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难吸引海外专才 莫树锦:莫非要人住㓥房?

撰文: 林立胜
出版:更新:

近年本地大学有开办生物医学学士及硕士课程,当中亦涉及基因组学、生物讯息学等专科,但相关本地专才仍然紧绌。虽然港府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针对生物科技、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械人及网络安全等方面输入专才,可是,由于要保护本地人才,计划规定申请的科技公司每聘用三名海外人员,便须聘用一名本地全职雇员和两名本地实习生,而本地雇员均须安排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

承接上文:【生物科技】建立基因检测数据库 业界:政府推动才能成事

生物科技公司健科国际创办人高醇新表示,聘请生物科技人才的薪金高,一来私人小型公司没有足够资金招聘合适人才,二来由于本地人才较少,故主要都是在海外寻找。他透露,其公司现时有16人,近半都是生物科目相关的硕士、博士,以往会要求具两年或以上经验,但由于本地人才缺乏,故即使是刚毕业的博士生也“照杀”,预计还需要招多三至五名相关人才方能满足要求。

安傲生物科技创办人钱宝生亦有同感,认为聘请生物科技人才始终是公司发展的一大困难,尤其是本地人员,而且未必符合公司需要,故至今仍在考虑是否申请“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另外他指出,若提供基因检测服务,需要有遗传学人才解答客户疑问,可是从事相关学科的人数少,以致人才出现断层,不单是香港,其他国家亦有类似困难。

高醇新表示,聘请生物科技人才的薪金高,私人小型公司没有足够资金招聘合适人才,加上本地人才较少,故主要都是在海外寻找。(龚嘉盛摄)

倡专门团队“客制化”支援

人类基因资料庞大,要解读并赋予其“意义”,需要生物讯息学、生物程式以及基因组学三方面的人才协作。钱宝生说,初创公司资源有限,难以独力支撑。他建议仿效美国的小型企业创新计划,以政府全资方式,直接注入资金协助初创企业发展,并以大学科研导向的方式,连结私人公司合作研究项目,大学的“品牌”相对于知名度低的初创公司,较易招募人才,大学生亦能到私人公司实习,互相得益。最后将研究结果公开,私人公司亦可将成果应用于消费者身上,令科学研究能够成功“走出来”。

高醇新在美国从事生物科技十六年,因看好内地市场而选择在香港科学园落户,认为香港不仅科技较先进,加上具有独特国际化都市的优势,易于与外国科技人才交流。他原本也曾考虑留美发展,但在美国开展类似事业,单是一部仪器已需要逾百万元,在相同人才条件下,所需的资金、成本较香港高出三至五倍,加上内地的市场发展潜力庞大,香港发展前景更为明朗。他的目标是在香港建立自家品牌,继而打入内地市场,没想到是来到香港,还是要面对资金上的困难。

“政府投放多个亿(资助),我们一分钱也没拿到。”他认为,政府投放资金支持创科公司是好事,但科学园的资助过于散乱,由于人手有限,公司根本不能腾出更多人手及时间处理行政文件上的事宜。“为何没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协助初创公司处理?”这是一直以来困扰高醇新的疑问。他解释,每间公司的情况不一,当局应该有特定团队专门发掘具潜力、富创意的发展项目及公司,并派专人实地视察、交流,以了解私人公司的需要,再给予直接的支援。他表示,现时当局没有分析每间公司的独特性,而是统一地设立条件,如基本的配套租金豁免,令不同公司的特别需求受忽视。

创新及科技局回应指,现时基金设有专属网页,提供基金下各个资助计划的详细资讯,包括内容简介、申请资格、指南和表格,以及评审机制,在今年7月亦推出一站式查询热线,统一接收及处理关于基金下各个资助计划的查询,为申请人提供更适切快捷的协助。位于香港科学园内的一站式业务支援中心TecONE,亦为科技业中小企业提供全面资讯服务,企业可就其初创业务作进一步查询。

钱宝生预料未来十年基因检测将会广泛应用在医疗诊治上,届时医生除了基本血液检测外,甚至需要为病人进行基因检测。(龚嘉盛摄)

土地问题碍海外人才回流

基因检测技术日渐普及、价钱趋低廉,坊间相关服务及产品五花八门,质素参差。钱宝生指出,政府现时未有就基因检测制定标准指引,以监管检测服务市场。他强调,这不代表政府要以“大政府”角色将所有项目纳入规管,反而是政府应该作为“共同合作”角色来制定指引,让业界以自愿模式跟从。除了政府制定指引外,若基因检测产品符合美国、欧盟等国际相关规定,亦可保证服务质素。

钱宝生预料未来十年基因检测将会广泛应用在医疗诊治上,届时医生除了基本血液检测外,甚至需要为病人进行基因检测。他认为政府应增加有关基因检测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及早理解。

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多年来致力研究癌症,最近获欧洲肿瘤学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他亦是海外回港的医学界人才,并参与生物科技创科相关的发展。他同意香港的确难请基因测试的人才,年轻人较少会投身科研,以致具资历的人才不足。他认为,未来发展不能单靠政府推动,而要透过捐助及药厂、国际机构等多方面合作。

他特别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美国深造,及后回流内地发展的“海归派”。内地近年锐意发展生物科技,故推出各项政策吸引相关人才回流,例如燃石医学及艾德生物等公司即为成功代表。燃石医学在基因测试上处于领导地位,艾德生物则以肺癌检测闻名。

莫树锦认为,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亦有不少“海归派”,若要吸引他们回流,除了相关资源投放及支援外,更大影响的是“土地问题”。他指,香港根本没有合理租金水平,让初创公司缺乏合理发展土壤,“租金已经食一半(开支),变相聘请科研人才的资源就会变少。”他补充,即使科学园对创科公司有初期的租金补贴,但长远仍与其他地方租金相差不多。“要人回流都要有地方给人居住,他们在美加等较舒服地方生活,莫非要人回港住㓥房?”

莫树锦直言,回流人才多数是事业有成,故必定考虑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因素,以及香港是否有足够的研究平台予自己发挥,可是香港相应的配套不足,如回流香港的科技人才或需要自行寻找住所、学校。他建议可以尝试以较小规模的形式引入人才,并建立一个小社区,以满足他们的居住及教育需要,并有相应的配套及支援以支持他们的工作。

莫树锦认为需要一个验证基因检测研究的平台。(龚嘉盛摄)

宜建测试平台 确保基因产品质素

科研要人才之外,发展基因检测产品还需要有完善规管,确保消费者权益。中大生命伦理学中心总监区结成医生曾撰文,指由于基因讯息涉及范围太广,如部分变异不能确定是良性还是与疾病有关联、与疾病有关联又不等于会发病等,巨量的基因资讯甚至会为消费者带来忧虑。若提供商业性基因组测序的公司缺乏专业和企业伦理,发出的报告或基于不完全的资讯诠释,最终会误导消费者。

莫树锦指现时网络上充斥大量假资料误导消费者,仅靠消费者委员会跟进投诉及海关执行的《商品说明条例》,难以有效监管基因检测产品,因此需要一个验证产品的水平测试平台。他举例,现时科技已可从血液验出晚期癌症,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相关的基因检测产品亦已为美国市场接受。可是,以血液基因来预测癌症风险或寻找早期癌症的技术仍未成熟,目前只适用于鼻咽癌,但市面已有声称可发现其他癌症的基因检测产品,“如果畀钱去做多数被呃钱。”

上文节录自第14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24日)《推动基因检测 时间唔等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敬请留意12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4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