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科幻片都要有中国特色? 爱国亦须正视电影质素
2019年国内贺岁档王者,无疑是属于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他不仅参与两出卖座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的创作,其成功更引发大众对中国原创科幻片的新阶段想像。根据其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破尽纪录, 上映十天就突破30亿元人民币(下同)票房,向着传说中的“50亿俱乐部”迈进。这出热议作品引来的文化讨论,更值得大众关注。《流浪地球》真的带来“中国科幻元年”吗?这是中国观众的集体狂欢?还是中国真正开始向全世界宣示科技话语权?争议背后,追溯这段相对隐晦的中国科幻创作简史,才能阐明其脉络,科幻、历史与国情盘根错节,来到这爆发的一刻,“恰好”碰上官方推崇中华文化复兴的宏大叙事加持。《流浪地球》这现象级作品,已经超越《战狼》 系列那简化空洞的民族激情,输出中国科技软实力,向全球文化霸权角力进发,而它仅仅是一个开始……
《流浪地球》主要改编自刘慈欣2000年同名小说中《逃逸时代》一节:近未来太阳爆炸影响地球生存条件,人类得居于地下城,联合政府决定在地球兴建上万个推进器,在太空站领航下,地球像巨大太空船驶离原属太阳系的轨道,用2500年时光航行到星际他乡安顿。
电影节取的剧情重点是,当地球路过木星时,需摆脱木星引力,以免星体撞击毁于一旦(电影版删去叛军设定)。但在剧情上,影片所演绎的其实是一个看来更为普世的单纯故事,关于牺牲和拯救。不管原著或电影,与《星空奇遇记》系列(《Star Trek》,内地译《星际迷航》)及《星际启示录》(《Interstellar》,内地译《星际穿越》)等西方科幻片在故事设定上最大分别在于,它并未放弃地球,而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并强化“回家”的温情主题。
科幻片如何体现中国价值
《流浪地球》上映后,票房迅速超越同期推出的《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等国产贺岁片,跃居票房首位,按照院线高达38%的排片比率,它最终有可能打破《战狼2》保持的纪录(56.79亿元人民币)。根据主要出品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其投资成本为3.2亿元—相对于传闻《复仇者联盟3》的成本高达10亿美元,可算科幻片中的“低成本”作品;口碑方面,IMDb和豆瓣评分难得一致,都保持在7.9分(满分为10分)。电影不算获得特别好的口碑,但观察内地微信朋友圈的刷屏,在一片争议声中,它的确挑起现象级的讨论。《环球时报》“大嘴巴”总编胡锡进说,这是正能量电影成功之道(他更提到《战狼2》、《红海行动》和《我不是药神》),夸奖这类作品才是符合当前中国大部分群众趣味的电影,而非批判性作品。
那《流浪地球》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客观地说,它看来做到了和外国出品平起平坐,但又不失中国特色—这听起来是如何切合当前社会气候宣扬的坚持“中国特色”,以至“中国已然再次崛起”的大故事。荷里活编剧们可能大惑不解,在能源危机以至地球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不放弃地球的意义何在?如果从贺岁档的角度来看,影片呼应了中国人春节家庭团圆的传统(故事设定在过年期间发生);另一方面,视地球为家,在此基础上演绎伦理和情感,更可引伸为中国科幻片的独有情怀。
《流浪地球》制片人兼主要编剧龚格尔说:“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与大航海时代留下的殖民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该片导演郭帆在访谈中也深入剖析,电影在宏大世界观的基础上,寻找到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找到对应的情感,亲情、爱情或友情,并集中在亲情上,呈现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影片中“父亲”角色由吴京扮演,这位称得上“新爱国者劳模”的当今首席国产巨星,也算是这时代的特色,他自信又勇猛,不再含蓄低调,切合现今的中国国民形象。吴京在片中不需打杀显功夫,在戏外更是聪明地带进资金来投资,在爱国商品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个人利益化。
关于影片的争论持续发酵,话题渐渐偏离电影本身,而是指向其中暗示的“民族主义”情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评论,标题是:《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持相反意见的观众则认为,电影简化原著的价值观,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在客观上加强民族主义戏份。电影确有部分情节带有此暗示,但并不是全部指向民族主义,而是蕴含对国际政治态势的影射。如在联合政府主导的空间站,中俄宇航员紧密合作,其他国家人员走走过场,却不见美国人的影子。舆论漩涡形成推力,让影片变成漂浮的“能指”(signifier)载体,任何人都可以为它注入不同的解读含义。
仅及荷里活入门水准
但观众不会绝对盲从,在爱国“自high”之前,你得满足基本的娱乐性。对认真的科幻迷而言,可能会产生困惑:这究竟是“硬科幻”、“软科幻”,还是“灾难片”?在物理知识、科幻想像层面,电影版《流浪地球》都有所欠缺,它更像一部带有特技效果的灾难片。但就电影制作而言,其特技效果可说无可争议—特效部分由中外团队联合设计,来自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负责物理特效,即太空人的机械铠甲和其他服装造型等(约占三成工作),风格配合情节设定;场景营造和CG特效则主要由中方团队完成。其中冰冻中的上海、杭州等城市场景,以及地下城的“中国风”造型,看来非常“接地气”—尽管这些形态对科幻片迷而言相当眼熟,可在过往荷里活电影中找到影子。但就隐喻而言,那的确符合当前民族复兴大故事的标准:中国自主研发的成功,再联同早前登陆月球背面的新闻、中国5G技术等,可串连成一个更具体的中国输出科技软实力的象征。
此外,《流浪地球》引来争议的枝节不少。例如在科技知识方面,首先被质疑的是地球必须脱离太阳系的假设,然后是违背常识的离子发动机,还有缺乏水分却飘落雪花的情节等;其灾难场景则像向荷里活灾难片《明日之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内地译《后天》)致敬;情节推进则令人感到突兀,如影片中儿子的前后态度转变,后来成功号召救援时作全球广播亦流于煽情。在豆瓣平台上赢得最多认可的短评写道:“好的科幻片应该首先承认人类的无知,并跳出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不是一头扎入狭隘的家庭纠纷与大国情怀中自作聪明自我感动。”这可能是至今第二精准的评语,“先把自己感动”确是当今大国小民自我满足之源 ,至于最精准的调侃则可能是,“在北京刚买了房子,怎都得带它一起跑路!”
可以说,除了民情满足,回到电影本身,拯救的剧情足够紧凑,视觉刺激有余。就如无数中国制造的出品一样,外形模仿得似模似样。但以科幻想像、场景设计、叙事风格、节奏掌控而言,《流浪地球》只及荷里活科幻片的入门水平。
上文节录自第15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2月18日)《从〈流浪地球〉大热说起 “中国科幻元年”真的到来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相关文章:【流浪地球】一场软实力比并: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科幻片风潮【流浪地球】现象级电影新突破 国产科幻片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李兴照的文章:【情人节】消费主义下示爱变炫富 中国情人节应在5月20?【制造偶像】造星节目生产娱乐“鲜肉” 满足新时代年轻人需求【中国潮语】2018年度汉字出炉 国家愿景VS小民自嘲 网民点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