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一】饶宗颐逝世周年内地已掀国学热潮 香港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群幼童熟稔朗读《论语》句子,琅琅读书声,穿越长长回廊。国学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内地兴起,至今方兴未艾。体制外涌现读经班、私人学堂,体制内增设国学院、国学研究中心,总之,围绕“国学热”,内地开展许多教育、研究及商业项目。今年2月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周年,香港有没有受国学热影响,孕育出新的绿洲?
“国学”在内地成为一大热词,在搜寻引擎输入“香港、国学”,会发现本港少有以国学为名的培训机构,以国学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商业项目在香港看似并不盛行。
今年将迈入第十届的国学艺术节,是香港少数以“国学”之名筹办的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国学艺术节,设有朗诵、书法、绘画及写作四个项目,其中朗诵一项吸引上百人报名。创办国学艺术节的林晓荣创立了国学艺术教育中心,投身国学教育推广的起源,是出于对女儿的爱。
“最初接触国学是因为女儿就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给她一张报名表,鼓励她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对她说,你从内地来,母语是普通话,这是你的优势,你去参加吧。”抱着教导女儿的想法,林晓荣参加香港教育局的课程,训练普通话和朗诵技巧,结果陆续在各朗诵节斩获大奖,并担任香港校际朗诵节的评判,甚至考获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成绩。
在担任多场朗诵比赛的评判后,林晓荣决定着手筹办一个朗诵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词的平台,国学艺术节于焉而生。
在香港透过朗诵推广国学并不容易,林晓荣表示,每届艺术节都有令她惊喜的地方。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四岁小女孩侯苡乔用粤语完整背诵了共525字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场评审都非常惊讶。
苡乔妈妈吴绮华表示,相较内地,香港没有太多关于“国学”的活动。苡乔刚开始接触经典,是因为就读的学校是香港少数推广“孩童读经”的幼儿园,苡乔回家都会念《弟子规》、《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吴绮华分享,“其实从苡乔身上,我学到更多。”
苡乔就读的嘉德丽幼儿园从2004年起引进“经典诵读”课程,成为香港第一家“经典幼稚园”,并带动香港其他学校“读经”。吴绮华表示,当初送苡乔去幼稚园面试的时候,印象很深刻。老师问她,“我们很重视中国文化教育。‘Do you mind?’”她当时觉得不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学,她很开心苡乔对这些经典感兴趣。
林晓荣在筹办国学艺术节期间,让愈来愈多人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亦透过与学校合作推广国学,例如小班制教授古文经典、阅读理解,希望小朋友在繁杂枯燥的书堆中能够领略国学的美。但她认为,内地的国学热并没有直接影响到香港。
升学主义挤压国学空间
林晓荣指出,在体制外推动的国学教育,难以影响香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生都没有闲暇学习与升学无关的东西。“香港地小人多,竞争激烈。如果不是国学艺术节会颁发证书,能丰富学生的履历,孩子可能不会参加,因为安排不出时间。”透过比赛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认识更多国学文化,进而扩散出去,正是国学艺术节因地制宜推广国学的方法。林晓荣表示,她想达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比起坊间教授实用普通话的补习班,林晓荣更希望让小孩读懂经典。但有少数家长将孩子送来,是抱着快速学习普通话、增强阅读写作能力的心态。若发现三个月内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没有提升,就马上换另一家。“文化真的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不能急。”林晓荣无奈地说。
林晓荣提到,她希望孩子理解文学作品,再透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朗诵经典其实需要理解文学作品,才能产生共鸣。
她强调,理解作品不是两三天就可以搞定,“我们一篇作品往往可以教好多节课,每一次念都有新的收获。文化是积累的功夫,潜移默化,可以影响孩子的内涵,以及待人处事。”但香港的教育制度却难以让学生领悟文学背后的美,她觉得万分可惜。
香港第一家“读经”幼儿园
嘉德丽幼儿园读经课的范围涵盖《千字文》、《弟子规》、《论语》,每位学生每天至少要念十分钟经典。校董温金海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致力从民间推动国学,但他发现要进入体制才能有深远影响,因此选择开办幼儿园。
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副主席黎曾庆清楚记得十八年前首次见到温金海的场景。2001年,当时担任香港黄大仙区家长教师会联会主席的他正为会员学校物色合适的课程,走进温金海在北角开设的素食馆,“在小小的素食馆货仓,六十多个大人小孩挤在那里念《弟子规》”,没有窗户的货仓中,只有两个大牛角扇在墙上呼呼吹着。“你说这场景奇不奇怪?”
黎曾庆笑着说,他当时心想,“这些人是不是傻瓜?”他拿起学员的《弟子规》一看,“觉得这个东西好啊!每一句都是三个字,很容易读,又很容易教小孩规矩。”但香港的家长不懂这些东西,也没有人推广。“所以当年知道以后,我就开始推广。”黎曾庆表示,当年温金海提供师资及课本,他们在黄大仙开设了读经班,从最初只有两班,一路加开,高峰期达八班,每班大概有二十多人。
读经课程从素食馆货仓开始,拓展到现在有一间设于佐敦的教室。走进国际文化协会每逢周日早上开设的“论语100”课堂,学生的年龄横跨8岁到60岁,大家坐在教室里一句句、一句句朗诵《论语》。坐在最前面的温金海跟着学生念,诵读经典的声音划过许多尚在歇息的商舖。诵读《论语》的声音有粤语,也有普通话,却意外地和谐。推广国学的工作,就像持之以恒地念500、600遍《论语》一样,温金海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
黎曾庆笑着说,他跟随温金海走上推广国学的路差不多十八年,“我们两个是傻瓜吧! 到现在还在一起推动国学,我今年65岁了,要做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他笃定地说。
上文节录自第15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2月25日)《饶宗颐逝世周年 “国学热”不过香港?》。
相关文章:【国学热.二】IT人追随孔子办学 香港教育不利国学发展?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更多《香港01》周报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台中歌剧院】以文化地标带动经济 台中在这几年经历了什么?【昆曲梦.上】被青春版《牡丹亭》感染 港女22岁拜师学做戏【昆曲梦.下】弃正职投身做演员 邹焯茵:其实条路好唔明确【金庸逝世】看金庸小说长大 在巨人肩膀上延续武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