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消费主义下示爱变炫富 中国情人节应在5月20?

撰文: 李照兴
出版:更新:

中国人特别喜欢“四大”,什么都要凑够四。“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原创性有多少难具体说明,因为应用市场庞大,影响力加倍,所以纳入自家发明,但更应说是“中国新四大应用”。在众多颇具争议的发明以外,有一些中国式新节日及其相关活动同样人多多参与,钱多多流动,可说百分百“原创”发明,堪称“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四大发明”——春运、手机抢红包、1111网购节和520网络情人节。淡化了圣诞节、情人节,乃至七夕,更别提感恩节,论普及性与影响力,中国式新节日有盖过其他中国传统或外来洋节日之势。

11月11日意指超级光棍,谁料到成就1111网购节。(视觉中国)

西方情人节曾经在中国有过辉煌一面。那是大概2000年开始的十多年间,其时中国还打算开放给全世界似的,引进及容许不同西方民间节庆。过往不曾在中国流行的圣诞节、万圣节及情人节,纷纷有了中国版本。

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虽较慢热,但毫无疑问,渐渐后来赶上。这明显反映在消费市场方面, 2月14日情人节前,中国各大城市(主要在一、二、三线城市)玫瑰花价格大涨,烛光晚餐订位常满,朱古力或特别针对女性的送礼精品销情大旺。被引进中国的情人节成为全民狂欢的节庆活动,但并非爱的力量让世界大同,而是(推行“中国模式”征服世界前)“西方”还是个吸引的模板,再加上消费社会的推波助澜。

这时期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内地渗透,过程有进有退,因“西方”一词,在中国不时被不同价值观捆绑,有时更牵扯到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入侵。但最根本是中国社会对于“洋节”的引进、推崇和转化,其实在大多情况下,无关乎节日的本质意义(更不用说宗教意义),普通人亦少关注意识形态,大众在乎的反而是在这变形记中,一切仪式庆典,最终是否能转化为流行文化及生意经。这正是这时代新中国模式无坚不摧的最佳凭证,经济决定了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资本影响力,就是大国实力,能够带动消费市场,就是重要节庆。

520情人节时不少情侣在天安门面前自拍。(视觉中国)

在引进的过程中,西方情人节的“案例”最有意思。西方情人节本来打败了中国情人节元宵、七夕,但迅即被原创中国网络情人节“520”挑战。西方情人节往往在春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中国传统节日之间,浓厚的中国式亲情氛围里,原本没有外来者立足之地。而且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认知中,所谓情人节,就是元宵、七夕;或是古籍中记载,如今已在民俗中消亡的“上巳节”(又称三月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何况“情人”的称谓,在过往革命年代,世俗道德中有着贬义成分,并且带着国人对“资本主义糜烂生活”的嘲讽。但是历经年月,西风压倒东风,情人节的“正名”正式落于2月14日,当中隐藏一部漫长的中国节庆观念变迁史。对于众多年轻人而言,二月早春,春节味道日益寡淡,情人节反倒成了最令人期待的日子。OL 有云,能在办公室众目睽睽下收花,胜却私底下甜言无数。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经济推动观念变革的案例,最早的改变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嗅觉敏锐的商家捕捉到节日带来的巨大消费契机,添上浪漫化包装,并在中间包裹一颗需要购买的“糖”。事情本身不足为奇,恰如1965年日本的朱古力商人催生浪漫的“白色情人节”,算得上高明的概念营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情人节的传播路径,经由港、澳、台,而后到达广东及上海等地,随后风靡全国。据资料显示,1984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开始谈论“情人节”,官方正式认可及报道,恍如一针“浪漫剂”注入民间社区。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六年后,在感情生活上迎来春天。愈来愈多恋人选择在这天前往民政部门领结婚证,仿佛搭乘通往春天的地铁。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少女穿上古装束着发髻行祓禊之礼,男子向参礼少女送上兰花以表祝福。(视觉中国)

初期内地庆祝情人节的活动,参照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习俗(更多是受香港影响),赠送鲜花、写有情话的卡片及并不算太贵重的礼物。真正有心情享受节日的民众是大城市中“西化”的“有闲阶级”,主要为知识阶层和新兴中产,以及办公室白领。所以,情人节可说是伴随中国白领新阶层出现的节庆现象。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不断出现新模式的公共空间—公园、电影院、咖啡馆和西式餐厅,恋人多了约会的地点。中国新时代的谈情说爱行为,亦历经变迁。恋人不介意公开表达爱意,并寻找信物示爱。

光棍踌躇网上租情人  初中生微信表达爱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电影多为斗争或样板题材,传递的是革命情谊。及至八十年代,第一部有接吻戏的国产电影《庐山恋》问世,才让观影的恋人感到脸红心跳,尝到一丝人性的味道。到了1998年,《泰坦尼克号》(港译《铁达尼号》)在中国上映,创下史无前例的高票房纪录。此后,中国情人才有了公认的恋爱方程式,同看爱情片、过时过节送花进餐、当街约会亲热(以前要在夜公园)。

第一部有接吻戏的国产电影《庐山恋》在1980年7月12日首映。(视觉中国)

愈想表达爱意,愈令情人节趋向物质化。情人节笼罩在富裕社会的消费光芒中,传递爱意的礼物益发多样化,甚至成为衡量真爱的标准,以及炫耀和比并的方式。特别是在宣称“互联网+”时代,这些节日与中国式网络生活互动,才得以焕发新生,由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一步步过渡至5月20日网络情人节,520即“我爱你”的网络语言。比起214,以谐音建立的520更为直接粗暴,可用在车牌、房号,发放于手机短讯亦绝无违和感。电商推出520限定商品,并配合促销策略,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主的新媒体都精心策划送礼指南。内地普遍认知是,214是属于城市中产白领,520则属于广大网民。

处在恋爱关系的情人为送出别出心裁的礼物费煞思量,单身人士则为应否破费“租恋人”踌躇不决,就连初中生和高中生都用520微信红包表达懵懂爱意。一切都在网上交流互通,相信不远将来,中国人可在手机完成由结识、求偶到性爱的过程,就欠如何用手机生仔。

中国式网络生活互动,令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一步步过渡至5月20日网络情人节。(视觉中国)

大数据及消费变成这时代流行节日的存在之道。大数据显示,情人节的消费热潮由女性主导。数据公司Slice Intelligence去年发布的情人节消费报告中,五类商品排在最前面,分别是鲜花、珠宝、朱古力、毛绒动物玩具和数码产品,这些商品主要迎合女性口味。中国情侣破费最多的,除了鲜花之外,便是市场上最火热的数码产品,如新款苹果手机或网红产品—而后者往往是商家借助KOL“带货”(网红选用时尚用品掀起热潮)的结果。

如果说消费行为能传递价值观,那么在情人节这一天(无论是214还是520)的活动,显示的是内地部分年轻人的盲从和虚荣。这并非危言,现实情况或许更为糟糕。收割这一波韭菜的不只是商家,还有众多资质不明的信贷公司,他们面对冲动消费者放贷,收取高额利息,助力发展出一场有关情人节的非理性经济循环,倒符合恋爱的本质——非理性。

大数据显示,情人节的消费热潮由女性主导。(视觉中国)

在中国情人节消费中,还有一重欲望的性别转换,经济实力较弱的女性希望在这一天以爱之名,在社交媒体上光明正大地列出自己无力或难以购买的物品清单。成功者,可在社交媒体晒出战利品。对男方而言,这显然意味着隐形的压力(无钱者),或是权力的呼唤(有钱者)。在疑似倡导女性独立的新时代,情人节以赠礼、晒图炫耀的方式道出两性关系的吊诡现象。

上文节录自第14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2月11日)《中式节日变形记 未来情人节在520》,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相关文章:【情人节】线上线下互相影响 中国式节庆背后送礼就是一切​【猪年2019】龙的传人vs猪的传人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中猪的历史【猪年2019】猪猪侠、小猪佩奇窜红 流行文化中猪的隐喻与挣扎【中国潮语】关键词串联各界现象 新地标宣示新时代来临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周五心意运动】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为基层送上温饱,01心意呼吁您支持【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每$50可为1个基层家庭送上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