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二】IT人追随孔子办学 香港教育不利国学发展?
从IT人到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创办人,温金海努力推广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但经典背诵的课程却难以进入校园。在内地学校加开国学相关课程之际,香港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反而不利国学发展?
推广读经风潮的IT人
温金海在接触儿童读经前是一位IT人,曾担任美国最大电讯公司AT&T亚太区总裁、安迅资讯公司(NCR)台湾总经理及广达电脑公司总经理。他笑说当初读大学时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恰逢电脑行业崛起,就决定从事这个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意愈来愈成功,却愈做愈不安,觉得自己像做坏事,“电脑原本应该帮助人类的生活,但渐渐发现电脑愈来愈发达,人却愈来愈紧张。”
后来,他遇到国学大师南怀瑾,那时南怀瑾对他说,电脑、金钱及权力都一样,非善非恶,善恶端看使用者的心。“假设你要帮助社会,就从心里面着手,人的心就是看他的文化,而他的文化就看他受的教育,所以你就从文化教育去想。”
1997年,在南怀瑾邀请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教育的王财贵来到香港。了解过后,温金海赞同儿童读经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2000年开始推广儿童读经,但推广到体制内的时候却处处碰壁。
“人家问我,你是谁?我就说我是温金海。人家又问,你做什么?我说我做电脑。”后来温金海意识到,拿着电脑公司总经理的名片推广读经是没人理会的。于是,2014年,他把心一横决定买下嘉德丽幼儿园作为示范点,推广儿童读经;同年,成立国际经典文化协会,继续在体制外推广国学。
推广读经的过程中,有别王财贵在内地推动“老实读经、大量读经”的道路,温金海在教学的时候会搭配讲解。他戏称自己的解说只是“甜品”,读经还是要靠真功夫。读经班招收成人,也招收小孩,但要求三至七岁的孩童要有家长陪同,并鼓励家长结合日常语境,让孩童加深理解。例如搭升降机时教孩子“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喝醉时教孩子“饮酒醉,最为丑”,让孩童学会在日常生活应用。
只有一人都坚持读下去
每逢周日举行的“论语100”活动,由早上九时开始念《论语》,读完一遍497个句子约需两小时。温金海笑着说,七年前开班的时候只有两个人,但他从不怕,不只不收费,也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出席,“你可以迟到,也可以早退,想来就来。”即使看到学员打瞌睡,他都从容以待。他开玩笑说,“其实是自己想读经,让他们来陪我。”他说即使只有一个人,他都会坚持读下去。
严格来说,国学不是一个适当的词来描述我们现在做的事,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现在大家都以讹传讹。
每次读经班结束后,学员都会拿着卡片请温金海记录。刘燕媚自2013年就来了,读经班的同学都尊称她为“大师姐”。每周读一次经,一年约52个星期,但她已经得到诵读《论语》200次的成就。
刘燕媚分享,女儿读《论语》时问她应该怎样读,她跟女儿说《论语》里面的“乐”字,其实有三个读音,女儿还跟她抗议说,学校教的只有一个读音。刘燕媚认为,《论语》这些经典,自己成长过程中没有学过,一开始读比较难,但温老师的讲解很深入,往往一句话就解说好几堂课,获益不浅。带着八岁小孩参加读经班的李小姐表示,大儿子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她也带小儿子来读经班学习,认为读经后小孩的情绪会比较稳定。
温金海开设的“论语100”和儿童读经班,其实与内地国学班的“经典诵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不以国学为名。温金海认为国学这个词是在满清之后由到日本留学的学者带过来,中国经典里没有这个词。因此,对比内地许多推广国学的机构,香港大多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名。
温金海表示,“严格来说,国学不是一个适当的词来描述我们现在做的事,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现在大家都以讹传讹。”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设有国学中心推广国学、香港浸会大学设有着重研究及汉学交流的饶宗颐国学院之外,香港确实少有以“国学”为名的机构,但本港并非对传统文化没有关怀。
何谓“国学”?“国学”一词最早由日本传来,最初是由于日本学者希望建立大和民族根本,以对抗受中国影响的学术文化。后来中国学者借用此词,相对西学而提倡“国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陈致指出,狭义定义的国学可以指考据、训诂和音韵,即所谓的经古学,后来广义化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国学,如民间传统的驱神、扶乩。钱穆在《国学概论.弁言》写道,“‘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即点出国学定义不清的问题。季羡林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将国学定义为“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学者李学勤则认为,国学核心即儒学,关键更在经学,而现代多认为国学以儒释道为主,根本为经史之学。饶宗颐则曾提出以“华学”取代“国学”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而“华学”超越国度,直指文化内涵,是更贴切的用词。
国学叩不进体制的门?
黎曾庆认为,相对内地国学热,香港的国学热并不明显,除了因为香港东西文化并存外,本港有许多机构都在推广传统文化,期盼将国学推广到各个阶层,但缺点就是进不了学校,走不进正规教育系统。他分享,2004年与温金海一同到教育局拜访当时的总课程发展主任, 并向他介绍儿童读经课程的理念及推广方式,但官方的回复却是不置可否,他说教育局的意思是,“你们做吧!我们不阻止你,但我们也不认同。”
现在校内推广国学的方式,就是利用中学的通识教育课的空堂来教《弟子规》,“只要他们肯拨出时间,有总比没有好,至少学生知道《弟子规》是什么。”即使国学热的风气不明显,但社会确实逐渐改变,温金海认为大众对国学的关注有所上升,只是发展较慢。日前,圣嘉勒女书院邀请温金海以《孔子与现代社会》为题到学校演讲,学生都非常专心,甚至有学生留下来提问,“孔子为何不期许每个人都成为圣贤呢?”
培育素养回归教育本质
2009年,天津天真园开设了天真国际书院,温金海在内地国学圈找到合适的伙伴实践理念。天真园由科学家崔爱玲和李氏太极第四代传人邢启林创办,占地200亩还有自给自足的农地,书院共有三十多位学生,分成三组,以幼儿园、小学、中学划分,小学及中学组有一半是香港人。温金海笑着说,香港有一批天真园的粉丝。
温金海认为,“这样的地方在香港、甚至是台湾也是没办法实现的。”他指出,在香港若要用200亩土地来办一间学校,大概会招收及容纳1,500名学生,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教育,不是要办学校。”
“现在很多学校做的不是教育。”温金海指出,教育最核心目标是孔子在《论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解释,“学而时习之”,学的就是做君子,这是儒家“内圣”的功夫;亦是佛教“自觉”的思想。“有朋自远方来”,则是儒家的“外王”,佛教的“觉他”,整段话亦可以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作解释。
教育是提升整体生命素质,而非堆砌知识。现在推广国学教育是一个民族醒觉的过程,让我们的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
“教育到底是什么?”温金海认为,教育是提升整体生命素质,而非堆砌知识。他表示,现在学校能提供知识,但这不代表你就有什么知识,而且这些对至圣先师孔子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温金海引述《论语.学而》里的第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先孝悌谨信,学文则摆在最后,“知识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教育最核心的目的。”
除了天真园,嘉德丽幼儿园发展“儿童读经”时,也将读经与“德育”并重。苡乔妈妈吴绮华很赞成,认为在培养品格、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益处。
教育体制不利国学发展
温金海表示,他以前总是很好奇,为何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来他渐渐了解,当中的人是指民族,三代人下来自会有一番不同光景,“现在推广国学教育是一个民族醒觉的过程,让我们的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他也无法确定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效,惟尽本分而已。
饶宗颐文化馆馆长陈万雄认为,若从体制内推广国学的角度分析,在内地国学热兴起的同时,香港对于国学的重视程度却是逐渐下降。关键在于内地在体制内增设国学系、加重国学比例,香港却没有这样的力度。此外,如温金海所言,香港的教育过度倾向“知识教育”。
陈万雄认为,理想的教育不只是重视知识和职业发展,更应该重视修养及个人情怀。他指出,在香港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能出专业人士,无法出像饶宗颐一样有胸怀的人物。”
香港不只过度重视知识教育,中国语文教育课程也不利学生接触经典。2012年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试(DSE),中国语文科的不合格率达51%。黎曾庆表示,“这代表我们有一半学生因为中文程度不足,进不了大学,这就出了非常大的问题。”2018年DSE重新加入文言文的范文考核,57.2%日校考生获三级以上成绩,比2017年增加1.4个百分点。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指出,香港的中文教育模式像“外国人学中文”的听说读写,未能深究文学经典背后的含义,而较在意修辞及语法,“因为考试不会考篇章背后的文化精神,所以教育体系不重视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认知。”
此外,邓立光认为中国历史教育亦是一大症结。去年开始,中史虽列为初中必修科,但邓立光表示,现在的中史教育不以中国历史为时间轴,而选择将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脉络中,单元式介绍一段时间内东西方世界的变化,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变成旁观者,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座标及中国历史的时间轴,这与国学热中寻找文化坐标的重点相悖。而且,DSE考试选修的中史科较艰深,令考生望之却步,大大减低学生对中史的兴趣。
国学核心为儒释道
即使坊间对国学定义众说纷纭,但邓立光及陈万雄都同意,国学主要构成元素在儒、释、道,固本培元要从经典上去找,并且能符合现代华人社会的学问。
温金海提出,应该在日常中实践国学,寻找与现代社会的连结, 这与陈万雄的想法不谋而合。陈万雄表示,“国学不是死的学问,而是一直在流动发展,与时并进。”能透过国学教育领悟文化精华,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各个领域,找出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才是真正的通达。
已经超越“论语200”的蓝婷,是“论语100”班级最早期的学生。她在课堂中穿着一袭鲜红的改良汉服,在生活中实践国学。
蓝婷是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及培训导师,2012年她期盼在校园推广其专长,却不得其法,偶然看到温金海的访谈,提及在校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时遇到的困难,决定请教他。温金海提点她,“可以抽一点时间学中华文化。”她决定从这个方向着手,开始参加“论语100”的课程。
蓝婷透露,以前对中华文化没什么了解,但一直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形象也是需要有内涵的,孔子很早就说过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文就是外表,质就是里面,所以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君子,肯定里外都要注意。”
接触国学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后,她不只成功走入中学,为学生讲解汉服的形象礼仪,更替国外高端化妆品牌培训,套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结果反应比预期好,更被运用在该企业的文化中,成功在现代企业推广传统文化。
温金海表示,“一成不变的复古,是没有出路,死路一条,但落实在现代社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编纂《论语与现代社会》、出版《三字经》、《弟子规》的绘本,以期能加大这些传统经典在现代的影响力。
陈万雄分析,现在许多在国际舞台扬威的名人都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关系。 他举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名的华裔钢琴家傅聪甚有修养,一般钢琴家演奏完会立刻起身接受观众的掌声,而他则会等待五分钟,静下心后,再起来接受掌声。“这就是将中国的艺术表现方法‘留白’放入钢琴表演。”
流行文化如台湾的校园民歌、歌手周杰伦歌曲如《青花瓷》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广为传唱,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华文化精神。
去年饶宗颐、金庸相继去世,许多人感慨现代应该无法再出一个大师或是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
但陈万雄并不悲观,他认为在国学热的助力下,若能积极寻回传统文化精华,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那么,或许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能有机会再诞生一个拥有大视野、博学如饶宗颐般的大人物。
上文节录自第15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2月25日)《饶宗颐逝世周年 “国学热”不过香港?》。
相关文章:【国学热.一】饶宗颐逝世周年内地已掀国学热潮 香港呢?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更多《香港01》周报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延禧攻略】港女疯狂追看 断送本地流行文化?【专访】叹友人离逝 感激生命中八位要人 诗人蔡炎培:有诗真好【流浪地球】科幻片都要有中国特色? 爱国亦须正视电影质素【情人节】线上线下互相影响 中国式节庆背后送礼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