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改名不是第一次 国家易名背后除大国角力 还有…
“玫瑰不叫玫瑰,亦无损其芳香。”莎士比亚的隽语或许无法套用到现实政治当中,对人类社会来说,名称并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存在。主权国家马其顿的国名争议于上月中尘埃落定,虽只是加了一个“北”字,一路纷争竟扰攘了数十年;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一个古城更名撞上国会大选,其背后动机难免令人生疑;菲律宾——一个被沿用了数百年的名字,在强人统治的今天,突遭唾弃。改名,不止是语言表层的字换字,它透过回应当下,重新召唤起那些沉睡已久的记忆,指引大众投射情感,凝聚新的身份认同,并导向未来的行动。我们身处的当下,民族国家屹立不倒,而改名正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和操作。不过,正如马其顿的例子所呈现出的那样,改名还牵涉到波谲云诡的国际地缘政治和外部干预。
2月12日晚,马其顿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按照与希腊的协议,马其顿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orth Macedonia)。
邻国希腊不满其国名
自1991年脱离南斯拉夫独立,“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国名便一直沿用,但由此而来的麻烦也如影随形——毗邻的希腊便对这一国名颇为不满,认为这暗示着马其顿对其境内的“马其顿大区”有领土和文化遗产的要求,故百般阻扰马其顿加入联合国,更不断向对方实施经济制裁。
1993年,马其顿第一次让步,将名字改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FYROM),才顺利获得联合国成员国的资格。然而,此后的二十多年,雅典政府并未停止对马其顿的干涉,先后多次反对马其顿加入北约和欧盟。
马其顿的独立之路磕磕绊绊,经济发展亦不顺遂,去年第二季度的失业率高达21.1%,是199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马其顿人的平均月薪只有577欧元(约5,294港元),是南欧区内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亦在前南斯拉夫成员中垫底。
现时,欧盟“老大哥”德国是马其顿最大的经济伙伴,马其顿有逾四成半本地制造的货物出口到那里。对马其顿政府来说,加入欧盟可以带来单一市场(European Single Market)及税务减免等经济优惠,并取得成员国才拥有的各项权利和待遇。前“兄弟国家”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便分别于2004和2013年加入欧盟,并因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有鉴于此,马其顿自然也想效仿。
改名以换取“入欧”机会
然而,马其顿若想加入欧盟和北约,需得到希腊首肯,而希腊提出的交换条件便是更改国名。去年6月,马其顿总理萨耶夫(Zoran Zaev)与希腊总理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达成协议,将马其顿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以换取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机会。
对此协议,希马两国国内均有反对声音。希腊的反对者认为便宜了马其顿,因为新的国名仍有马其顿三个字,马其顿的反对者则捶胸顿足,悲痛协议“丧权辱国”。
同年9月,马其顿政府举行公投,让国民决定是否改名。马其顿外长迪米特罗夫(Nikola Dimitrov)在公投前尝试说服人民支持改名:“过去的历史中,我们执着于神话而牺牲了现实。如今,我们是在牺牲过往的神话以换取现实。而现实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美防长指摘俄罗斯干预公投
支持改名的不止希马两国政府。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等西方国家高级官员都曾到访马其顿,促请当地人民投票支持改名,后者更指摘俄罗斯试图影响马其顿公投结果。在访问马其顿的行程中,马蒂斯对传媒表示,美国有意在网络安全等议题上与巴尔干诸国合作。
然而,在巨大经济诱因下,马其顿民意并没有一面倒支持改名,以换取“入欧”机会。有民众认为欧盟之所以拉拢马其顿,只是为削弱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而且入欧并未惠及所有国民,更可能导致本国人才流失。
没有实权的马其顿总统伊万诺夫(Gjorge Ivanov)直言不讳,称改名是“公然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公投结果亦显示,尽管赞成票逾九成,但整体投票率仅36.9%,未能达到宪法规定的50%投票门槛,因此公投无效。马其顿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德科斯基(Oliver Derkoski)表示,“显然,人民还没有作出决定。”
尽管如此,由于公投没有约束性,萨耶夫仍继续推动国会修宪,以确认“多数人”的意愿。几经辗转,马其顿国会于今年1月11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同意按照协议更改国名。同月25日,希腊议会亦批准该协议。
至此,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已成板上钉钉。在有着“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上,一桩持续多年的民族争议告一段落,而背后的大国角力则隐隐地仍在继续。
主权国家马其顿的国名争议于上月中尘埃落定,虽只是加了一个“北”字,一路纷争竟扰攘了数十年。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一个古城更名撞上国会大选,其背后动机难免令人生疑;菲律宾——一个被沿用了数百年的名字,在强人统治的今天,突遭唾弃。
继续阅读: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改名只为针对穆斯林?杜特尔特想改菲律宾国名 新名不受欢迎因字面意义是…
上文节录自第15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4日)《民族主义回潮下的举动 改名背后:争夺话语权》。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