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银行】金融科技企业变“搅局者” 掀虚拟银行大战序幕
本港虚拟银行大战蓄势待发。自金管局今年5月发出认可指引修订本(见表1及2),开始接受有关牌照的申请起,共吸引多达70间机构查询,最终收到约30份申请,反应热烈。
当局最新消息称,将甄选约7间虚拟银行申请进入下一轮审视,冀明年首季起发牌。最终“鹿死谁手”有待揭盅,但细心审阅约30份申请,不难分为三大阵营,即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见表3)。其中,多家非银行金融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WeLab、TNG 等早已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变身“银行家”分到一杯羹。
虚拟银行商机放眼全球
在诉说这场大战之前,可先了解虚拟银行的商机所在。所谓“虚拟银行”,根据金管局的定义,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以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
一般而言,虚拟银行毋须维持分行运作,将可节省租金和人力成本。但若然仅此而已,现有的网上银行、数码银行已绰绰有余,何须多一个虚拟银行牌照?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谭嘉因解释,香港人口虽少,但虚拟银行的发展潜力却十分可观,以往内地或其他地区的人要开设香港银行帐户,必须亲身来港,但虚拟银行牌照容许网上开户,令业务变得全球化,只要满足监管要求,客户可以来自全球。他举例说:“有些产品可能是当地银行提供不到而香港银行提供到,例如内地人想买一只国际基金,在内地金融机构可能完全没有渠道,但在香港就可以轻易买到。”
而在金融科技公司眼中,虚拟银行最诱人的则莫过于可以“攞正牌”吸纳存款。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科技课程主任陈南教授指出,约30 份申请中有不少来自内地科网企业,如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小米等,相信它们意欲来港开虚拟银行,主因是想吸纳更多资金。“内地目前并无虚拟银行,只有互联网银行,但行业仍处试点阶段,吸纳存款的渠道较少,故此内地企业计划来港透过虚拟银行吸引存款,拓宽资金来源。”
的确,一旦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吸纳民间资本,便有可能改写本港银行业的面貌。 原因是,这群“黑马”银行业务资历较浅,但胜在熟识金融科技及互联网世界,有力在虚拟银行竞赛中跑出,甚至占领传统银行业的一些地盘。
WeLab冀藉“三个I”叫阵传统银行
金融科技公司、主打网上借贷的WeLab 就信心十足。这只本港少有的“独角兽”,连续3年上榜“毕马威2018 全球金融科技100强”,今年排名跃升至第23位,至今累积逾3,200万注册用户,去年净利润达到1,770万美元﹙1.38亿港元﹚。公司正申请主板上市,亦有份角逐虚拟银行牌照,是具潜力的“搅局者”。
WeLab 创办人及行政总裁龙沛智银行家出身,熟知“Fin”和“Tech”,他接受《香港01》访问时透露,未来策略以“三个 I”—— 立刻(Instant)、互动(Interactive)、智能 (Intelligent) 的特别银行体验,码实24至40岁热中科技的目标客群。他解释,智能手机已完全融入年轻人生活,虚拟银行将以智能手机作主要营运平台,跟客户快速互动,甚至可预早分析客户需求,提供透明度高、Sexy(性感)的解决方案。“如果单计20至30岁的年龄层,相信百分百都喜欢透过手机处理银行事务,好过去排队!”
问及为何聚焦24至40岁的客群,龙沛智引述WeLab 的数据称,这个年龄层占了总客户当中的70%,远高于传统银行的30%,而且WeLab现有的香港客群平均月薪高达2.6万元,较传统银行客户群的平均月薪高出一截,显示高收入的年轻人,对有品牌的新银行服务有需求,不一定再将传统大银行视作首选。
智能手机变分行 赚息差兼卖产品
他相信,虚拟银行的目标客群跟WeLab 现有客户大同小异,只是在取得虚拟银行牌照前, 只能服务到有贷款需要的人,但日后一部智能手机已可变成WeLab的“分行”,满足客户大部分的金融需要,包括开户、出粮、贷款、投资理财等。他指现时不少香港人都有多于一个银行户口,相信科技是单方向走的,不会走回头路,将会有愈来愈多人选用虚拟银行服务,只要WeLab 够好用,势可成为不少人主要使用的银行,公司将可从中赚取息差,以至出售投资产品、外汇兑换等服务收入。
龙沛智续称,WeLab过去3年间,生意额激增14倍,但人力资源只增加了1.8倍,而且综观欧美经验,虚拟银行的开支一般只是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以香港舖租和人工的高昂,料可节省到更多成本。目前,公司的香港团队已“齐脚”,亦于本港建立品牌地位和顾客忠诚度,相反其他竞争对手一时三刻要招请足够的金融科技人才只怕不易。“WeLab 只用4 年就扭亏为盈,有信心获发虚拟银行牌照后,该业务短期内就能收支平衡,且随虚拟银行规模不断增大,透过自动化可大大降低成本。”
冀吸存款减资金成本 MoneySQ瞄准中小企贷款
另一边厢,同样以网上贷款平台“起家”的MoneySQ,则计划配合旗下区块链平台“trustME”,重点抢攻中小微企贷款,填补过往被传统银行忽略的企业融资需求。
MoneySQ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李根泰解释,由于中小企交易金额零碎、单据繁复,银行审批时往往牵涉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批出贷款,亦需不时派员造访企业进行尽职审查(Due Diligence),惟中小企贷款额又普遍较低,银行觉得“唔襟计”,所以“把关”日趋严格,令中小企融资相对困难。这个潜在的需求,亦成为MoneySQ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诱因,希望将中小企贷款变得有利可图。
李根泰介绍指,旗下的区块链商业平台“trustME”可透过API(应用程式介面)连接商户的销售系统,全天候实时追踪中小企营运状况,防止企业为取得贷款而夸大营业数字,并以此取代传统以人手进行的尽职审查,可望将有关成本大降七成的同时,亦减少坏帐率。MoneySQ拟主攻低于100万元的中小企小额贷款,目前每宗贷款平均金额为50万元,贷款利率介乎7至8厘。
虽然MoneySQ毋须虚拟银行牌照,亦可从事现行的网上贷款业务,但李根泰指出,晋身虚拟银行将令公司得以吸纳公众存款,势将颠覆公司的经营模式。目前MoneySQ 的资金主要来自众筹,以及基金公司所属的高净值客户,资金成本达到5.5厘。
李根泰预料,在取得虚拟银行牌照后,随着资金来源将改为存款主导,资金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公司有空间以高于传统银行的存款息率吸引存户。他透露,计及营运成本,现时公司已预留超过10亿元资金,若获发虚拟银行牌照,MoneySQ所有业务均会注入虚拟银行。
掌握大数据 利推多元化服务
上周五,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出席银行公会例会后透露,有望进入下一轮审视的虚拟银行牌照申请者有来自香港及海外的机构,覆盖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虽然暂时未知有多少家非传统银行能够入局,但陈南认为,不论入局者采纳何等经营模式,最重要仍然是做好网络安全部分,否则服务再新奇再好,也难吸引市民开户。另一个致胜关键,是透过大数据提供多样化服务。“我接触的其中一间在线保险公司有申请虚拟银行牌照,提供的就不是传统的寿险,而是旅游保险、在线购物保险等;它又会跟内地的旅游平台合作,针对不同人提供不同产品,善用大数据。”
事实上,相比起传统银行财雄势大,科网阵营的优势正正在于它们立足互联网,客户资讯早已全面数码化,部分科网巨头更是“百足咁多爪”,有利它们汇集及分析消费者数据,这一点令科网公司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争逐市场别具优势。
阿里藉海量数据 建3.5亿人信贷档案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公司透过阿里在电商、电子支付等业务的庞大网络,掌握大量传统银行没有的客户资料,包括消费习惯、行为偏好、还款习惯,甚至人脉关系等。其后蚂蚁金服会透过旗下的“芝麻信用”分析资料,从而为用户建立信贷评分,以此为客户提供不同产品,例如用户信用评分愈高,借贷消费就愈容易。截至去年,芝麻信用已为逾3.5 亿名用户及3,700万间小型商户建立信用档案。
大数据的掌握固然是金融科技公司在传统银行手上“抢客”的撒手锏,但另一边厢,阿里、腾讯等内地科网巨头掌握的技术及数据,本港的金融科技初创又会否难以比肩?
陈南就认为,本地金融初创公司仍然有望凭借其“地头虫”优势闯出一片天,“技术只是其中一方面,但金融业的根本还是要服务人,你必须了解香港人。在这方面,内地科网公司不一定较香港公司有优势,香港与内地毕竟是不同的,内地发展出来的系统,香港未必合用。”谭嘉因亦认为,与内地及亚洲多国相比,本港金融机构并不“输蚀”,“香港跟外国的制度和法规接轨,这种信任需要几十年才能建立,所以不少内地金融机构亦有兴趣在合规方面跟香港金融机构合作和学习。”
科技以外 客户体验成争胜关键
谭嘉因的说法,解释了京东金融、众安在线及台湾富邦金控等为何选择与“本土姜”合作申请虚拟银行牌照,只因虚拟银行讲“硬件”,亦讲“软件”。
香港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现兼任正在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WeLab 资深顾问,他表示,虚拟银行和快速支付系统(FPS)将成为香港金融科技发展的两大支柱。“虚拟银行正正是FinTech最主要部分,涵盖大部分金融活动,问题只是如何落地、如何做好顾客体验。”
陈家强认为,这次政府用传统银行的要求监管虚拟银行,是香港虚拟银行发展的正确一步,可以令虚拟银行更易赢取市民信任。他认为,传统银行只是做到基本的服务,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但很多消费者如非必要,都不希望跟银行“接触”,生怕银行会推销产品。他又反问记者多久检查一次银行户口,笑指一般人可能每个月出粮后才看一次,但虚拟银行主要在电话运作,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查阅自己的财政状况,令银行与客户的距离大为拉近,可以因应其个人喜好推介合适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参考英国虚拟银行Monzo 的经验,该行除了提供储款、借贷、刷卡消费等银行服务,亦于App内加设自动记帐功能,记录客户的开支情况(见表4);同样来自英国的虚拟银行Tandem Bank,则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为客户整合银行帐户并提供度身订做的理财方案。“虚拟银行不是电商,不能靠‘烧钱’去吸引人推高客户数、吸引到眼球就得,要有好的生意营运模式,以客为本,给予零售客户最好的体验,竞争永远讲核心竞争力。”陈家强续称,传统银行仍有优势,短期内虚拟银行不会大规模抢走传统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但这绝对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发展虚拟银行 本港兵贵神速
虚拟银行的大潮临近,谭嘉因呼吁各界要把握机会,“心态是要去试,试未必成功,但这个过程,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但若银行要等技术成熟先做,等得太耐,不要说First-Moveradvantage(“先行者优势”),连个Second-Mover advantage﹙“后进者优势”﹚都会消失,到时候亦难有空间发展。正如在支付系统范畴,阿里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支付已经这么成熟,香港要再发展出一个能跟他们竞争的系统,机会确实比较微。”
他续称,FinTech必然是全球金融业的大方向,若香港不与时并进,资金及人才就会流失。虽然政府难以迫使银行等商业机构进行改革,但透过发放虚拟银行牌照,便可为行业注入更多竞争,推动香港金融业加速数码化,而首轮虚拟银行牌照申请者众多,便是一个好的指标,代表很多企业都相信香港适合发展虚拟银行。
谭嘉因预计虚拟银行将与其他以软件为主的公司一样,可以扩张得十分快,长远来说,随着银行开放API( 应用程式介面),银行服务与非银行服务会加快结合,例如客户想买旅游保险,日后可以更轻易在网上格价和直接购买,只要银行持续推动金融创新,料日后虚拟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差距会陆续缩小。
陈南则认为,虚拟银行可能很快取得成功,但市场不会因而百花齐放,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料最后只会有一至两间虚拟银行跑出。他认为,香港发展金融科技,不需事事认为虚拟银行必须超越内地,或必须在某些范畴项目做到全球第一,反而要聚焦市场需求,考虑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不过他亦同意,若然监管问题可获解决,对虚拟银行来说,拓展外地市场确实是一大出路,潜力会非常大,“虚拟银行作为金融科技之母,若能先拔头筹,香港其他金融科技都可以发展得更加顺遂。”
上文节录自第14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10日)《金融科技企业变“搅局者” 掀虚拟银行大战序幕》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