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代购】电商法即将出台 灰色生意有望走出阴霾
承接上文:
商店关了门,拖着行李回到家,才是代购环节的重头戏。Anna告诉记者,“我们得像快递员那样,把每个客户的包裹打包。打包后,我会在电脑表格输入每个客户的资讯以备案,然后回复客户的信息。到了周日,我们会把包裹送到转运公司,来回路程需要两个小时以上。一直到客户确认了收货,才算完成整个代购流程。”
奔波于购物天堂 滑手机拖行李健步如飞
在世界各地的购物天堂里,这群拿着手机、拖着行李,健步如飞,奔波于商场的中国人,把这门小小的“没有生产、只有流通”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甚至在外国直接以“Daigou”(代购)称呼这些头脑灵活、善与把握每个赚钱机会的“代购们”。
“代购们”不仅要知道哪里购物最便宜又划算,还要了解各款产品具备的功能和热点,同时还要掌控消费者的心理和当下流行的趋势,俨然一本“购物百科全书”。阿平说,当年只是因为喜欢购物而走上代购之路,如今买东西成为职业,感觉十分微妙。
拥有美国西雅图大学硕士学位的Anna坦言,代购不是她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后因为体会到代购帮助到一些人,才让她坚持下去。“就像开了一家很久的店,如果你突然不做了,那些经常来买东西和有需要的顾客就会有麻烦,自己也觉得于心不忍。”
Bin和记者说起他帮内地一位妈妈长期代购奶粉——自从毒奶粉事件出现后,中国消费者不信任本国食品、保健品,很多消费者是为了质量保证,宁愿从代购手中买东西。“香港、新西兰或澳大利亚奶粉的产品质量较有保证,很多妈妈喜欢买,这是他们宝宝重要的食粮。如果你不卖,他们就要另找渠道。”在BBC的报道中,部分外国品牌表示,正是因为有了代购生意,他们的产品才首度开启到中国的“贸易航线”。
“谁都想赚钱,但是谁都害怕违法。”过去十多年,有人因为代购年入百万,但也有人因此锒铛入狱。一名前空姐离职后从事跨境代购,因为多次从韩国免税店购买化妆品而未申报获利,被认定为逃税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因此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罚款50万元人民币。这群没有法律保护、独自打拼的代购们临渊而走,冒着违法风险从事代购业务,各自面对行业的无奈。
代购最重要的一关是要通过海关的检查。Bin已经不止一次被海关“退关”,在商品准备出关时被要求交税,因缴税不划算,宁愿带走货品,但因此损失生意。Anna表示,美国有很多中国人开设的物流公司,专门和代购合作寄快递,通过转运以减少海关检查及避免交税。但是,这些行为是在钻法律漏洞,舆论将其定义为野蛮生长的生意,认为它不仅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也为国家带来损失,而且当中没有第三方监管,顾客和代购之间完全依靠诚信,商品真假、质量优劣和售后服务等都无法获得保障。
2014年,海关总署公告“56号文”生效,条文规定:企业或者个人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都需要接受海关监管,也就是说未经备案并形成商业行为的私人代购,有可能被视作违法行为。
近年冒起的代购业务发展蓬勃,怎样才属违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友臣律师解释:“还是要回到这个行为的本身来看。”他指出,代购是指代替别人去买商品,有个人行为和商业行为之分。时下的代购都带有商业性,而且相关讨论的语境是在跨境海外代购的条件下,也就是指跨越关境进行购买行为。
因此,讨论是否违法的条件,还要考量出入关境这一部分的相关法律规范。“首先,作为商业行为,代购商作为商业主体,需要在工商局备案登记;其次,在进出境的时候,若按照商业行为,涉及到缴纳税项,以及该缴纳哪一种税,如商品税还是行邮税(进口税),很多地方都存在争议,需要法规去完善及定义。”
这些不确定和争议,让代购行为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中国庞大的代购业务已经构成了海量的产业大军。即使代购从业员趋增,亦难以片面认为“存在即合理”。因此,如果代购行为任何一个环节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例如没有商业备案和偷税漏税的话,那就是明显的违法行为,是需要付出法律的代价。
电商法不仅是针对跨境电商或代购,而是规范国内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它涉及到跨境电商的范畴都是较笼统的宣示性条例,并没有可操作的规范性内容。
电商法赶入末路 想做生意更想合法赚钱
Anna说,她与很多同行都是按规定交税,他们是愿意听从国家法规的监督,但是国家需要推行相关政策,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她希望代购这群体不要成为违法份子的代名词,他们想要被关注,“合法地理直气壮地赚钱。”
2018年8月底,国家通过电商法,代购圈子的讨论沸沸扬扬。很多代购聚集的微信群里,大家都对即将出台的法律逐条解读,忧心忡忡,每个人都不知道法律出台后,国家会实施怎样的举措,这会否增加他们的代购成本,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互相之间重复最多的感慨就是,现在生意不好做,“感觉个人代购马上要消失了。”
吕友臣尝试解读即将推行的电商法,“实施电商法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毫无疑问,电商法不仅是针对跨境电商或代购,而是规范国内整个电子商务行业。作为首部电商领域的基本法,它涉及到跨境电商的范畴都是较笼统的宣示性条例,并没有可操作的规范性内容。如果硬要说电商法对跨境电商做了限制,我觉得有点夸大其词,是不属实的。”
吕友臣认为代购更需要关注近期推出的其他措施,例如国家海关在11月30日之后与税务部的系统结合,获取进出境邮递的数据,“这个才是最致命的,是对代购有风向标意义的一个举措。”
忧生存空间萎缩 监管才能挨过业界寒冬?
网络上的传言:“电商法出台,代购要凉凉(死亡)。”正是来自于千万代购们对生计的忧虑,但代购业务会否受到毁灭性打击,还需一段时间观望。吕友臣相信代购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但是,代购需要承担法律规范才能长远发展。规范化意味提高营运成本,尤其是海关可取得有关邮递邮包的数据,代购若需要缴纳税款,生存空间将会压缩。他直言不讳,“这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面对可能触犯的风险,代购们该何去何从?Anna认为未来也许会转型,或许专心做电子商务,而不一定是海外代购;阿平则表示,也许会入驻淘宝全球购等平台,受平台监管。更多人则像Bin,决定继续从事代购,走一步算一步。那么多年来,代购这个职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代购正是他们生计的来源。Bin认为,短时间改变实过于急遽,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希望国家给他们一些喘气的空间。
吕友臣认为代购转型是必然之事,当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到后期,制度化是重点。尤其是这个行业在酝酿初期,并没有法律法规去规范,如今行业已经蓬勃发展,拥有极大影响力,更需要步入正轨。他觉得最有效的转型之路就是符合国家的监管政策,尽管成本提高,但如此一来,处在合法规范的运作中,代购之路也将会步出“灰色生意”阴霾,愈走愈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处在贸易链最低端的行业,一度被视作边缘化的生意,也许将迎来重生,某一天真真正正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模式。
上文节录自第14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10日)《内地电商法即将出台“跨境代购人” 有望步出灰色地带》,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