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奖】逝去声誉如何留得住?小规模换血难收整顿效果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韦斯特贝里坦言,性丑闻曝光后,瑞典学院的形象严重受损,学院已经采取实际行动推动改革,但是改革速度缓慢,需要再多一点时间。如何解决学院内部的矛盾,挽回公众对文学奖的信心?他称,学院已提出要求院士弗罗斯滕松主动请辞,正等待对方回复。与此同时,院方正补充新成员,或举办多些公开活动,以重塑正面形象。撰文:甄梓铃

承接上文:【文学奖】丑闻过后 瑞典学院何去何从

截至10月底,瑞典学院先后任命了三名新院士,盼重建声望。不过,“新学院”成员Maria质疑,除非老院士考虑离开位置,否则即使新院士加入,预计整顿效果不大。她没有公开点名,但提到丑闻发生时,部分老院士未尽责任去处理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增加瑞典学院的运作透明度,为何要由这18人定义何谓好的文学作品?读者有权表达意见,表达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风雨中的文学奖

瑞典学院闹出过不少风风雨雨、是是非非。1989年,印度裔英国小说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著作《撒旦诗篇》攻击伊斯兰教,遭当时的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下达追杀令。瑞典学院拒绝介入政治及谴责伊朗,一名院士因不满学院的态度,宣布不再参与学院事务。

印度裔英国小说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视觉中国)

近期一点的争议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莫言的官方背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让不少知识分子质疑他的政治立场,认为他不是合适的获奖者。2016年,瑞典学院以“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为由,宣布美国殿堂级歌手Bob Dylan获奖,有人认为歌词不属于文学范畴,也有人认为把文学奖颁给音乐家的决定是蔑视作家。由于Bob Dylan迟迟不回应获奖通知,韦斯特贝里曾公开批评对方“不礼貌和傲慢”。至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年年成为文学奖热门人选,却年年选不中,不少人将此当为茶余饭后的笑谈。

纵然是非这么多,韦斯特贝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他深信整顿过后,一切便能恢复正常,文学奖会继续办下去,“明年我们可能选出两位得奖者,就算今年停颁奖项,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工作,为明年做好准备。”

日本殿堂级作家村上春树提名诺奖多年却未有获奖,被戏称是“倒灶大热”。(视觉中国)

可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缺席,有人另起炉灶,会否担心诺奖地位被取替?韦斯特贝里毫不犹豫地说,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一个新机构,就像“新学院”颁发他们心目中的文学奖。他强调,虽然近年愈来愈多同类的文学奖在各地出现,但不会影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和声望,“我们不可能被取代”。

瑞典学院大楼的另一侧,是诺贝尔博物馆的入口处。适逢诺贝尔奖结果刚出炉,博物馆摆放了六个电子展板,分别介绍新一届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奖或医学奖、和平奖及经济学奖得主的资料,唯独文学奖的展板一片空白。

想起了那群学生,再过几天便要到博物馆参观,看见这个画面,他们一定充满好奇,向老师问个究竟。老师该如何向他们解释瑞典学院的种种问题?学院僵化的体制又该如何改革?文学奖今后该如何走下去?

上文节录自第13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9日)《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诺贝尔课”丑闻过后 文学奖何去何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