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滤镜看港漂.一】香港每百人有一名 “港漂”到底是谁?

撰文: 王夕子
出版:更新:

我们由香港的入口——罗湖开始,沿着东铁线一路向南询问,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在上水念书的中三女孩说“港漂”是她的同班同学;住在大围的莫先生认为“港漂”是在世界各地讨生活的香港人;周末喜欢在尖沙咀行街的刘小姐则觉得,“港漂”和自己身边拖行李箱走过的无数内地水货客是同一类人。

终于,某个工作日午后的中环街头,操着一口普通话、刚完成在本港大学金融专业硕士课程,正在某金融公司实习的小彭和小陆告诉我,他们,就是“港漂”。

港漂人数快速增长

回归逾廿年,香港人的语言频道里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普通话,也知道每天会有150张单程证发给通过海关的大陆新移民。但是,内地出生,求学,在香港工作的小彭和小陆,都不是150人的其中一个。在流行歌曲高唱着“漂向北方”的今日,这群年轻人选择南下来到香港,攻读学位或工作,类比于北上的“北漂”,“港漂”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据粗略估计,截至2015年底,每一百个香港居民中就有一个是“港漂”——自2003年起,政府推行包括“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在内的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同时不断扩大八大高校非本地生的招收比例,更由2008年起为高校就读的内地生提供无门槛留港一年的优惠条件,即“iang”(非本地生毕业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签证。

十二年间,已有15.96万内地人借此来到香港,而根据入境事务处提供的签证数据与香港人口普查的总数比例估算,当中有近一半人(约8万人)选择留在香港。这一数字,远多于2011年的6.3万人,“港漂”人群在香港的快速增长已经显现。

有人觉得,港漂和平常在游客区看到的旅客一样。(资料图片)

高等学历条件中上

小彭和小陆均是只身来港就读金融专业,求学的成本不菲——不计生活费,仅一年的学业支出就超过15万港元。身为社会新鲜人的他们,目前在金融公司的身份只是实习生,并未获得正式聘用,这也意味着,如果在一年之内,公司无法向他们保证一份薪资待遇优良的正式工作,他们的“港漂”之旅将宣告完结。

如果说内地新移民凭单程证来港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家庭、伴侣或一个孩子,那么对于这一批近十几年方才壮大的“港漂”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间能够为他们提供工作签证的公司,或是一所接收他们的大学——前者意味聘请他们的公司需要向入境事务处解释对应职位必须聘用非本地员工而非香港人的充份理由,而获聘的“港漂”每月的收入很可能高于全港工资中位数;后者则意味着获录取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以及充份的经济实力,以应付平均一年十余万港币的学费支出。

这样的现实要求,变相限定了“港漂”的范围——他们通常是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内地青年,自身的家庭条件居于中上,同时对自己在港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获得的收入有一定的考量。这些条件,也将“港漂”与传统意义上的依靠在港子女、亲属、配偶而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内地新移民逐渐区分开来。

来自昆明的港漂李志(化名)蜗居于㓥房,自小在宽敞环境长大的他难以适应挤逼的居所,却和其他港漂一样,坚持下去。(视觉中国)

身份转变道阻且长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持久的争论——既来之,则安之,“港漂”会不会留在香港?单从制度层面,便可一窥“港漂”留港的难度——他们每一至两年就要向入境事务处提交一次续签申请,提供自己留港的合理合法的证据,直至七年期满,才有机会换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香港人。当中任何微小的变动,例如工作转换、收入降低,都有可能直接终止他们与香港的缘份。

客观条件之外,“港漂”留港的意愿又是否强烈?有“港漂”笑言,自己留在香港几年,送别聚会参与得比同学聚会多。虽然没有调查对离港的“港漂”人数做具体统计,但身份标签背后的一个“漂”字,似乎已经奠定了他们到站停留的暂居属性。

有人走,就有人留。每年赴港人数的增加,依然使得“港漂”社群不断壮大:大学课堂上愈来愈多内地生自成一派,彼此用熟悉的普通话沟通,组成纯大陆阵容完成小组作业;四川、湖南、陕西⋯⋯街边鳞次栉比的风味餐厅里,时时可以见到寻觅家乡味道的内地面孔。“港漂”的集聚性甚至向政治界延伸。今年3月,立法会补选前夕,号称是“香港最大内地人社区”的微信公众号“港漂圈”发布文章,号召已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港漂”积极投票,为建制派候选人助选,激起网络骂战。在“高登仔”眼中,这些“港漂”有另一个身份,叫“港嫖”。

每百名港人便有一个是港漂,而他们跟你我一样每天为生活奔走,可能上班时身旁的乘客,也是港漂。(资料图片)

“抢夺”还是“偏帮”?

由一个“嫖”字,不难管窥部分港人心目中“港漂”的形象:不付出成本、仰仗权力关系的争夺。无论是政治取向、工作机会还是大学学位,“港漂”的出现都在不断激化“本地姜”与外来者之间的矛盾与竞争,而群体随留随走、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又为港人眼中“港漂”对于香港这片土地的忠实度蒙上了灰尘。“港漂”与港人之间如同隔着磨砂玻璃一般的对望,又何尝不是中港关系的一个缩影?

但在许多内地人眼中,“港漂”同样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标签——内地和香港,“港漂”到底要站在哪方的立场发言?有“港漂”称,自己虽然生活在香港,但每年过年回家面对家人一系列关于中港关系的问题,以及对于“为什么不回内地”的尖锐质疑,时常不知该如何作答,因为“说香港好怕他们不信,但说香港不好又不是事实,如果说得不清楚,就会变得好像在偏帮香港”,以至于双方最终会避谈香港相关的话题。

滤镜之下 透过港漂看香港

“港漂”或许是同我们搭同一班地铁的身边人,也可能就排在我们身后等候上电梯。无论“港漂”这个标签映照着什么颜色,“港漂”群体都必须揹负这个名字在香港继续生存。问题是,身为外来者的“港漂”,和这座城市的半路缘份,是否有转变成同声同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