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儿】施虐多涉父母 受害童易陷恶性循环
除了政府的数字外,防止虐待儿童会去年曾公布,该会2017/18年度接到1,289宗热线举报及咨询服务,其中214宗为怀疑虐儿个案(下表);涉及心理虐待个案的热线举报或咨询,较2017年上升一倍。在虐儿事件里,不少施虐者是受害人至亲。防止虐待儿童会署理总干事黄翠玲指,虐待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当儿童“有样学样”建立错误的价值观时,成长后或会以自己曾受虐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恶性循环。
心理虐待虽然没有明显的身体伤痕,但对儿童造成的行为、认知、情感或生理功能伤害亦不容忽视。注册社工邓伟基表示,心理虐待包括羞辱、惊吓、孤立、剥削以及漠视儿童的情绪反应等。值得留意的是,一些日常经常听过的字眼如“你好无用”、“生嚿叉烧好过生你”,甚至不时将子女与他人作比较,已可对儿童造成心理压力;父母的一些小举动,如在子女中特别有一个遭受不同对待、又或排斥其中一人,已经有可能对儿童造成心理虐待。
女童被指不吉利 父母遗弃外婆打
邓伟基印象最深刻的个案,是一名就读幼稚园低班(K2)的欣欣(化名),她出生的同年,家中发生不如意事情,其父母因为迷信,认定欣欣“不吉利”,自此将她交由有精神病记录的外婆照顾。惟外婆亦认为欣欣“脚头差”,几乎每日都大声打骂她,每次长达30分钟至约1小时,这个打打骂骂的状况持续五年,至欣欣小学三年级,才因打骂声愈来愈大,最终由邻居通知社工,揭发个案。
邓伟基在接收求助后,曾三度家访了解情况。首两次探访时,欣欣外婆对人友善,对答正常,欣欣亦未有任何反抗表现,看不出有任何虐儿端倪。直至第三次家访,闲谈时一如过去有说有笑,但当他与同事离开单位后,随即听到单位内传出外婆大声责骂欣欣的叫喊声。他当时曾想过是否充耳不闻离去,但抚心自问“是否可安心离开”,遂与同事转身按下单位门钟。
抵达医院后,欣欣被送往儿童精神科,由医护人员验伤并代为看顾。欣欣外婆当时突然说“终于有人来帮我了”,脸上如释重负的表情让邓伟基至今记忆犹新,他认为香港确实存在许多不懂寻求协助的个案,单靠社工巡查实在难以一一发现,所以若邻居懂得查询或举报,必定能帮助更多受虐儿童及其家庭。
黄翠玲指,近年社会大众对心理虐待的认识加深,令更多人懂得举报怀疑个案,惟她表示,精神或心理虐待并没有表面伤痕,相比身体虐待确实较难辨识;不少个案都是儿童受长期虐待,才会有较为明显的情绪反应。故此,精神或心理虐待的数字亦自然会较其他虐待种类为低,而目前所公布的虐儿求助数字,亦只能反映问题的冰山一角,相信社会上仍有大量个案未被发现。
黄翠玲强调,不同的虐待方式均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当儿童“有样学样”,就会建立错误价值观。她透露,受害儿童于成长后以自己曾受虐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个案,现时为数不少,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由于本港现时并未有《儿童法》,许多有关虐儿的个案若落案控告的话,都需要引用其他条例,如上文曾提及的《侵害儿童人身罪行》和《侵害儿童性罪行》等,惟众多条例中,却未有一条能全面保护儿童。
她建议政府订立《儿童法》,至少更清晰厘定心理虐待的法例,同时增拨资源,为家长及儿童提供情绪支援服务,加强关注精神健康。
爱惜变打骂 解决虐儿从父母入手
邓伟基认为,社会上不少虐儿个案的施虐者为受虐者的父母,想要避免虐儿个案发生,除了要保障儿童的安全外,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从父母间的关系着手。父母之间的关系、婚姻状况,甚至婆媳关系等,都会影响家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及方法,邓伟基直言“其实大人变,小朋友都会跟住变”,所以问题从来都是出于父母身上。他透露在曾接触的虐儿个案中,最主要是源于父母的管教能力不足,其次则为父母的情绪出现问题,导致他们或会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儿童,令虐儿个案不时发生。
黄翠玲同意邓伟基的说法,她说明白天下间的父母都会紧张子女成长,但她指爱惜子女的同时,家长亦有可能不为意地作出虐儿的行为。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当子女取得的成绩不符预期时,会以打或责骂的形式鞭挞子女,但过度惩罚就变成虐待。
黄翠玲感叹,并非个个家长都能看得通,不少虐儿个案都因为父母对子女过分关注,将自己的压力投放到孩子身上,最终令关系“本应最亲的人,反而变成伤害最深的人”。她强调,父母必须清楚知道每个人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应按子女的能力设定合适的目标。她续指,儿童理应在健康和开心的环境中成长,但随着社会转变,她形容现时儿童的成长过程“多了很多杂质”,寄语香港的父母勿忘生育子女的“初心”,应给予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上文节录自第14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1日),《施虐多涉父母 受害童易陷恶性循环》。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