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回归社交本质 商业交易不等同于交流

撰文: 张家佳
出版:更新:

【共享经济】各大平台打造社交属性 人际交往进入新时代

顺风车的例子是血淋淋的,有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仅大陆媒体披露的性骚扰、性侵案件就多达五十多宗。Lily也称,曾经在搭乘共享出租车的时候遭到恶意骚扰,但是,她也乐观地认为这只是个别例子,“和共享经济无关吧!”

内地在三个月内发生数宗滴滴顺风车女乘客受到司机侵犯杀害的案件。(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共享为名租赁为实的营销手段

“东方蜘蛛”社交通云系统是一款专门针对线上社交管理开发的系统,其创始人耿春亚这样介绍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模式:“第一代互联网核心基础是讯息,第二代是功能,如今到第三代是社交。”他从商人的角度举例说,人们会通过社交关系获取商品资讯,这就是新时代发展社交方式带来的一大改变。但是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是否带来真正的社交,或许还要从社交的定义去分析。“新时代的社交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关系、社会关系和网络关系。”耿春亚解释,“个人关系是指运用自身力量去维系的个体关系,这是最为亲密的一层关系;社会关系是指自己不愿,或者无法单独维护,但可以通过群体及群体活动维系的关系;网络关系可以简单视作虚拟世界的‘网友’关系。”

耿春亚进一步介绍了社交领域里的“邓巴数”(Dunbar's number)概念,也就是指某个人能维持亲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是150左右,这里的人际关系是指某个人知道其他人是谁,并且了解那些人之间的关系。前文提到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就是处在邓巴数范围内的亲密关系,符合建立在交往与信任基础原则上的关系。共享经济推动的,是网络关系的拓展。但是,网络关系要发展成为成熟的人际交往,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目前在这个层面而言,共享经济或许只能带来不稳定的“网友”关系。

耿春亚认为有一些共享平台的社交噱头是一种营销手段。(视觉中国)

“共享经济下的社交可以说是营销手段。”所以,对于到底是否带来社交,耿春亚直言不讳,“滴滴出事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平台根本不应该做社交。”从商业角度看,这些垂直型业务平台属商业模式,主要职责是提供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建立在业务关系层面。这种关系是弱关系,没有交流和信任,仅仅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商业往来的方式,不能称之为社交。滴滴顺风车等推出的所谓社交属性,其实和酒吧餐厅推出的类似“Lady Night”的活动相似,只是一种噱头,利用社交关系,最终目的还是完成本来的服务,是盈利的手段之一,所以共享经济带来社交是一个伪命题。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第三部门教研中心研究员黎家伟从事共享经济研究,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共享?共享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现在很多人把共享和租赁混淆,因此也把交易关系和社交关系混淆。他对共享经济是否带来社交有所保留,特别是以共享为名、行租赁之实的项目。他说:“香港最初的共享是一种很local、就像社区的概念,大家在同一个群体中,你有什么需要,如果我有,就分享出来。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多时候并不涉及金钱。”

Airbnb的房东将闲置的房间自发地分享出来,与顾客直接沟通,并且在过程中产生交流。(Gettyimages)

他举例,Airbnb相对而言比较成功,是因为很多房东将闲置的房间自发地分享出来,与顾客直接沟通,并且在共享资源过程中产生交流,建立信任占了重要的部分。他提到一个共享活动“执嘢”(JupYeah),它不是商业运作,而是纯粹把共享作为一种手段,推广以物换物,传播环保讯息,透过这个活动把有共同理念的人集合在一起,互相交流,从而建立牢靠的关系。这种共享带来的社交比交易带来的社交,关系更稳固。

如今的共享经济模式都变质,例如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和租借单车的性质大同小异;网约车搭车服务会分派工作给司机,变成在线call车服务。所有的人际交流就是交易关系。黎家伟认为,要回到最初的讨论点,共享的目的是什么?共享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影响到用什么方式去运作整个机制。

一位青年在他位于北京的青年共享公寓内。(Gettyimages)

新时代仍需回归社交本质

“社交是一门专业的行业。”专注打造社交平台的耿春亚说,在互联网出现前,人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和维持一段关系,但是如今,互联网使社交发生了质变。黎家伟和耿春亚再三强调,社交的重要理念是人和人交往建基于信任。部分共享经济项目是通过人们对平台的信任,建立起人际关系,而社交中的信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处而产生。Amit Jain认为,健康的社群互动,本质上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因此Uber为司机伙伴举办社交聚会,凝聚社群,企图达到真正的社交效果。新时代的社交,仍旧需要找回人际交往交流的真正意义。共享经济时代毫无疑问为社交开拓了新的可能,让人们在分享的同时可以交流。社交不能止步于线上关系,甚至是交易关系,共享经济带来的社交可以促使人们实际接触。例如青年共享公寓,让不同的年轻人因为共享而结识,并且一起生活,让感情得以升华。

青年共享公寓内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集合在一起生活、交流。(Gettyimages)

Lily和丈夫仍旧因为价格和便利原因使用各种共享经济平台,但是她也表示从来不会幻想因为共享平台而认识新朋友,“和Daniel就是缘分啦!感谢这些平台让我们相遇,但后续感情的经营还是靠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交流。”

无论是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或者其他互联网交流模式,新社交时代终将来临,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交易和交流,回归社交的本质,不要让商业运作破坏社交的纯粹性,也不要让社交打乱了营运模式的阵脚。

上文节录自第13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24日)《交流作噱头 致网约车之殇  共享经济下社交沦商品?》。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