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会】太平洋西岸的“势”

撰文: 唐宇廉 吴迪
出版:更新:

太平洋西岸新态势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本应是成员国讨论经贸合作的平台,但在中美贸易战以及两国更广泛的战略竞争下,会议多少被“骑劫”,成为中美各自宣扬理念的场所。尽管如此,围绕APEC会议和亚太地区本身,各国仍然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今届APEC峰会在西太平洋“部落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由于当地基建严重不足,与会者面有难色,只能在为数不多的酒店或停泊岸边的邮轮上作息。代替美国总统特朗普赴会的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甚至不顾东道主颜面,宁愿下榻一海之隔的澳大利亚东北部城市开恩兹(Cairns),也不愿意在峰会会场附近过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亦没有亮相APEC会议,由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代替。美俄元首齐齐缺席,外界无缘看到他们穿着民族服饰、与其他领袖集体拍照留念的情景。这除了令看惯“大国政治”的人少了些话题,也令这场国际会议缺乏一些“星味”。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停驻用以供外宾下榻的的邮轮。(视觉中国)

互不相让 中美领袖驳火

然而,若以为这届APEC会议没有什么看点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围绕会议和亚太区本身的话题仍然不少,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中美领导人的口水战。

上周六(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太平洋探索者号”(Pacific Explorer) 邮轮上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说,他先是批评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认为这让世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接着,对于近年有舆论质疑中国大搞“债务外交”,习近平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根本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陷阱”。

彭斯在会议上与习近平针锋相对:一方面,他表明在北京修正其贸易政策前,华府不会停止对抗中国的贸易行动;另一方面,他再次抨击中国的对外政策,呼吁区内国家不要接受可能会削弱自身主权的外国债务。彭斯坚称,相比起中国,美国在经济和外交关系上是“更佳选择”,“我们不会给出‘限制之带’和‘单向之路’(a constricting belt or a one-way road)”。

17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言。(路透社)

彭斯的言论并不令人意外:人们对他在10月初发表的“反华檄文”依然记忆犹新;他11月9日在《华盛顿邮报》再次挑起火头—发表一篇意识形态色彩相当浓厚的文章,强调美国对印太地区(华府几乎已弃用“亚太”一词)自由、开放、繁荣和安全的重视。

在通篇文章中,彭斯并未点名批评中国,但实际意图相当明显。他声称,美国寻求该地区的国家主权获得尊重,为此将投放最多600亿美元,协助印太区域发展基建,重申该区不容许“威权主义和侵略”。

像彭斯一样主张对华强硬的华府政客不在少数:在“制华”愈发成为美国政坛共识的氛围下,美国国会辖下“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上周亦向中国发炮,针对的同样是“一带一路”。它在一份国会报告中,形容北京正透过上述计划,输出“独裁统治模式”。委员会建议华府创建一个基金,向处于中国扩张影响力地带的国家提供援助。

彭斯亦在17日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言,与习近平针峰相对。(路透社)

中美日的“基建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反驳指,中国一直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合作,而中国亦欢迎美国加入,一起帮其他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她随后话锋一转:“希望美国这样做的动机是纯的,效果是好的,能够多拿出真金白银、多出真招实效。”

无论是彭斯、美国国会委员会,还是华春莹,他们争论的焦点都是围绕“基建战”。确实,对印尼、菲律宾,以至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亚太国家来说,倘若基建水平无法提升,经济发展着实无从谈起。然而,在美国眼中,在基建投资领域与中国竞争,所涉及的并非只有经济,还与中美国际影响力的消长息息相关。

还记得今年2月底,Tesla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发文,说了一句让美国人感到刺耳的话:“中国建造基建的速度,超过美国100倍。”原来,他看了一则“中国工人9小时内建成火车站”的新闻,内容有关1,500名工人利用23台挖掘机,短时间内在福建省建了一个车站。

习近平与彭斯被拍到在参加17日的晚宴时,有过短暂交流。(路透社)

就是凭着这种惊人的速度,中国在国内完成许多基建。随着中国产能过剩,不少华企在海外建设铁路、公路、桥梁等,而在举行今届APEC会议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们亦不难看到写有“中国援建”的标语。

彭斯在11月9日那篇文章中,若有所指地批评由中国政府和国企支撑、速度惊人的基建模式,根本“无法带来持久繁荣”。为了抗衡中国,彭斯重提美国保守派一直奉为圭臬的私人投资模式,“我国决意帮助印太国家,建立世界级港口、机场、公路、铁路……”

中国国企工程规模庞大、建造效率高,而且更愿意配合中国政府的长期对外政策,不着眼于一时回报。相比之下,美国私人企业在商言商,更侧重短期利润,似乎无意、也无法承担大规模基建工程。

较早前,美国国会刚通过俗称“建设法”(BUILD Act)的《善用投资促进发展法》,为贫困地区兴建基础设施提供援助,借此与中国竞争。然而,从有关法案是在匆忙的情况下通过来看,华府实际上只是为了应对中国,它对提升落后国家的基建,其实没有太大兴趣。

值得留意的是,在亚太区的“基建战”上,真正执牛耳者除了中国,大概只有早已累积不少相关经验的日本,美国反而只是陪衬。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总值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建项目计划,他当时便表明,要在“快速发展地区正出现争夺影响力的最新一轮斗争”中,在亚洲展开高品质的基建工程。

巴布亚新几内亚用于举办APEC会议的国际会议中心,是由中国协助兴建。(视觉中国)

日本其中一张“名片”,便是从没发生大意外的新干线,“高品质”一直是她与中国竞争时的宣传重点。就在中国大举输出产能之后,日本急起直追,无论在印度还是马来西亚的基建项目中,中日两国都展开了激烈角逐。

一时之间,中美日这三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纷纷对亚太地区的基建项目产生浓浓兴趣。不过,相较于中日的热忱,美国反倒更似其政府一味针对中国,千方百计希望以美国私企替代中国国企。至少,彭斯所言给出这样的感觉。

毫无疑问,中美竞争局格已经成型,而基建投资只不是过这种竞争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中美竞争,小国最不想的就是选边站队。还记得两年前,新加坡由于在南海仲裁案上配合美国“自由航行”的口径,被视作与中国站在对立面,导致中新关系一度紧张。在汲取了这个教训后,新加坡宁愿做中美之间的“和事老”,也不愿选边站队。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于17日晚宴与彭斯有过交流。(路透社)

小国窘局:顺得哥情失嫂意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上周说得更清楚,他形容中国与东盟多国的关系“一切都极好”,但他担心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会为其他国家带来影响。杜特尔特说的虽然只是东盟,但同样逻辑何尝不能应用在更广泛的亚太区?

至于毗邻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澳大利亚,对中美竞争的态度稍为复杂:一方面,很难在短期内从亲美思维中抽离;但是,又离不开与中国这最大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与其他小国一样,坎培拉亦怀有避免过度选边站队的心态。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隔阂和不安,源于后者在太平洋地区的“压倒性”存在。该国新任总理莫理森(Scott Morrison)较早前的一番话,把澳大利亚当下的立场说得更清楚:“我的政府正把太平洋带回它应该身处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地盘(our patch)。”为了制衡北京,坎培拉禁止华为和中兴两家华企参与建设澳大利亚5G网络。此外,莫理森还公布了一项总值20亿澳元的“太平洋基础建设融资计划”,为区内国家发展电讯、能源、交通和水利设施提供长期贷款投资。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18日峰会上,似乎若有所思,不知是否担心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会为其他国家带来影响。(路透社)

当然,以澳大利亚的国力,与中国对抗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它与其他小国一样,有着务实一面。随着新任外长佩恩(Marise Payne)早前访华,以及莫里森与李克强上星期在新加坡会晤,中澳关系的冰冷状态某程度上获得纾解。有趣的是,今年10月,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政府在中央政府不知情下,与北京签署协议,参与“一带一路”计划。此举虽被澳大利亚舆论指为“卤莽”和“天真”,但毕竟反映“中国机遇”的强大吸引力。

大国争夺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域内小国则只求天下太平,力图谁都不得罪,同时争取与各方合作。这可谓是上周APEC和东盟的主调,也是该区一直以来的地缘实况。

澳大利亚总理莫理森(Scott Morrison)在18日APEC会议期间参观当地一所大学,受民众热情拥抱。(路透社)

中日“第三方合作”创机遇

不过,若真说此次有何不同,那便是中日关系的大幅缓和─10月底,安倍访华之旅一扫过往数年两国关系整体冰冷的局面。而两国外交关系的进展,不只有利这两个东亚国家,对亚太国家的整体发展亦有莫大益处。

安倍访华一大成果,是中日会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名义,推动双方公私营企业,联手在中日以外的第三方国家进行基建计划。这意味着,两国可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区建设。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大有可为的,因为除新加坡之外,东南亚各国基建水平都相对落后。而在目前中日间大约50个总值180亿美元的项目中,泰国春武里府的智慧城市开发项目,据报最快可在本年内启动。

众所周知,基于政治因素,日本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时面临颇多阻力,“第三方市场合作”就是“无名有实”、变相让日本参与“一带一路”的方法;另一方面,日本一直强调财政健全、开放透明、经济合理等原则,当地工商界对中国在海外的工程质素亦不太放心。在某程度上,中日加强协作,某程度上既可纾缓西方对中国大搞“债务外交”的批评,同时可提升基建质素,是双赢方案。

10月26日,习近平迎接到访中国的安倍晋三,是为七载首度日相访华。(路透社)

当然,中日关系回暖,并不意味着两国矛盾从此消弭,毕竟安倍仍然有意通过“印太战略”,在经济和海上保安两方面制衡中国。可是,中日关系“破隔阂为求同”的趋势已经开始,两国也尝试其他具创意的互动方式。

当俄罗斯对亚太区的兴趣相对有限,而美国对这地区的决心又不太够的时候,作为全球第二、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模式加强合作,对亚太区带来的讯息是比较正面的。

总括来说,“中美战略竞争”这一阴霾笼罩此次APEC和东盟峰会。然而,会议同时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寻求合作”气氛。无论是李克强和习近平各自在东盟和APEC峰会上一如既往地倡议求同存异、命运与共;还是东盟澳大利亚等国力图降低中美冲突所带来的波澜,争取扩大区域合作空间;又或是中日之间数年未见的“合力”共识,都清楚透露出“合作”的意思。

太平洋西岸俨然已经形成了一股“力求合作,抵制冲突,和而不同”的势。纵使中美结构性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纵使还有彭斯在会议期间高调谈论“帝国主义”、“冲突”和“陷阱”,但亚太各方的积极互动,令政治争执少了些,合作空间也就更大。

上文节录自第13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19日)《 力求合作 抵制冲突 和而不同    APEC峰会 太平洋西岸现新态势》。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