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香港01致陈茂波——请勿让今天的你打倒昨天的你
还记得吗?在理财哲学方面,你曾对往届政府的守钱无道、计钱无稽、储钱无方等嗤之以鼻,力劝当局勿再墨守成规,否则实在愧对港人;在分配资源方面,你曾主张从结构上改善扶贫政策,大兴公营房屋、推行全民退保;在税务制度方面,你曾倡议税制改革,直指香港税制落后,与现实脱节。但,你改变了什么?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先生台鉴:
从年年站在议事厅内狠批《财政预算案》“墨守成规”、“欠缺愿景”的立法会会计界议员,变成年年坐在议事厅被斥《财政预算案》“萧规曹随”、“不思进取”的财政司司长,你如今也成为当年自己口中那个“对不起香港人”的“守财奴”了吗?你从政前曾言,人生下半场将以服务社会为主,然而,你任财爷三年无甚建树,上周三(2月27日)更交出评分最低的《预算案》,我们不得不借用你2006年在传媒专访的一问——“爬上了,又如何”?
阅读你那些年的专访,文章总形容你是非一般“会计佬”,眼中没有冰冷的数字,而且有热心、有雄心、有恒心;翻看你以代议士身份在议事厅中的铿锵发言,亦不难感受你对公共财政的理念和资源分配的宏愿;但缘何,当你一跃成为财金官员之首,不但不断重蹈那些年自己最不齿的覆辙,更把以往振振有词的税制改革、分配正义及财策检讨等抛诸脑后?
还记得吗?2010年4月15日立法会辩论《财政预算案2010/2011》,时任立法会会计界议员的你,曾言“(财政司)司长作为特区政府财金政策的第一把手,我们对他(曾俊华)有极大期望”,并就税收政策、理财哲学及社会资源分配提出多项具体建议。至2011年1月19日,在《财政预算案2011/2012》公布前一个月,你更以此发言动议《公共财政政策的检讨》议案,促请当局检讨税制、地价政策、资源分配、制定适当的财政储备水平:“香港需要一个有愿景、有心有力行公义、真正关爱照顾市民大众、并有能力谦虚自省的行政领袖,而不是一批只会墨守成规的守财奴。”——历史无处不讽刺。
还记得吗?在理财哲学方面,你曾对往届政府的守钱无道、计钱无稽、储钱无方等嗤之以鼻。
首先,你多次质问当局,“政府经常说要有财政储备,究竟什么水平的储备才够我们积谷防饥,又可以抵御对联系汇率的冲击呢?”而依你所见,港府受金融风暴冲击后,已调整机制,有“强方保证”巩固联汇,后来又参与“清迈倡议多边化”安排,加强了抵御外来冲击外汇的能力,“加上我们有内地撑住,我们是否应该如此盲目地继续累积我们的储备呢?”上述你当时提出之《公共财政政策的检讨》经汤家骅修订后,更订明港府应“明确订立财政储备水平一般只需维持于不超过15个月的政府开支便已相当足够”。
可笑的是,尽管该项无约束力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港府仍以“政府收入波幅大而开支欠弹性,我们需要有缓冲以减低经济周期对社会民生的影响”为坐拥巨额储备的借口,无意制订任何储备标准。
更讽刺的是,当你平步青云当上香港财金政策第一把手,似乎也无意实行有关建议,而你任内的财政储备更将累积达11,616亿元,相等于26个月的政府开支,比起往届政府实属有过之而无不及,且预计在开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至2024年3月储备还可应付19个月的政府开支。在此不禁要借你当日在议事厅中的一问:“我们是否需要有这么大的盈余储备呢?”
不得不提的是,有指你为“掩饰赤字”,计划分四年回拨已滚存至824亿元的房屋储备金至财政储备,而你回应记者提问时也坦言,这其实是“赤字预算案”。这令我们想起,你2010年在立法会斥责当局“过度累积财政盈余,而且在运用财政储备方面又墨守成规、欠缺灵活,有些概念甚至是错误的”时,早已指出“政府可透过拨款到不同的基金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小金库可以减低当年会计帐目上的盈余或加大赤字,但其实在不同地方也藏着不少金钱。”——姑勿论你是否“做数”,当局亦的确应该有效运用各种小金库,但你千挑万选,竟向当局用以保证对发展公营房屋承担不变的房屋储备金开刀,又怎能让市民继续对当局解决房屋难题有信心?
其次,你曾对政府依赖卖地的收入结构有所保留,更指出“高地价政策导致多年来政府的收入结构,(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土地……但政府又把这些收入列为非经营帐”,因而“大大限制了香港在贫穷、教育、卫生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能力”。
当局如此入帐的依据是,卖地如卖资产,所以卖地收入属“资本收入”而非“经营收入”,应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用作基建发展。这番论调似是而非,幸而你的驳斥相当精彩——“如果年年卖地,年年有卖地收入,所得收入是否算是恒常收入?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把居住的房屋卖了,所得款项是非经营收入,但作为地产商,年年卖楼,所得款项则是经营收入。”
“我们是否应该简单地把卖地收入列为非经营收入呢?政府是否应检讨和改变现时的做法呢?……我们是否应作检讨,反省一下是否可以将一定比例的卖地收入列为经营收入,挹注经营开支呢?这样做更能反映在中、长期的周期内,政府有多少财力做应该做的事!”——八年前你连珠炮式的诘问,放诸今日毫不过时——你预计2019/2020年度地价收入及印花税收为1,430亿元和760亿元,占政府总收入6,261亿元的35%——请问,你在有能力改变的时候,究竟改变了什么?
第三,你也多次促请政府检讨和改革财政储备的投资方案,藉提升回报率以助发展新兴产业。在2012年3月22日举行的《2012年拨款条例草案》二读辩论上,你曾批评负责管理财政储备的金融管理局策略保守、回报不佳,惟当局总以维持金融稳定等“挡箭牌”敷衍了事。
“香港特区政府极之保守的做法,实在有负香港的纳税人和弱势社群。”你在会议中指出,截至2011年,金管局过去十八年的平均回报率只有5.6%;反观邻近的新加坡,把财政储备三分管理,即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作低风险和易套现的投资,由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IC)以不同投资组合获取良好的长期回报,及由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入股其他公司及股票投资,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据你当时引述,同样在过去二十年内,GIC的平均名义回报率是7.2%,而淡马锡股东资金的平均回报率达13%,而淡马锡和GIC每年扣除通胀后,都把一半回报注入经常性开支,以确保新加坡不会食尽老本,并发挥“好天收埋落雨柴”的作用。
反观你的《财政预算案》及财政储备投资策略,有反省吗?有突破吗?有改善吗?
“我真的希望特区政府可改善一下,不要再墨守成规,否则,实在是对不起香港人。”——你当时对特区政府的“希望”,着实也是我们当刻对你的“希望”,“希望”你对得起香港人!
还记得吗?在分配资源方面,你曾经有着与一般官员与别不同的同情心和气魄,更主张当局应该大胆从结构上改善扶贫政策。
“政府的财政盈余既然这么丰厚,同时又有能力,为何对帮助社会的老弱伤残却显得如此‘窒手窒脚’?”你当时明言,“对于社会上的3L——the least, the last and the lost,即最卑微、最容易被忽略和最失落的一群,当我们提出要帮助他们时,我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及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来进行”。
你又提到,“作为特区政府官员,我认为不应只谈经济发展,同时亦应多谈社会发展。政府在理财方面不应把一个‘钱’字看得太大和太短视。香港社会虽不至于‘官府富而民穷’,但社会上有很多人生活得很恶劣,急待援手;人口老化问题亦非常严重,政府应更有计划及气魄,迎接这些未来的挑战。”
正如《香港01》多次提出,由于结构性的困局,市场未能建构“公平合理按劳获酬”制度,导致在通过市场实现的第一次分配中,草根阶层及弱势社群难免备受剥削;至政府透过各种政策介入及制度建构进行财富转移的第二次分配时,理应借此提高基层收入,同时巩固中产生活品质,并创造条件鼓励有志者创业致富,以此调节巨富阶层的收益。否则,富者在一次分配时已获得比基层更多的收入后,到二次分配时再因官员庸碌而获得与基层同样甚或更多的收入,即公义不彰,政府也无存在意义了。
或许是我们很天真很傻,竟相信出身贫寒的你,会比其他“离地官员”更懂得民间疾苦、会更恪守分配正义原则、会致力为弱势社群创造上流阶梯。可惜,综观你这份以“撑企业、保就业、稳经济、利民生”为大方向的《财政预算案》,失望透顶,又想起你昔日在议事厅内的字字铿锵:“(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预算案中说,‘重视市场的政府,绝对不等于一个冷酷无情的政府’,但上述计划正好让我们亲身感受到,政府的纾缓措施,对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完全是小恩小惠。”
例如,申领各类社会保障金额的人士,所能领取的额外津贴由以往的“三粮”减少至“双粮”,但你却不愿检视现行津贴政策,完全无视有关金额根本无助基层应付基本生活开支的现实;又如,你再向有需要学生派发2,500元的开学津贴,但却不愿意从长远筹谋,为全体学童建立储蓄机制,令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再如,你计划花6亿元翻新全港240个公厕,却不愿反省清洁工外判制度,以提升其薪酬待遇。
你或许会辩称,已采取更“具前瞻性和策略性”的“理财方针”,例如:(1)2019/2020年度的预算总开支为6,078亿元,属回归以来最高,当中有逾72%即4,410亿元为经常开支,比上届政府任期末年预算时多了700亿元,增幅近19%;(2)在4,410亿元的经常开支中,与民生攸关的教育、社会福利及医疗卫生等三项开支,合共占约六成即逾2,500亿元,同样比上届政府多了19%;(3)2018/2019年度盈余,将由2017/2018年度的1,380亿元,大幅缩减至587亿元,而在此情况下,你仍动用当中逾七成即428亿元为市民“派糖”纾困,“力度相当大”。
然而,这辩驳具说服力吗?试问在增加了的整体开支当中,有多少是为劳民劣政“补漏拾遗”?有多少是不痛不痒的“小修小补”?更关键的,有多少是触及深层次矛盾的结构性或制度性的改革?而你所谓在“缩减盈余”下“大力派糖”,本身就享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中产占了284亿元,但处弱势竞争的基层仅获97亿元,这样符合公共财政所应秉承的分配正义吗?
以你过去很喜欢引用的新加坡为例,透过组屋制度为大部份国民减轻住屋负担,而在上月中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教育、医疗、福利等三个民生范畴的开支,仅占年度总开支的34%(即274亿元新币)。当地的开支未如香港般庞大,但人民却没有像香港般民怨沸腾,难道你还不明白吗?问题不在于你花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怎样花钱、能否用得其所?
“如果我们把数据与同期贫穷人口不断增加、贫穷问题愈来愈严重及楼价飞升等各种情况一起看,便可以完全理解,为何在社会上大家的不满情绪是如斯厉害?为何会出现深层次矛盾?”——你在2011年这一问,不也正正就是对你如今看似“大力派糖”的“大力迎击”吗?
还记得吗?在税务制度方面,本身是税务专家的你,曾致力推动税制改革,更直指“香港的税制落后,甚至可说是与现实情况脱节”。
“香港税制未能与时并进,一方面除了是政府官员保守之外,另一方面是政府在政策局的层面,缺乏专职专业的人才,未有对税制的运作不断进行监察,同时未能对区内外其他国家税制措施的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你2010年的建议,当局应在相关政策局内成立一个“税务小组”,配置全职又专业的人员,监察《税务条例》的执行情况,并研究税务政策的方向。
诚然,自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打着“税务新方向”的旗号,推出“利得税两级制”,以纾缓中小企的税务负担;而你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也以减轻中产人士及中小企的税务负担为主要方向,更把两年前由你出任财爷后成立的“税务政策组”拨归财政司司长办公室。
然而,这就是你念兹在兹多年的税务改革吗?有切实回应香港税基过窄、税率偏低等问题吗?
本港税制以累进税及标准税并行,实现“能者多付”,但你每逢《预算案》的税务及差饷宽减措施,却是以“富者多得”为制订原则,根本有违分配正义,而且几乎年年推行,变相将本属一次性纾困的措施“恒常化”,未能发挥分配作用。以2016/2017年度为例,全港170万名纳税人中,有逾130万人属较低收入人士,当中绝大部分可能只获得数十或数百元的退税,而未能取得薪俸税宽减的两万元上限。
宽减差饷亦如是。根据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去年底提交予立法会的文件,本港拥有最多物业的业主合共持有1.5万个单位,在原定的宽减措施下,政府向该业主退回1亿元;另外,全港有近两成业主持有多于一个物业,他们共获退约28亿元。
立法会秘书处就《财政预算案2017/2018》撰写的研究报告亦提到,当局在2007年至2017年间,合共有3,200亿元的“一次性纾困措施”开支,当中64%金额由纳税人获得,但针对基层的款项仅16%。无可否认,退税能间接扶助基层,但却也明显偏袒了中产和富人。
“香港的税基狭窄,加上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有关的收入,这亦对公共财政构成不稳定的风险;就此,本会促请政府全面而深入地检讨香港的税收、社会福利和公共财政政策的措施。”——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参照你2011年这说法,对比你2018年指“现时并非时机推出税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供社会讨论,但须就此进行研究、准备和考虑”的讲法,真可谓“官字两个口”。
《香港01》不止一次提出,香港应该扩阔税基,以应对经济的周期波动,借此为长远增加投放予民生范畴的经常性开支做好准备;不过,需要一再强调的是,当局进行税制改革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增加税收,而是要令税制更加公平公义,从而提升对弱势基层的保障。当本港首富、长和系前主席李嘉诚也于2016年呼吁港府,应将企业利得税提高1至2个百分点,以投放更多教育和医疗资源,借此解决贫富悬殊时,财爷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还记得吗?你曾在2008年一个专访中提及,80年代出任建造业训练局的会计主任兼秘书长时,发现这个半官方机构的雇佣条件与政府公务员有天渊之别,而你看不过眼,多次提出改善方案,却遭政府阻止,因为当局认为有关差距属理所当然;于是,你在往后的三年间,锲而不舍地改革薪酬福利制度,至你离职时,有同事赠你一尊手制“大炮”,感谢你“炮打不平事”。
这尊“大炮”如今熄火了吗?甚或,不再“炮打不平事”,而是打倒昨天的自己呢?
“有志者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据说这是你的座右铭,而做了财政司司长的你,还能否以“千方百计”,攻克官僚港府的“千难万难”呢?若否,“爬上了,又如何”?
敬颂
春祺
《香港01》谨启
上文节录自第15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4日)《香港01致陈茂波公开信——请勿让今天的你打倒昨天的你》。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