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tch】任天堂不盲目追求画质 靠比卡超就能对抗对手?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电子游戏虽然在现今世代已经相当流行,但不是所有人都玩过电子游戏,更有人抗拒它,认为是一种无益且浪费时间的东西。作为电子游戏商,任天堂亦有意以自己的作品,令到更多人成为游戏玩家。近年智能电话的普及,令不少老一辈渐渐开始接触虚拟世界。由数年前开始流行的《Candy Crush Saga》,到2016年7月发布的《Pokemon GO》,老中青一同共享打机之乐,可谓史无前例。《Pokemon GO》由美国软件开发公司Niantic负责研发,任天堂以“Pocket Monsters(Pokemon)”所有股权人的身份持股。《Pokemon GO》的成功,当然撇除不了80、90后的怀旧情怀支持,但游戏以现实世界互动,鼓励玩家走入社区与重新发掘熟悉的地方,更令游戏变得多变有趣。撰文:黎家乐

承接上文:【Switch】任天堂背后游戏战略 虚拟与真实无缝切换留住玩家

《Candy Crush Saga》因智能电话普及而成为热潮。(iStock)

任天堂虽然不是负责开发此游戏的厂商,然而,作为电子游戏界的大公司,必定有留意这热潮反映的未来游戏发展可能。如果任天堂能把握住《Pokemon GO》这类电子游戏的成功因素,融汇到将来的电子游戏发展路线中,或能再创好成绩。

虚拟混合实境 技术要求甚高

电子游戏业界中,不止任天堂会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来设计游戏,电子游戏龙头公司Sony与微软,在宣传它们推出的家用机PlayStation与Xbox系列时,往往强调其性能和游戏中的真实感。

PlayStation的游戏著重真实感。(GettyImages)

2016年10月,Sony推出了PlayStation 4专用虚拟现实装置PlayStation VR,而微软在2017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the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简称GDC)宣布2018年将会推出支援Xbox One的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简称MR)装置。虚拟现实模拟了非常真实的虚拟空间,让使用者感到有如处在现实中般的错觉,而混合实境技术能把现实与虚拟影像合并,构建出真假混和的环境。其实,任天堂早已在1995年生产了一部名为“Virtual Boy”的携带型游戏机。只要把游戏机套在头上,玩家便会看到游戏画面,与Sony与微软推出的虚拟或混合实境的设备十分相似。可是,Virtual Boy的销量奇差,任天堂于推出五个月后便宣布停产,游戏机在全球只出售77万台。Virtual Boy之所以失败收场,一方面因为第三方厂商的支援太少,Virtual Boy只能运行寥寥数款游戏,另一方面却因当时的技术不足,所产生的立体效果及画面“不堪入目”,令玩家为之却步。Virtual Boy的失败,揭示了一个问题:以虚拟或混合实境技术来做到与现实世界互动,技术要求甚高,否则便吸引不到玩家。

任天堂在1995年生产的Virtual Boy可谓VR鼻祖。(资料图片/GettyImages)

Sony与微软的旗舰电子游戏家用机分别为PlayStation 4 Pro和Xbox One S,两者皆在2016年推出,并支援4K影片输出效能。对比之下,Switch虽然比它们迟推出,以家用机的性能来说,却逊于PlayStation 4 Pro和Xbox One S。由于机能所限,Switch游戏画面的像真度不及竞争对手,这一点早已为玩家诟病。然而,现时的PlayStation 4 Pro和Xbox One S虽然在电子游戏业中技术仍算先进,但两款家用机的效能早已被电脑远远超前。在电脑上运行游戏,除了依靠中央处理器(CPU)令游戏运行得顺畅外,卓越的显示卡更见重要,因为它可以令画面变得更精致。显示卡的主要制造商Nvidia和AMD最新推出的产品中,效能最好的售价也不高于600美元,而PlayStation 4 Pro和Xbox One S的售价要3,000多港元。

虽然价钱上电脑比家用机昂贵,但电脑在当今世代已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而家用游戏机却不是,加上一般电脑的配件能不断更新与时并进,不少家用机的玩家已转投电脑的阵营。

继2016年推出Xbox One S后,微软于2017年再推出升级的Xbox One X。(GettyImages)

近年,外国的游戏玩家创造了“Console Peasant”(家用机乡巴佬)一词,耻笑那些把家用游戏机效能与电脑比较的人,认为是无知之举。可见,任天堂在Virtual Boy的试验失败后放弃争夺画质第一的名衔,不把虚拟或混合实境技术看成Switch的必要功能,颇为明智和实际:虚拟现实技术对画面的要求甚大,而家用机的画质技术难以追得上电脑,如果家用游戏机以虚拟现实技术作卖点吸引玩家,不单困难重重,甚至只会招得遭淘汰的后果。

任天堂的旧坚持与新方向

面对电脑的挑战,Sony除了更繁密地推出新技术外,还以“独占作品”(即只在某平台上推出的游戏)留住客户。说到独占作品,任天堂亦有《精灵宝可梦》、《超级孖宝兄弟》和《萨尔达传说》(The Legend of Zelda)系列,但玩家多半以“食老本”来批评任天堂旧调重弹的游戏发布方针,可见这并非上策。任天堂着重游戏与现实世界互动,却放弃了追求极致画质,把电子游戏打造成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连结工具。

Switch游戏画面的像真度不及竞争对手。(GettyImages)

Switch能否在与各大电子游戏商和电脑竞争下脱颖而出,实言之尚早,但是任天堂能杀出来的必定不是一条“血路”——任天堂的前社长山内溥曾经表示,如果容许游戏渲染色情与暴力,公司的形象必定永久受损。至今,任天堂所有游戏内容必定不会有“成人情节”,连红色的血液也不能出现。对于着重真实感的玩家,任天堂的游戏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任天堂的游戏与现实就是有着如此明确的界线,就算Switch如何打破家用与手提游戏机之区别,任天堂的坚持亦不易松懈,且看这个经典品牌能否如它的原则般,在科技潮流下屹立不倒。

任天堂前社长山内溥(中)坚持游戏不能有“成人情节”。(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任天堂经典游戏

《大金刚》1980年生产的街机游戏,是街机中非常普及的作品。玩家控制游戏里的英雄,拯救在猩猩手上的女朋友。后来,猩猩成为了任天堂其中一个招牌角色,在后来的作品成为主角。

《超级玛利奥》玛利奥不单是任天堂的招牌角色,更可说是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代表人物,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闭幕典礼中扮演玛利奥。香港人俗称“孖宝兄弟”的《超级玛利奥》最初于1985年推出,当中的角色深入民心,全球几乎无人不晓。

《萨尔达传说》1986年任天堂在FC磁碟机上推出《萨尔达传说》,其后成为了系列作品,Switch中的《萨尔达传说 荒野之息》更大受好评,获得了业界和玩家极高评价。值得留意的是,不少人误以为玩家所控制的游戏主角名称是萨尔达(Zelda),但其实他叫林克(Link)。

《精灵宝可梦》近年掀起热潮的《Pokemon GO》的原型。由日本公司Game Freak于1995年开发,任天堂在1996年推出成为Game Boy游戏广受欢迎后更有电视台推出电视动画,播放至今。2016年2月官方宣布使用“精灵宝可梦”为中文统一译名,香港译名“宠物小精灵”终被放弃,引起部分港人不满,惹来一时热议。

+1

上文节录自第52期《香港01》周报(2017年3月20日)《 虚拟与真实无缝切换 任天堂Switch背后游戏战略》。网上标题及内容由编辑重拟及更新。

相关文章:【Switch】任天堂背后游戏战略 虚拟与真实无缝切换留住玩家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