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舒吉事件重击“改革派”信誉 沙特王储难言无忧

撰文: 唐宇廉
出版:更新:

沙特阿拉伯异见记者卡舒吉10月2日进入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后,一直音讯全无。到了上周六(10月20日),沙特当局终于承认他在馆内经历“一场打斗”后死亡。自他失踪以来,全球媒体都把矛头直指沙特政府,要求对方就这件扑朔迷离的事作出交代。与此同时,事件会否影响中东格局,亦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59岁的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当日或许是以既兴奋、又战战竞竞的心情进入沙特领事馆的:兴奋,是因为他当时正准备与土耳其女友结婚,故而进入馆内办理所需文件;战战兢兢,则是源于他过往曾多番触及“政治红线”,进入领事馆或会受到刁难。

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卡舒吉与沙特政府确实存在分歧,例如他支持曾在埃及执政的“穆斯林兄弟会”,认为这个组织是民主典范,但沙特政府却视之为对君主专制政权的威胁;另外,卡舒吉曾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违反沙特致力改善对美关系的外交方针,招致当局在去年禁止他公开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遇害前长期投稿《华盛顿邮报》的卡舒吉与数名沙特王子私交甚笃,但这种关系并非永远灵验的“护身符”,特别是很多王子去年已遭王储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肃清。失去“靠山”的卡舒吉自知祖国无处容身,被迫在去年流亡美国。

卡舒吉9月底在伦敦发表演说,谈论中东问题。(路透社)

自制公关危机

卡舒吉失踪后,利雅得最初的说法是他已离开领事馆,否认他在馆内遇害,但这种说法一开始便备受质疑,最大疑点就是卡舒吉的女友在领事馆门外等了十多个小时都不见人影。

随着国际压力愈来愈大,沙特10月16日改口承认,卡舒吉是因“盘问出错”而死;更令人震惊的是,英国专门报道中东新闻的网站《中东之眼》(Middle East Eye)引述消息称,卡舒吉是被沙特暗杀小组活生生肢解,整个过程更持续7分钟。接着,沙特在20日承认卡舒吉在“一场打斗”后死亡,又表明已拘捕18名涉案人士,并把数名高级官员革职,包括王储的高级顾问卡赫塔尼(Saud al-Qahtani)。

随着事件发酵,商界和媒体纷纷抵制:维珍航空创办人布兰森(Richard Branson)、Uber行政总裁霍斯劳沙希(Dara Khosrowshahi)、摩根大通行政总裁戴蒙(Jamie Dimon)等企业高层决定抵制月底在利雅得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论坛;《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及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等国际媒体亦将缺席。

过往总是顾及盟友关系、甚少批评沙特的美国,今次也是一反常态:联邦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等保守派政客把事件上升到“维护美国在人权议题上的信誉”的程度,而一直视人权议题如无物的特朗普甚至在上周六(13日)扬言,若证实记者遇害,便会严惩沙特,这消息导致沙特股市翌日大跌近7%。

上周二(16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会面,谈论卡舒吉“失踪”事件。(视觉中国)

普京化还是现代化?

应该说,在处理有关事项上,沙特政府的手法确实有问题:先是否认凶案发生,继而在压力下“调整”说法,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不单无助释疑,反而令新闻有了炒作空间。即使国王萨勒曼(Salman bin Abdulaziz)或王储真的没有下达“格杀令”,但事情经过多日发酵,两人着实不易洗脱嫌疑。

过去两、三年,沙特王室形象其实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善。萨勒曼在2015年继位后,“80后”儿子穆罕默德逐步掌握实权。他翌年提出“愿景2030”计划,希望把国家升级为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心脏、全球投资强国,以及亚欧非枢纽;他还容许女性驾驶、重开戏院、限制宗教警察权力等,力图把极度保守的沙特阿拉伯,转化为温和穆斯林国家。

不过,王储亦有粗暴一面:在国内,他拘捕不少被指涉贪的王室成员、商界人士和女权份子;在国际层面,他派兵攻打也门、迫使多国与卡塔尔断交、挟持黎巴嫩总理,早前还就人权问题与加拿大闹翻,发生在土耳其的卡舒吉遇害事件只不过是最新一件。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被外界认为是沙特的真正掌权者,一直有在推行改革以免除沙特对石油生产的依赖。(视觉中国)

基于上述原因,这位既有改革雄图,同时劣迹斑斑的王储无可避免受到广泛批评。《彭博社》去年11月便曾发表题为“沙特正在普京化,而非现代化”的文章,质疑外界高估了王储。必须指出,这种“高估”源于部分舆论从一开始便认为穆罕默德代表“自由进步”。以现时的情况来看,若以这套逻辑理解王储,显然不太正确,而且是一厢情愿。

三十出头的穆罕默德掌握政权不久,新官上任三把火,最需要的是展示权威和证明自己,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视为对自身的质疑和否定,因此必须作出还击。对这位年轻执政者来说,消除“杂音”是政治需要,否则无法畅顺地推行政策和改革。而如果连系上沙特过往多次被指压制异见的例子,卡舒吉的情况显然不是孤例。

归根究柢,此次事件所反映出的,是“威权政体应该怎样面对舆论危机,以及在外界批评和政治需要之间作出平衡”的问题。

埃尔多安待价而沽

不过,相比沙特王储将来会否调整管治风格,外界此刻最应关注的还是中东局势问题。

值得注意是土耳其的取态。由于事件在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内发生,加上卡舒吉本身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好友,因此他失踪后,安卡拉当局便表明要“一查到底”,除了严辞要求利雅得交代,还派员到领事馆内搜证、起出据称记录凶案过程的录音证据,以及确认疑犯身份等。

埃尔多安这么积极,背后有深刻原因。一来,沙特人员专程前往土耳其犯案(虽然领事馆属沙特领土),不查的话面子过不去;二来,由于在叙利亚战场以及中东整体战略利益上,美国与土耳其分道扬镳,加上华府早前更藉牧师被扣之名,对安卡拉大打经济战,触发两国关系紧张。“卡舒吉事件”在这个时候发生,恰恰成为土耳其与沙特和美国博弈的筹码,令“新苏丹”有了待价而沽的本钱。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将会在本周二(23日)公布土耳其方面的调查结果。(视觉中国)

美国投鼠忌器

倘若各界对沙特特工机构的指控属实,那着实令人发指。然而回望现实政治,美国政界、商界和媒体的抵制即使并非仅仅是“出于必要而不得不发声”的口头谴责,也很可能只是短期的,事件不太可能动摇美国对沙特的政策根本。众所周知,除了以色列,美国在中东的另一关键盟友便是沙特,它在压制伊朗和维系“石油美元”上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倘若没有利雅得积极配合,华府在中东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都将受到巨大影响。

事实上,单从特朗普上任后以沙特作为首个外访目的地来看,他本身极看重这个逊尼派龙头;而在记者失踪事件发生后,特朗普虽扬言要“惩罚”沙特,但其立场很快便软化,于15日与穆罕穆德通完电话当天,便改以“无罪推定”逻辑捍卫沙特,与他早前为大法官卡瓦诺(Brett Kavanaugh)辩护的情况如出一辙。

至于沙特,它本身是主要武器进口国,而这亦成为该国“敲诈”美国的一大本钱。就在沙特表明卡舒吉“死于打斗”后,特朗普虽然认为事件“不可接受”,并且指出要有“某种制裁”,但他倾向不取消总值1,100亿美元的军售订单,否则“只会拖累美国军工企业和工人”。

有示威者上周五(19日)在白宫前聚集,要求为卡舒吉伸张正义,并对沙特实施制裁。(视觉中国)

在现实政治考量下,不难推论特朗普等一众美国政客会怎样抉择。就着卡舒吉遇害一事,口头批评是有必要的,但美国对沙特政策却不易出现大变,毕竟这样做的代价实在太大。

当然,这并不代表沙特可以安寝无忧,毕竟“卡舒吉事件”确实重重地打击了这个中东产油大国的形象和声誉。对穆罕默德来说,如何令“待价而沽”的土耳其不再得寸进尺、如何确保国内被打压的王室成员不“伺机而动”,以及如何力保自己“储君”之位,都是当下最棘手的问题。长远来说,穆罕穆德这位大有枭雄气派的年轻领袖,如何培养一个更专业的情报特工团队,如何做好自己和沙特政府的危机公关,都是不容易的挑战。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卡舒吉事件重击“改革派”信誉 沙特王储难言无忧》。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