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数字化时代争议四起 社会恶果有待分解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华曾撰文指出,由于中国缺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用机制,催生出使用“客观”的大数据衡量信用体系的方式,以提供指标供各方参考。但由此衍生的歧视和不平等现象,却往往为人忽视。大数据带来的偏见问题并非新鲜事,在西方国家亦早有先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学院教授Andrew Guthrie Ferguson就曾在其著作《The Rise of Big Data Policing: Surveillance, Race, and the Future of Law Enforcement》中指出“大数据的傲慢与偏见”。此乃《贵州大数据》专题报道之三
承接上文:【大数据.二】数据铁笼管人管事 大数据非收集私隐?
书中提及美国已有一套“大数据警察”的评价系统—根据人口资料、犯罪记录等,来衡量当地社区和居民的风险指数。尽管数据是客观的,但不意味着经过系统计算后出现的结果会摒除偏见,而带有偏见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警民互动,导致更多社会矛盾迸发。
事实上,因数据偏见产生的社会恶果屡见不鲜。“我们所谓的向前看,继续去看新的东西,但不等于我们解决了旧问题。”傅景华指出,“现在香港政府讲到AI,都说好像是有很大的市场,但产生的结果不是很多人讨论。我不是质疑应不应该用,我完全认为这是很好的工具,我都会用来做研究。但我提出的问题是,大家对AI的局限,到底有多少认识?我们只知它有什么好处,但不知它有什么局限。”
在国外,不少国家将大数据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法规和权利争议的讨论也层出不穷。2012年美国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开启大数据战略时代,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相继发布大数据相关政策,旨在推动国家基础建设、公共政策、数据共享等。
但科技进步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大数据法治发展报告(2017)》曾指出,近年来在政府推进大数据的政策中,25%均与信息安全相关,可见大数据领域的安全法治问题已经愈来愈受到关注。不同政府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与制度、如何合法保障公民私隐等问题都有待解决。而更深层且少有人讨论的问题是,数据的所有权归谁,如何限制政府和企业过度使用数据。
知名科技评论员、矽谷创业家安德鲁(Andrew Keen)在《修复未来》(《How to Fix the Future》)一书中倡导以“私隐为准则”的“欧盟个人资料保护规则”(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由于各国普遍缺乏明确法律,致使人们必须自己努力了解其资料被利用的情况,GDPR为私隐和数据提供了全新的生态系统,而个人私隐将成为网络上优先考量的部分。
在大数据的铁笼中,公众是进入新的创业潮流,还是“老大哥”的全景式监控?未来还需要更多法律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自律、公众获得更多知情权和决定权,才能使人们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一场富人与穷人的赛跑
不过对于贵州而言,如何摆脱贫穷的帽子,维持大数据产业先发优势或许更为重要。贵州率先在大数据产业这条跑道上起跑的时候,官方热中于用“弯道超车”来形容贵州即将改头换面的前景。此后,又见到“弯道取直”成了贵州宣传的主调。
“实际上仔细体会这两个词,弯道超车也好,弯道取直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加速贵州的发展,因为贵州不管从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也好,或者是工业也好、农业也好,什么都拿不出手。后来找到大数据这条路,觉得不仅符合生态的理念,又符合发展的理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这手段,穷人找到一条致富的捷径。”兰海翔说,“贵州这两年的GDP增速在全国还是可圈可点,再加上大数据这张所谓的亮丽名片,贵州在全国还是当了一把弄潮儿,站在潮头浪尖上。”
然而“大数据”已经不再是贵州的专属名片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富人”们,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发力,大多一、二线城市都以创新科技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由于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就在杭州,杭州的大数据领域在业内人士眼中也是突飞猛进。“阿里就在杭州,有了阿里,它比其他地区高出多少个头来了,那个时候它再想发力的话,我觉得富人永远都会比穷人跑得快。”
穷人的短板,包括贵州始终未有完整的产业链,或是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在传统工业或制造业亦很薄弱。其次,是对人才融入的吸引力,即使政府对初创企业、吸引人才上都投入资金补贴,但相比于“北上广深”,吸引人才留下来的磁力显得弱了许多。
《圆环》出版之后,《纽约时报》对作品的评价是:“一则关于数字化时代生存危机的寓言,个人数据不断被采集、筛选、货币化,这是一个监控与大数据的时代,私隐惨遭废弃,‘集体主义’蔚然成风。”现在看来,这则“寓言”或许并不遥远,至少在技术上已不难实现。
不过,对于贵阳人来说,大数据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离他们的生活似乎也很遥远。土生土长的贵阳司机告诉记者,他感觉这几年贵阳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房价涨了,这里有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巨型楼盘“花果园”,从棚户区经过旧城改造,摇身一变成为能容纳50万人的现代化社区。至于大数据在做什么,他不太清楚。
上文节录自第13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26日)《用网络重新定义人 大数据如何打救贵州》。
重温贵州大数据系列文章:【大数据.一】用大数据重新定义人 当经济穷省贵州遇上高科技【大数据.二】数据铁笼管人管事 大数据非收集私隐?【大数据.三】数字化时代争议四起 社会恶果有待分解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