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无障碍.三】民间推广口述影像 陪视障人士上天下海

撰文: 欧阳翠诗
出版:更新:

这一天,他们先去参观海事博物馆,再一起吃饭听口述影像员讲解维港两岸的建筑物,然后一起乘坐摩天轮和渡海小轮,再在维港一起放空。这个“海陆空齐放空”活动的参加者有视障人士和健视者,大家一起跟着口述影像员,体验着一般游客会做的事情,却有着不一样的体会。视障人士如何“看到”海事博物馆的展品?面对徐徐上升的摩天轮,迎着海浪的船只,他们的感觉和健视人士有何不同?香港口述影像协会创办人梁凯程特意为活动拼砌了维港立体模型,帮助视障人士认识维港两岸的特色建筑物。当中一个可转动的摩天轮模型,助视障人士想像摩天轮在半空转动的情景;还有渡海小轮模型,令视障者了解渡轮的线条轮廓。这个口述影像户外活动得到“社创基金”资助,鼓励视障人士出外参与多元化的活动,和健视人士互动,达致“共融”。此文章为《艺术无障碍》专题之三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早前举办海陆空一天游的户外口述影像活动,透过触感模型令视障人士想像维港景色。(香港口述影像协会提供)

香港盲人辅导会是本港口述影像的重要推手,并引入外国专业的培训指导。十多年前,香港的视障人士因为看不见,观影时往往需要询问身边的人以了解画面和剧情。约十年前,香港盲人辅导会举办首场电影导赏会。到今天,视障人士可以走进戏院,戴上耳机便能听到口述影像。2015年,香港口述影像协会成立,进一步把口述影像活动推展到户外,鼓励视障人士踏出社区,参与更多文化娱乐活动。

从口述影像起步 十年漫漫长路

早于1965年,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讯息无障碍中心开始提供有声书和点字书服务,鼓励视障人士“看书”。香港盲人辅导会讯息无障碍中心经理陈丽怡曾在美国念书,留学期间在当地的剧场认识口述影像服务。因为先天性白内障,陈丽怡曾就读特殊学校,她想为自己的社群出一分力,早于2009年把口述影像引进香港。“我都是在这社群长大,体会到视障人士的娱乐较少。在视障人士的圈子里,若没有电影好像有点可惜。”

十年漫漫长路,陈丽怡却不觉得走得太慢。“首先我们要令电影业界明白口述影像是什么一回事。这只是我们图书馆的其中一个项目,早期只有两个同事和我一起做,以这么少的资源去做,目前的速度已经比我们预期快。”

香港盲人辅导会讯息无障碍中心经理陈丽怡想为自己的社群出一分力,早于2009年把口述影像引进香港。(邓倩萤摄)

陈丽怡指出,一开始大家都不认识口述影像,要找资源相当困难。到了现在戏院愿意增加设施,电影公司愿意在后期制作加入口述影像声道,算是重要的突破。“之前需要深耕细作,难以一步到位。初期那些工作像‘起楼’,要慢慢建立。”她说道。

港府及各界近年致力推动“无障碍社区”,尝试协助残疾人士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无障碍设施的成效亦有目共睹。但在软件方面,如平等工作机会、增加大众对残疾人士的认知及理解,仍然有待改善。在推动艺术参与方面,更备受忽略。

事实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自 2008 年 8 月 31 日起于香港生效,宗旨是确保所有残疾人士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士固有尊严的尊重,当中有条文确立残疾人士有权参与文化生活,以及在与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娱乐、休闲和体育活动。不少国家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广口述影像,香港的起步较迟,多年来只靠一群有心人一步步走过来。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的梁凯程主力做口述影像的培训和推广工作,配合不同的口述影像活动,还会用上不同的触感道具。(邓倩萤摄)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的梁凯程当初想做义工服务,机缘巧合下在香港盲人辅导会认识口述影像,后来更辞去大专讲师一职,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口述影像研究博士课程,其后回港主力做口述影像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外国立法推广 大学设立专业培训

梁凯程担任讲师时主要教授专用英语及翻译,也曾开设选修科教口述影像,那时要为学生拟定阅读文献书目,她发现相关资料全部都是外国的口述影像,没有什么是关于香港,甚至是中文的素材。她认为,若要在香港做培训,导师需要懂得本土语言,了解一些惯用语和俚语等,才能做出最传神的翻译,故把心一横去英国进修,学习专业知识。

选择到英国修读相关课程,是因为当地的发展比较成熟。英国自1996年设《广播法》(Broadcasting Act),规定公营电视台每星期要有一成电视节目设有口述影像声频,供观众同步选择,2003年更设立《通讯法》(Communications Act),2010年并以《残疾歧视法》为基础制定《平等法》(Equality Act),与时并进,令视障人士可以享受电视娱乐及接收资讯。

我们常说“行街、睇戏、食饭”是香港人的娱乐,视障人士都需要娱乐啊!我的期望是什么呢?有一天见到电视机有个按钮,可以按“口述影像”。
香港口述影像协会创办人梁凯程
她也曾做过口述影像博物馆导赏,在不同的范畴应用口述影像。(香港口述影像协会提供)

梁凯程表示:“在英国,口述影像可以是一个专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Centr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中,口述影像是影视翻译当中的一门学问。我看到原来在那边是一个专业,不是义工那么简单……做义工服务,很难叫别人花几十小时去做一件事,我们讲一部1.5小时的电影要用约80至100小时做准备,平时做义工不会假设要花这么多时间。”

除了英国外,欧盟亦设立无障碍法(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推动口述影像,梁凯程认为,现时港人对口述影像的认识未算深入,用法例规管效果反而不好。“等到时机成熟,很多人认识才立法就好,而不是一开始用来做诱因。”她说。

立法未成气候 增大众认知最关键

经过聋人福利组织多年来努力争取,广播事务管理局于 2003年12月开始,规定本港两间免费电视台翡翠台及本港台(已停播)制作的电视节目,须于晚上 7 时至 11 时的黄金时段加设中文字幕。

触感模型或艺术品的配合十分重要,她更在之前的木乃伊展览四出找寻合适的模型,务求让视障人士更立体地想像到其模样。(邓倩萤摄)

“原本没有的事情,是可以在(争取)之后加入去。问题是如何提高公众的认知呢?电视节目增设字幕,不单让聋人可以看电视,更希望全民的语文能力可以提高。大家知道了功能,电视机有个按钮,可以按‘字幕’。”梁凯程指出。

“我的期望是什么呢?有一天见到电视机有个按钮,可以按‘口述影像’。”她这样期盼,并相信口述影像的重要性,“我们常说‘行街、睇戏、食饭’是香港人的娱乐,视障人士都需要娱乐啊!”

这十年来依靠有心人士去发展的口述影像项目,又应否如外国般以一门专业的模式引进,或是以立法形式提供服务?详情请看︰

【艺术无障碍.四】民间策动艺术通达 政府未见积极【艺术无障碍.五】大馆通达之旅 软硬件相辅相成

上文节录自第13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日)《艺术无障碍》专题中的《民间策动艺术通达 政府未见积极》。

相关文章:【艺术无障碍.一】彭晴用声音导航:视障人士也有欣赏艺术的权利【艺术无障碍.二】口述影像撰稿员为消失的光影 重构弦外之音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