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有政策无配套 商用车业界拒用电动车
汽车废气是本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公共运输车辆、货车等商用车因行驶时间长和保养欠佳,废气排放愈益严重,占本地车辆污染物排放总量高达七成,每年间接导致过千人死亡。特首林郑月娥于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绿色运输政策,声言要促进业界广泛使用电动车,以改善商用车排放问题,惟有关政策早于六年前已在《施政报告》提及,为何多年来均无法推动业界“弃油取电”?
香港路边空气污染物浓度长期超标。环境保护署数据显示,过去十年路边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悬浮粒子(PM10)、微细悬浮粒子(PM2.5)浓度持续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至少一倍(表一),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及公共健康议题。香港大学早前公布最新“达理指数”(评估香港空气质素的方法),单是今年上半年,已有多达867名港人因空气污染引发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病而提前死亡,平均每天五人丧命,直接经济损失多达104亿元。
车辆废气是上述污染物其中一个主要来源。目前全港有约77万辆领牌车辆,当中约八成即56万辆车属私家车,的士、小巴、巴士、货车等商用车则约有16万辆(表二)。商用车运作时间长,会排放更多废气,其中2015年全港车辆合共排放5.2万吨空气污染物,私家车、电单车排放合计仅占三成即1.6万吨,商用车排放则多达3.6万吨(表三),说明商用车污染远较私家车严重。
10月10日林郑月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声言将透过检讨现有资助制度、试验电动专营巴士、提升公共充电网络等措施,鼓励业界广泛使用商用及公共电动车,改善路边空气质素。翻查历年《施政报告》,政府早于2011年已推出多项政策推广电动商用车,然而,从全港相关车辆数目稀少、空气污染水平长年居高不下来看,政策成效明显不佳。
电动商用车仅213辆
政府推广电动商用车,最早可追溯至时任特首曾荫权于2011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绿色运输试验基金”,资助业界试用电动车、太阳能空调系统等创新绿色运输技术。政府亦在其后多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赞助营办商试验电动专营巴士、增建电动的士专用快速充电站、部门带头筹组电动车车队等措施,务求电动商用车普及化。
“绿色运输试验基金”(下称基金)至今总共批出135项试验项目,其中70项与电动商用车相关,包括的士、客货车、邨巴等,涉及资助金额达1.4亿元。然而本港领牌电动商用车数目却未有相应显著增长,仅由2011年9辆增至目前213辆,仅占全港电动车总数不足2%,远逊领牌电动私家车数目(同期由172辆激增近62倍至10,830辆),反映有关措施未能吸引业界转用电动车。
细阅基金指引,环保署会联同本地大学,对受资助引入的电动商用车做两年的路面测试,期间会提供技术意见,为申请者于试验期后筹组电动车车队作准备。不过,为了“避免业界误以为基金是资助购买绿色创新产品”,当局仅会资助约五成购车、改装及安装充电设施等硬件成本,其余维修、营运等开支须由申请者自行承担,间接使业界却步。
即使车辆由使用高污染的柴油车,改为用石油气作燃料,如果维护不佳亦不见得洁净。理工大学于2007年发表研究,指部分石油气的士长时间使用后,氮氧化物排放量会较新车高近20倍。近年部分业界人士转用较环保的油电、气电混合动力商用车,但仍有废气排放,无法明显改善路边空气污染问题。
去年环境局访问40间经基金资助购入电动商用车的营办商,过半受访机构反映,现时市场供应的电动商用车续航力严重不足,行车里数远低于同类柴油或石油气商用车,未能符合流转率高、行驶时间和距离皆长的营运需求,故不考虑额外采购。有车行将辖下所有电动的士重新登记为私家车出售,大部分公共小巴营办商则表明无意采用电动小巴。
全港高峰时有48辆电动的士行驶,但时至今日只剩下一辆。西北区的士司机从业员总会主席黄永忠年初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他在2013年藉基金资助引入电动的士试用,未几发现香港公共充电设施分布不均,不利车辆“随行随充”,每日须充电长达四小时,严重影响营业,因此他在试验期满后随即将电动的士割价转售。他形容这是一场“惨痛教训”。
邨巴营办商冠忠巴士集团亦先后在2011年、2012年经基金资助引入两辆电动单层邨巴和两辆电动客货车,提供居民接驳和车辆救援服务。惟两年试验期过去,该公司主席助理陈天龙指出,未有扩充电动车车队的打算,“我们认同电动商用车是一个非常好的环保概念,但因充电而造成的downtime(停止营业时间)实在过长,影响服务稳定之余,成本效益亦不理想。”
充电基建脱离现实
细阅环保署就资助冠忠引入电动客货车的试验报告,该款电动客货车平均每公里营运成本为0.4元,较同类型柴油客货车0.9元便宜逾半,但每天需预留近八小时充电,加上定期检查及维修,两年试验期内合共损失相等于86个工作日的营运时间,远较柴油客货车损失七日为多。陈天龙叹道,虽然该款电动客货车具快速充电功能,只需40分钟就能补充近八成电力,但由于本港公共快速充电设施稀缺,且当局未有资助公司在车厂安装快速充电器,导致车辆实用性大大降低。
目前环保署在全港各区合共设置1,970个公共电动车充电站,整体数量虽较2011年增加约两成,但当中近八成均属功率较低的传统中慢速充电器,充电时间长逾六至八小时不等,不符业界需求(表四)。公共快速充电站虽然可以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但相关设施仅有385个,若以全港电动车数目计算,即多达29辆车轮候一个快速充电器,无疑是杯水车薪。其中更有约一成充电器只可供特定品牌电动车使用,互通性欠奉,无助推广电动商用车普及化。
除了快速充电设施不足外,各区充电站分布亦严重不均。现时全港公共充电站大多集中于港岛及九龙的商贸区,新界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屯门仅有38个充电站,属全港充电设施最少的地区,其次是大埔,有41个。陈天龙又指出,由于大部分公共充电设施均设于私人停车场内,公司须另行支付高昂泊车费才能充电,大幅增加营运成本。
至于电动巴士、电动小巴等大型商用车,由于须以较大容量电池或电容器驱动,充电功率需求远超一般电动房车和客货车。因此有关营办商必须向电力公司申请于车厂、站头设置俗称“火牛”的变压器,增加附近一带公共电网的电力容量,才可以安装适合大型商用电动车的高功率充电设施。
冠忠电动邨巴目前行驶来往上水港铁站及嘉湖山庄路线,每日运作近10小时。为了避免电动邨巴多次往返远在洪水桥的车厂充电,影响服务稳定性,陈天龙原先计划申请在屋苑增置充电设施,然而在屋苑业主立案法团强烈反对、电力公司回复指有关设备超出屋苑电网负荷下,他只好额外调派柴油邨巴作后备车,防止电动邨巴中途因电量不足而抛锚,“要用两辆车才能处理一辆车的工作量,实在不划算。”
电动小巴充电难,不符合商业营运需要的问题,政府其实早于推行电动商用车政策之前已知悉。运输署、环保署曾于2000年推行“另类燃料小型巴士测试计划”,引入四辆电动小巴短暂测试半年,但成绩不理想,促使当局改为引入石油气小巴。署方试验报告提到,电动小巴虽具零排放、燃料成本低等优点,但来往车厂和总站充电需时,严重影响班次,强调本港必须建设足够充电设施供营办商使用,方可应付业界日常运作需要。
全港最大专线小巴营办商进智公交,当年亦有参与测试电动小巴。据该公司行政总裁陈文俊所述,当年电动车技术尚未成熟,且本港道路弯多路斜,电动小巴耗电量远较预计严重,“一更车(约10至12小时)要充电四至八次,一日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不能做生意”,导致有关路线服务极不稳定,最夸张试过班次大减六成、营业额急跌近半,最终促使他放弃采用电动小巴。
试验报告亦有提及,政府原先计划在24条参与试验的小巴路线站头安装临时充电器,以延长电动小巴续航力,但有过半路线因“现场环境限制”而无法动工。
陈文俊说,大多小巴站头设于横街窄巷,或地下埋有电缆、煤气管等而不适宜安装充电设备,导致铺设进度远逊计划预期,“尤其是跨区长途路线,如果小巴没时间回车厂充电,随时中途无电‘死火’,绝对是致命伤。”
随着科技进步,电动小巴续航力已大幅改善,但未能说服陈文俊再度试用。他直言症结不在车辆性能,而是政府至今未有针对电动小巴充电难问题,另行觅地增建公共充电站应对,导致业界普遍对转用电动小巴却步,“政府有意促进环保,我们当然会支持,但大前提是要方便我们经营……如果连充电问题都解决不了,试问又怎能说服我们转用电动车?”
上文节录自第13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15日)《有政策无配套 业界拒用电动车 商用车“弃油取电”沦空谈》。
更多《香港01》周报施政报告相关文章:【施政报告】请勿在平行时空与大众同行—香港01致林郑月娥公开信【施政报告】巴士电动化遥遥无期 政府新招欠奉【施政报告】减排政策无突破 环团忧治标不治本【施政报告】拨40亿搞“再工业化” 单一产业结构问题就能解决?【施政报告】港缺乏工业体系支撑 再工业化似是白纸上画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