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用大数据重新定义人 当经济穷省遇上高科技
在2013年出版的网络社会反乌托邦小说《圆环》的开章,出现了一个颠覆传统方式的统一操作系统,名为“真实的你”。这个系统使得人的消费方式与过程变得简单,通过汇集一个人所有的信息,包括社交媒体信息、用户名、密码、体现兴趣爱好的网络工具等,为每一个人建立起一个帐户、一个身份、一个密码及一个支付系统,就在网络上形塑了一个独立并“真实”的个体。现在看来,小说里的场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每个人日常行为带出的信息和数据代表的不只是结果,而是构成机器判断的因由。出行、医疗、教育、饮食、购物,乃至生活中缴交水、电费用的数据,都能成为定义一个人的元素。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颠覆人的生活。此乃《贵州大数据》专题报道之一
在中国贵州,大众印象中几乎只有茅台酒、遵义会议和黄果树大瀑布的经济穷省,正在进行一场大数据实验。2016年2月,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在贵州省会城市贵阳落成,近年来以发展大数据的先锋姿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曾于2015年表示,“如果大家错过了30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时至2018年,他将贵州形容为“未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富有的地方之一”。贵州何以有优势先行发展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产业的顶层设计将如何改变贵州的未来?大数据产业又将如何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
经济穷省的跃进
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省份,在树立起科技立省的形象之前,贵阳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环。政策实施18年后,显然没有大数据产业进入贵州后带来的改变迅疾。此前,贵州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倒数第一。2017年,贵阳的GDP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达到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增幅达双位数的城市。
贵州经济难以发展,与其先天性地形条件不无关系。贵州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在中国城市大力发展经济之时,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基建成为发展经济的基础,因造价高昂,贵州经济一度落后。同时,贵州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闻名全国。2017年苹果公司将iCloud服务落户国企“云上贵州” 大数据产业公司,一度引起关注,苹果还计划于2020年在贵州建成数据中心。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于2000年初推出的政策,旨在“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并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适用于该政策的共有11个省份和自治区,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以及一个直辖市重庆。
这不是唯一一间科技公司将数据中心落户贵州。在第一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名单中,贵州占据六个,属于全国第二。除了苹果iCloud外,华为全球私有云数据中心、腾讯核心数据中心、华大基因(西南)库、爱奇艺等科技企业都在贵州建立数据中心。科技巨头外,包括教育部、公安部、交通部等九个国家部委的数据库也选址贵州。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贵州拥有的生态优势,包括其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水、电和燃气,每年平均气温为14至16度,适合机房散热。在贵阳的街头巷尾,常常能见到“爽爽的贵阳”这一说法,在业内专家口中,贵阳被称为中国“天造地设的机房”。
然而,相比于生态条件,贵州能将大数据产业打造为一张名片,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2014年被视为贵州发展大数据的元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首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相继出台。同年,贵州专门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表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路线。
贵州由此获得许多国家级试点的称号,如“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试点省”和“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省”等。备受瞩目的社会信用体系,计划将于2020年建立,涉及应用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自不会错过贵州这大数据实验场。2017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下称“交易所”)商务总监王京成为“贵漂”十几年,他笃定地说:“现在我可以抛一句,贵州发展大数据,一方面是根据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之所以坚定不移走这条路,也是因为贵州省各方面的环境非常适合做这个。”
成为大数据产业的试验场,并非有百分百成功的把握。王京坦言,大数据是双刃剑,高新领域发展的未来预期还不够明确。“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大省,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王京将贵州发展新行业形容为在白纸上画画,毋须承担行业转型的代价,这些是已经发展的城市可能面对的威胁。
连接实体经济 促成资源整合
大数据产业未必会带来经济上的飞跃。王京将大数据形容为“电”,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他认为,大数据真正的发力点,是与实体经济连接,以此出现新的决策方式、新的营销方式、新的资源整合方式,“它(大数据)就像原动力和传统东西相结合。100年前是没有电器的,谁先发明电器,先把电的能力用起来,谁肯定能在行业有一定发展。”王京说,“我们有一句老话说,要摸着石头过河。贵州连摸着石头过河的能力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河里面没有石头给你摸,我们只能投石问路。”
城市若想发展高新产业,一定会划分“高新区”。作为改革开发的象征、中国创科龙头城市的深圳,于1996年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则有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不能不提起2013年落地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也是贵阳市发展大数据的“主战场”。
2014年前,贵州全省的大数据相关企业不到1,000家;据最新统计,现已超过8,900家。仅在2017年,贵阳高新区的大数据及相关企业就逾4,000家,同年《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成“中国数谷”的实施意见》出台,高新区成为“中国数谷之心”,以此加速产业聚集。走进贵阳高新区,马路宽阔,高楼林立,与其老城区有着强烈反差。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坐落于贵阳互联网金融特区。走近交易所办公区,多个展示区的大小屏幕写满数字,标志着贵阳大数据产业的迅速发展。观看介绍影片似乎是每位访客来到交易所的首个行程,影片开章便强调该交易所的独特地位,这是中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
根据王京介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拥有逾2,000家会员,并非每位会员都会参与交易,其中有数据提供方发布数据要求,亦有加工方的角色。“数据不会平白无故进行交易,一定是伴随着背后真实的使用需求。”王京表示,之前不同行业对大数据的普遍思维,是先收集或购买大数据,构建资源池后,在资源池碰撞,挖掘数据的价值。然而,这种做法更适合科研机构,不适用于市场。
大数据交易在中国没有先例,数据涉及的私隐问题亦层出不穷,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能够发展起来,是基于国有控股的背景。王京认为,对企业而言,数据交易必须找到有公信力企业;对公众而言,交易所是“数据流通在阳光下的合法通道”。他说,“科技进步促使大家都要变革,变革需要跨行业的数据或没有合法的渠道,这些数据的流通必然会在黑市、地下进行,一旦失去监管,会完全失去私隐保障,而社会的安定也会受到影响。”
延伸阅读:
【大数据.二】贵州数据铁笼管人管事 大数据非收集私隐?
上文节录自第13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26日)《用网络重新定义人 大数据如何打救贵州》。
重温贵州大数据系列文章:
【大数据.一】用大数据重新定义人 当经济穷省贵州遇上高科技
【大数据.二】数据铁笼管人管事 大数据非收集私隐?
【大数据.三】数字化时代争议四起 社会恶果有待分解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