名。

菲国南部的穆斯林原住民一直寻求独立,令棉兰老岛长年陷入军事冲突。(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他们说马可斯是个独裁者。就如我一样,他们说我是一名独裁者,究竟我何时独裁了呢?”他摊开双手反问。

杜特尔特似乎意识到需要“团结”底下的穆斯林听众,将其纳入“我们”的范围,才能激起同仇敌忾,“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侵略并征服我们,这难道是我们的错?伊斯兰教比基督教(Christianity)更早来到菲律宾,但这群狗娘养的(西班牙人)走过来侵略我们,将我们统统杀光。因此,我们的马来特性(malay traits)在过去四百多年逐步消失。”菲律宾总统发言人帕内洛(Salvador Panelo)随后在例行记者会上澄清,“马哈利卡”并非马可斯原创,而杜特尔特只是在表达一种想法,暂无正式的改名方案,“改国名需要修改宪法,总统若想改,需要提出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以争取国会支持,并交付人民公投。”

菲律宾总统发言人帕内洛表示正为改名寻求法律意见。(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马哈利卡”更能代表菲律宾?

翻查1987年施行的《菲律宾共和国宪法》,第十六条第二项确实列明,“国会可通过法律,为国家规定新名称、国歌和国徽,以真正地反映及象征人民的理想、历史和传统。该法律应在全国性公民投票中获得人民批准后生效”。

那么,“马哈利卡”一名是否比“菲律宾”更具代表性呢?上世纪七十年代,菲律宾的改名运动便已浮出水面,时任参议员伊拉尔德(Eddie Ilarde)于1978年提出草案,建议把“菲律宾”改为“马哈利卡”。一篇载于菲律宾国家历史委员会(Nation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the Philippines)网站的文章曾援引伊拉尔德指,马哈利卡是菲律宾人的“古代遗产”(ancient heritage),早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便已存在。Maha在梵文中有“高贵”或“伟大”之意,likha则是“创造”,因此马哈利卡是“高贵的受造物”(nobly created)。然而,由于当时大部分人不明白马哈利卡所代表的意思,这一法案遭到了抵制。据菲律宾全国英文大报《星报》(The Star)报道,尽管支持改名的一方赋予马哈利卡“高贵”的意涵,但反对改名的指马哈利卡的字面意义是“大阴茎”(big phallus)。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菲律宾已经出现更改国名的呼声。图为2014年6月12日,菲民众在黎刹公园庆祝独立纪念日。(Getty Images)

改国名是在掩人耳目?

事实上,马哈利卡一名在今天仍然不受待见。菲律宾劳动群众党(Anakpawis)的代表、众议员卡西罗(Ariel Casilao)说,杜特尔特应集中精力捍卫菲律宾的领土主权,而不是搞什么修改国名;另一众议员、前马尼拉市长艾天萨(Lito Atienza)则表示,若菲律宾真的要改名,那他更倾向于“菲律宾群岛”(Philippine Islands)一名,因为这个名字“立即让人联想到这个国家身处热带,有岛屿,有群岛,有沙滩,以及友善的人民”。

左翼政党民族第一党(Bayan Muna)党主席科门纳里斯(Neri Colmenares)与卡西罗的意见相似,认为当中美两国正“践踏”着菲律宾的主权,修改国名只不过是在掩人耳目,“重要的是如先辈们所做的那样去捍卫主权,那才是真正的爱国。”

菲律宾政府是否真的会推动改名,外人不得而知,但其代表的那种追溯民族过往、诉诸民族情感、确认身份边界的焦虑和冲动,在所谓“历史终结”的后殖民时期,恐怕只会没完没了地延续下去。

上文节录自第15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4日)《民族主义回潮下的举动 改名背后:争夺话语权》。

相关文章:欧洲小国马其顿改名不是第一次 国家易名背后除大国角力 还有…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改名只为针对穆斯林?杜特尔特想改菲律宾国名 新名不受欢迎因字面意义是…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