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二】机械人教小朋友社交 治疗以人为本

撰文: 郑祉愉
出版:更新:

“小星小星,发生什么事?”“呜呜,绿豆抢我玩具。”“因为有人抢你玩具,所以你好嬲,你又试吓跟住讲:‘有人抢我玩具,所以我好嬲。’”去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课室中,社交机械人小星和迪迪正扮演不同角色,三个自闭症小朋友排排坐,聚精会神地聆听,然后试着覆述。机械人称赞他们做得好,两位导师松鼠姐姐和番茄姐姐在旁拍掌。此乃《人工智能助治自闭症》专题报道之二

这是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教授苏咏芝筹备的计划“机哥伴小星”,项目由社创基金支持,并与日本电气(NEC)香港分公司合作,引入社交机械人HUMANE,助三至六岁自闭童增进沟通及社交能力。项目长达九个月,预计今年7月结束,整个计划共一百多人参与,其中42位学童来到中大上课。

去年11至12月为第一阶段课程,记者在六周课程其中五周伴随学童一起上课观摩。首两周为角色扮演,其后四周为教导情绪,每节课长一小时。课程教导的每个情绪,各对应不同场景故事,由“开心”、“不开心”、“惊”到“嬲”,每个重复一两次,中间穿插话剧、角色扮演及互动游戏。有时游戏没有机械人,比方说掷骰棋盘游戏,每走一步都需解释图画上的事件和情绪,例如说出生气的经历。

【自闭症.一】中国千万自闭症患者 靠人工智能筛查

社交机械人扮演不同角色,三位自闭症小孩排排坐,聚精会神地聆听。(欧嘉乐摄)

社交机械人互动 助增强沟通能力

李润行(化名)就读特殊幼儿中心,两岁多时经政府医生诊断患有轻度自闭症。李太报名前,曾参加活动的简介会。她对孩子说:“妈妈明天替你去试玩机械人。”当天回家,孩子急不及待,立即追问有关机械人的事。在课堂上,导师问润行的名字,他立即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我叫李润行!李润行机械人!”课堂中只要有回答,导师都会赞赏。互动的课堂时有混乱,苏咏芝曾被一位小朋友扯下眼镜,又有小朋友踩了导师一脚,过程中没被责骂。导师的工作还包括安抚情绪失控的小朋友,控制游戏时间,若发觉孩子陷入自己的世界,就得把其注意力拉回来。

课程第二周的传球游戏,平时特别安静的安安(化名)拒绝参加,导师让他旁观,慢慢再询问了解。到了第三、第四周,安安已经可以举手主动发言。芊芊(化名)怯生生的,当初一句话都不说,仅稍微摇头或点头表达意见。每次要亲自讲述机械人故事中的情绪,都会害羞地奔到母亲身边,细声耳语答案。后来导师揽着她,表达善意及关怀,她才悄悄在导师耳边说出答案。

随着课堂流程及孩子的自然反应,导师按下程式指令。(欧嘉乐摄)

坊间把计划的焦点放在机械人身上,但让自闭童建立信任关系,才是治疗计划的关键。“如果要做到‘机哥伴小星’般,比较完美的效果是要人机合一,即是说机械人负责讲故事,示范技巧,导师就负责将这些技巧带到小朋友圈子。”课堂提供的iPad载入各种程式指令,并设有文本转换语音(text to speech),可以即时控制对话,小朋友会听从机械人的话,而且觉得很“过瘾”。

2018年暑假,苏咏芝团队曾进行六堂以自理为题的戏剧课。

四岁的梁加文(化名)是参加者之一,她的妈妈很快就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加文在课堂学到的生活技能及知识,会用角色代入的方式在家中“重温”。一句“机械人妈妈说过要……”有如“魔咒”,加文会听从“魔法指令”,以往屡劝无效的坏习惯都改正过来。现在加文会自动自觉收拾玩具,与其他孩子争玩具时亦懂得礼让。当听到“小星(机械人)自从吃了好多蔬菜,高了好多”,他就会乖乖多吃点蔬菜。“他喜欢被人赞,只要赞他,什么都做。”梁太细想背后原因,家族的亲戚没有小孩,故加文缺乏模仿对象。“他的偶像是机械人,想模仿机械人就会改善行为。没见过机械人做的事,他就不太理解。”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苏咏芝先是研究用机械人教手势,再推出“机哥伴小星”计划。(欧嘉乐摄)

角色扮演课的机械人戏剧模式,参考自美国教授Blythe Corbett的“SENSE Theatre”,以戏剧表演为基础的干预计划。每年夏天或长假期,她都会邀请一班“A仔女”(自闭症孩子)和年轻人在舞台上透过角色扮演,学习解读情绪、语言和心智,改善自闭童在社交方面对人的认知和记忆。

苏咏芝认为,“机械人做戏剧万无一失”,因而开展社交机械人计划,原因在于两个理论,“第一,参考自闭症社会动机理论(social motivation theory of autism),自闭症孩子与人接触的兴趣较低,包括心灵及言语上的engagement(参与),因此要找一个提升动机的教学媒介。

第二,根据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empathizing-systemizing theory),机械人可根据设定重复运行,按规律及有序地表达课堂内容。”她认为,按自闭童的学习模式,他们需要重复一致的指令、可预计的对话,机械人没有情绪,没有面部表情,不会带来威胁,能够与自闭童沟通,而且适合情绪敏感的小孩。

苏咏芝强调,不会把负面情绪带入课室,“我们最想小朋友愉快学习,我们教小朋友规矩,但不会惩罚他们。”润行每次来上课都嚷着不想走,李太说:“这里是玩,跟在学校太不一样了。”苏咏芝记得,有位小朋友有过不愉快经历,曾因“不说话时被捉住条颈”,自此变得寡言,刚刚来上课时都不太说话。后来他的妈妈反映,孩子上课后改变不少,“他讲了过去一年的quota(配额)。”

课堂时的棋盘游戏要求小朋友看图叙事,说出情绪。(欧嘉乐摄)

治疗方法多元化 家庭教育属关键

团队特别挑选口语能力为三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参加计划,苏咏芝预计,这套九个月的课程,可以在特殊学校用三年。特殊学校的学童专注力较低,课程可按难易分为数个部分:自理、请求、情绪、对话。她指出,团队会不断更新课程和服务,亦适用于主流学校的融合教育,不过租用机械人费用一年约需三万元。未来三年,他们获政府创科生活基金资助280万元,以开发20个剧目,并将为900名自闭症学童提供训练。

自闭症干预模式趋向多元化,许多家长同时为孩子选择言语、职业及物理治疗,“现行的方法多元化,教动作用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教情感用SCERTS(知情解意),教请求用PECS(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图片交换沟通法)。”苏咏芝并不担心使用其他方法会干扰结果,并强调团队推行的计划并非实验,属服务性质居多。

课室内另一棋盘游戏,孩子们都踊跃参与。(欧嘉乐摄)

机械人背后还是人,岂非万变不离其宗?“是的,以人为本。”苏咏芝肯定回应。曾有人问她,机械人可否在没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主流学校教授英文及其他科目,她立即反驳:“有没有这个需要呢?”因为自闭儿有个别的情绪需求,机械人才应运而生,背后也是“以人为本”。

此计划开展前,采用“穆林早期学习量表”(Mullem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为每位学童作三小时评估。苏咏芝解释,评估项目分为多部分,视觉接受(visual reception)用以评估视觉组织资讯及视觉记忆能力;精细动作(fine motor)为观察手臂以下的手指活动;语言理解(receptive language)可评估能否以口语、手势、眼神来表达讯息;语言表达(expressive language)则评估能否理解口语讯息。

在视觉接受项目,42个学生中,有30个迟缓半年到一年,甚至有的在两年以上。他们为每堂课录影及记录数据,每数周进行15分钟跟进评估,让家长和小孩玩玩具,以观察学童在日常环境如何表达情绪,他们预计2020年出版研究结果。

现时,约有四成学前阶段的SEN儿童无法在半年内完成评估。要识别自闭症儿童,可在母婴健康院、学生健康服务中心或儿科医生诊所作初步检查,之后可转介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或医院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李润行(化名)课堂后不愿意走,被父母安抚后离去。(欧嘉乐摄)

目前的课程学制以政府医疗报告为依归,学童在六岁时才知道学前干预的结果,然而,轮候评估的时间过长亦是一大症结。加文早在两岁就读学前班时,已怀疑是自闭症患者,他一直上课接受训练,轮候至去年7月才收到政府的评估报告。梁太指出:“口头说是自闭症,报告却没有剔那一格。”其间,加文一直无法获得任何服务,今年4月会转介见精神科。

润行的评估报告结果属“七分以下”,评估分析没有自闭症,仅是发展迟缓。他已经获主流幼稚园录取,并打算重读高班,现时等待六岁前评估。李太说,润行两岁半前不会说话,常哭得声嘶力竭,渴望与父母交流却不懂表达,“现在回想,他小时候已经很需要亲密感。”

训练课程的时数有限,苏咏芝表示家庭教育很重要,对着小朋友最多的人就是家长。事实上,12种主要干预方案中,有8种都将家中列入教育情境。她常提醒家长多与孩子眼神交流,多些面部表情。家长笑多一点,孩子都会笑多一点,适时的赞扬,亦有鼓励作用。

继续阅读:【自闭症.三】照料高敏感孩子 家长摸索最佳干预

上文节录自第14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1日)《机械人陪小朋友社交 人工智能助治自闭症》专题中的《机械人背后是人 以人为本是根本》。

相关文章:【自闭症.一】中国千万自闭症患者 靠人工智能筛查【自闭症.四】 SEN学生学生靠App 融合科技成效视乎支援政策【自闭症.五】课堂记录行为数据 自闭症学校冀助孩子过独立生活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