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杀片场.影评】 丧尸追逐戏成真 台前幕后靠执生
新晋导演上田慎一郎导演的《尸杀片场》,只用了约21万港元超低成本制作,在日本公映后,赢得广大口碑支持外,票房更迅速突破一亿港元大关,算是“刀仔锯大树”的经典例子。到底因为是丧尸片题材真的“长拍长有”,抑或是影片另有过人之处?撰文:区日谦
如果只观看电影初段的37分钟,确实令人怀疑丧尸片是否只要够恐怖、血腥和暴力便足以吸引观众入场?故事讲述“戏中戏”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饰)带领剧组人员在废弃滤水厂中拍摄低成本丧尸电影,连续NG了40多次仍不满意男女主角的演出,当大家都疲惫不堪时,真正的丧尸突然杀出来,见人就咬。
剧组人员陷入恐慌逃生之际,导演日暮竟然手持摄影机,跟着被丧尸追逐的男、女主角及女化妆师三人,坚持继续完成这千载难逢的满意作品,并沿途为丧尸打开本来已经关上的门户及车门,为拍摄“37分钟一镜到底”的打丧尸绝地求生战实况,完全漠视人命安全。
丧尸片基本设定自然不会缺少断肢、斩首及漫天飞溅的血浆,要多恐怖有多恐怖。丧尸数量多寡反映了制作规模,不论是本片或其他低成本丧尸片,只有数只丧尸,或是韩国卖座电影《尸杀列车》中,出现挤满一列车的丧尸;而2013年毕彼特主演的《地球末日战》(World War Z),则是地球被无数丧尸占领—游戏的规则仍是人类给丧尸穷追猛打,被咬上后就会受到病毒感染突变,而杀死丧尸最佳方法便是“斩首”或“打爆”头部。据说,丧尸电影或电脑游戏之所以深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简单地把丧尸角色设定为“非人化”或“物质化”,变成可随意杀戮肢解,不带道德考虑,从而发泄情绪。
《尸杀片场》的气氛和其他丧尸电影不同,观众没有给残酷杀戮镜头吓怕而尖叫,相反笑声不绝于耳,特别电影内丧尸角色被斩首肢解时,更乐得坐在旁边几位女士们笑得活像戏内丧尸般抽搐不已。
原来《尸杀片场》是部喜剧,37分钟过后,字幕升起……镜头一转,背后的故事是新成立专门播放丧尸剧的电视频道,聘请专拍低成本“纪录片”及“卡拉OK”的导演日暮,聘请他拍摄开台首部37分钟的现场直播电影《One Cut of the Dead》,并找来数个千奇百怪的业余演员。电影临开拍前,饰演疯狂导演和女化妆师的演员缺席,只好由日暮导演和来探班的太太晴美临时顶上,誓要完成37分钟直播无间断的“神圣任务”。开镜后影片拍摄过程错乱横生,直播节目又不可能中断,演员及剧组人员只好硬着头皮,东奔西跑到处“执生”。原来编好的剧本,也只能迁就实际情况,不停作出变动。
电影院观众看着“虾碌”过程,比看搞笑闹剧更令人开怀。事实上,《尸杀片场》导演上田慎一郎也是在欣赏一出两段式舞台剧时忽发奇想,写下电影故事大纲的。他想表达电影制作团队背后的辛酸,特别是资源紧绌,时间迫切下,只好忘我奋战。尽管前期工作如何充分,制作时难免遇上一堆突发事故。
直播节目时的失控场面,对电影及电视工作者来说,该是见怪不怪,恐怕他们看这出戏时感同身受,笑得会带点苦涩。片中被丧尸穷追猛打,喘不过气的演员,可能正是身兼编剧、导演和剪接的上田慎一郎的自我投射,既想完成伟大杰作,同时给制作人逼得发疯。
说到底,日本人做事认真,混乱中仍旧发挥团队精神,末段不惜以人肉叠罗汉方式完成最后十秒的拍摄,总算大功告成,观众也松了一口气。电影内瑕疵不少,但小成本制作,观众能轻轻松松看出戏,总该给个赞。随着社会愈来愈发达,我们习惯于“饭来张口”,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丁点问题很易发飙抓狂。欣赏一下背后人员的努力,就如古人捧着饭碗反思“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区日谦喜爱科普、神秘事物、玄学及心灵科学相信外星人及古文明存在
上文刊载于第13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日)《《人肉搜寻》连结,直至失去连结》,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电影评论:【登月第一人.影评】从繁星到皓月 绚丽复归平淡【人肉搜寻.影评】跳出网络世界 重新了解身边人【影评】《无双》“真伪钞” 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