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二】工厦艺术家两年造6000字 自创劲揪体记录正体字

撰文: 伍丽微
出版:更新:

多媒体设计师Kit Man的工作室在靠近港铁站的观塘工业中心中,比起鸿图道一带的人山人海,这里相对安静,只见货车驶出驶入、上货落货,工人在几幢大厦中穿梭,仿佛早将大厦的每个位置默念心中。在大厦水牌前扫了一圈,租户大多是贸易公司,坐客䢂上去,沿走廊一间间地看,终于找到那个不起眼、字体极小的招牌。Kit Man与拍档在这里开设工作室近十年,他主力做多媒体设计,拍档以拍片为主,1,100呎的空间分成两边,有茶水间、厕所,靠门口处摆了几张沙发,墙上挂了两支结他,原本该是一个很舒适的空间,可惜大男人不修边幅,而且做了两年多的众筹项目“劲揪体”要推出了,他忙着搞展览、做宣传,压根没有时间打理工作室。“这里太乱了。”他忍不住笑说。此乃《艺术空间》系列报道之二

劲揪体是一个字体设计项目。这款字体始于雨伞运动期间,Kit Man受朋友之托,制作了“我要真普选”的横幅,没想到大受欢迎,2015年世界杯外围赛港足对战国足期间,写上红底白字的“香港劲揪”大旗在球场内摆动,大家开始认识这款字,他在朋友游说下将之称为劲揪体。2016年,教育局提出中小学生应学习简体字,不仅引来公众异议,也引起Kit Man注意。他认为广东话、繁体字慢慢被边缘化,便开启了这个以手写字形式来记录正体字的众筹项目,最后成功筹得70多万元,目标是两年内造出6,000个字。

Kit Man用了两年时间,写下6000个劲揪体。(郑子峰摄)

这两年,Kit Man每天都在写字中度过,有时一天可以写20多个字,写好的字再交由助手帮忙调校距离、统一平衡度,一撇一竖,都费精神,每雕琢一点,便烧多些钱。“有些做保险的朋友上来玩,会话点解没有这些字?我问为什么要有这些字,他们说,有些客户的名字就用这些字。没办法,惟有慢慢加。那些字可能只有几个人用,但如果有人货了金,难道我跟他说,冇架啦,你等下世啦。只要我唔执笠,就会继续做。”钱已经用得七七八八,加上这个项目耗时甚长,“好些朋友以为我只做字体设计,忘记了我的正职是做多媒体设计,我也没想过会被这个项目反噬,这两年几乎没接过其他工作来做。”

Kit Man自小喜欢画画及游戏设计,然而,大学时阴差阳错选读生物科技,适逢科网兴起,他修毕学士学位后赴加拿大读多媒体课程,回来后打过工,后来自立门户,主力做App设计,专接中小型的项目及小游戏来做。Kit Man说行业生态变得很快,从做Flash到做App,不过是几年间的事,但是相比工作室的租金升幅,其实也不算太快。工厦从空置变得炙手可热不过是十多年间之事,如今在网上输入工厦二字,更会跌出炒工厦秘技、贴士等教学文章。他提到地产霸权,说:“大家都是地产霸权的牺牲品,朋友叫我不要怨天尤人,但地产霸权真系好鬼甘,你看其他有租务管制的地方,有梦想的人可以去试、可以去发梦,但在香港,发梦的代价好贵,而且被地产绑住。”

Kit Man从没想过会被这个手写字项目反噬,大家都以为他转行做文字设计。(郑子峰摄)

不求人帮 希望继续浮游

十年前,他搬入观塘时,工厦呎租不过10元,那时,他刚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InnoCentre)搬出来,工厦环境虽然较差,但终于不用再填表、开会,觉得自由自在真好。其实,他在InnoCentre不过待了一年,当时政府为了发展创科,更推出首年免租计划,帮助使用者发展事业。“但我实在顶唔顺里面的官僚制度,要填很多表,与很多人交代,成日有人拍拍膊头跟你说‘帮我搞掂佢’,有时搞活动又叫我们一定要去撑场,会不会太过分?你畀我自己一个浮游吓可以吗?我宁愿挨贵租也不愿意待在里面。”

说得理所当然,但当工作室呎租已加至近18元,他算了算,发现有点不妙,如果劲揪体乏人问津,如果再接不到其他工作,他真的要执包袱走人了。他和拍档也考虑过找多几个人合租,但想到对方可能走数或会突然退租,便断了念头。“我不是怨,但租金不断上扬,这十年我顶住了,但之后会否有出路,我不是那么乐观,只能见步行步。”他不求政府帮忙,只望它高擡贵手,不要再“搞”工厦使用者。

Kit Man说行业生态变得很快,从做Flash到做App不过是几年间的事。(郑子峰摄)

2010年4月,政府推行活化工厦政策,鼓励合资格的工厦业主透过重建或作免补地价改装,令工厦可作其他用途,但至2017年底,只有159宗申请获批,楼宇总面积约186平方米,占全港工厦楼宇总面积仅6.6%,而最终落实改装的亦只有40多幢。“政府话要重建观塘,话要做下一个中环,求其讲两句,租金就系咁升。有时做创作,不是求你帮,你让我们好好待在这里,我顶贵租也是我的事,但原来唔得,一句活化,搞死许多公司。我同期有很多朋友出来写App,那几年要活化,业主加租,有五六个朋友惟有返去打工,有些则搬去葵涌,那边平很多。”

后悔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吗?“这是生计与初衷的挣扎,我还是坚持初衷,希望之后可以慢慢籍这件事维持生计。”期间,有运动品牌曾与他接触,表示想合作,“他们明显不是为了那个字体,而是背后的精神,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原来这些坚持不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不可以失望,想象一下,我一个普通人都做到这件事,为什么你不能呢?我心底里好想大家会如此看待这件事。”

上文节录自第14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17日)《寻找艺术空间》专题中的《从观塘到葵涌 工厦艺术家辛酸史》。

相关文章:【艺术空间.一】JCCAC开幕十年 给新人希望让老鬼失望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