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研究经费申请被拒 无线充电之父:那是廿年来最好的计划

撰文: 陈澔琳
出版:更新:

自2009/10学年起,教资会每年为大学拨备5,000万元经常补助金,供大学发展知识转移,因应通胀作调整后,2016至2019三年期内教资会每年会有6,250万元拨款,因应每所大学的整体补助金及研究资助款额而定:在2017/18学年,八间资助院校分别获得约110万至1,588万元拨款,大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一)会议论文;(二)杂志期刊;(三)学术书籍、专题论文及章节;(四)创意及文学作品、顾问报告及个案研究;(五)专利权、许可证协议、知识产权及注册公司,当中最后两项与商品化有关。自2009/10学年起,研究成果总数维持在约2.5万项,以会议论文及杂志期刊为主,每年均占逾六成,有关商品化的研究成果则相形见绌,每年仅约1,000项,占不足5%,显示香港的论文数量多,但无法成为研究应用及商品化的基础,能切实地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的并不多。

【专访】无线充电之父叹科究经费难觅:政府制度僵化令人大跌眼镜

许树源正为全方位无线充电技术申请专利,它有别于一般充电板,无论接收器以任何角度摆放,也可充电。(高仲明摄)

无可否认,知识转移所讲求的,是将高等院校的知识转化成在社会可用的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为经济及民生带来益处。因此知识转移本应包括各式各样的活动,并不亚于将研究成果商品化。本港大学各有角色、宗旨与长短,没有单一的知识转移模式适用于所有大学。但如前文所提,香港的科研力量集中在大学,因此大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商品,将成为本地创科发展的关键。面对着本地知识转移、研究成果商品化乏力的困局,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许树源认为,除了政府没有政策采用本地科研发展产品外,关键更是离不开钱。“香港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但不是给普通市民,你根本没钱打官司。”他万般无奈道出事实,即使是院校名下的公司也无一幸免。

他忆述,多年前学校附属公司与一所上市公司签约,授权他们采用大学的技术,但后来上市公司说产品与大学并无关系,那时大家才如梦初醒,大学不会用教资会的经费打官司,需要私人股东自行筹钱,“苹果可以告三星侵权,律师费要‘亿亿声’,他们有资源打官司。附属公司有漏洞在于,香港的大学根本没有资源打官司,大学高层也不会有此决心,赢了他们没好处,但输了便要负责。”对研究者而言,一切成果也得来不易,“但大学(附属)公司只有upside(好处)没有downside(坏处),有什么事也不会出来保护你的知识产权。”

邓蕴美的初创公司ConvenientPower向城大购得无线充电技术授权,令许树源的无线充电技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那么成立公司、与商业世界尽早接轨,是否代表科研可加快落地?许树源不假思索地说未必,他观察到在香港,一所公司成功与否,“天时、地利、人和”说来老土,却千真万确:“我们有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市场。有时本地即使试验结果良好,但政府仍不敢使用小公司的技术。”他解释,若公司的技术及财政出现问题,政府便难以继续采用,不少官员宁愿找大机构,有事便由他们负责。

团队研发了高能源效率、高发光效率、寿命长和可循环再用的LED照明系统,成功创造全球首个被动式LED街灯驱动器。(高仲明摄)

为支持及推动香港的学术研究,政府于2009年拨款180亿元成立基金,其中40亿元研究基金的投资收入用于资助研资局的“主题研究计划”,包含“促进健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加强香港作为地区及国际商业中心的策略地位”及“促进对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兴研究及创新项目”四个主题,让各院校进行较长期、在策略上有利于香港的发展主题研究。每个项目为期五年,资助金额上限为7,500万元,平均每年资助五个计划。

他今年再次申请“主题研究计划”,却未能再下一城。他语带失落地说:“这是我在港20年来最好的计划书,可将无线充电技术推到更新的境界,我相信可在海外拿接近一亿元或以上经费,但香港(的制度)限制我们不能申请那么大笔钱,但教资会投放的钱有限。”

做科研最重要是人及创意 没有意念便什么也试不到 并非靠一个建筑、请一群人回来壮大架构
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许树源

许树源发现,今年有两个项目与健康医疗有关,“我明白,如果要选择,我一定会支持一个可以治疗癌症、与切身(健康)有关项目,但变相非医疗项目的机会变少。”记者翻查研资局网站,自2011年推出“主题研究计划”迄今已踏入第八轮,每轮最少有两个医疗项目入选,占全部项目近半。许树源强调并非质疑委员会的决定,归根究柢是本港推动科研的资金微不足道,僧多粥少,“如每年由五个(名额)变成十个,我们便有机会做想做的事。”

虽然项目质素不能单以成功申请经费与否,以及金额多寡去定断,但与其他相似经济体相比,政府研究拨款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获资助单位众多,以致好项目未能申请或资助不足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他批评,港府未善用库房盈余及利用大学国际化优势,提供更好的大学环境,使香港成为教育枢纽(education hub)。他曾就无线充电技术项目申请经费,仅获约50万元,但韩国却数以亿元计,笑言常被外国同事取笑:“外国资金大到一个地步,令技术变成国际标准水平。将基本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距离缩窄,工业界可很快投放资金,变成产品或技术,但50万元可做什么?”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增拨研究资源,包括为大学研究基金预留不少于100亿元。(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政府于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增拨研究资源为八大重点之一,并提出数项措施,包括为大学研究基金预留不少于100亿元,惟教资会专责小组于7月方完成中期咨询工作,距离完成检讨、资金到位仍遥不可及。他慨叹,政府倚赖金融及卖地,“香港是城市政府的心态,中央政府要求香港做科研,但没有政策配合。你拨那么多钱做科学园、做建筑,但做科研最重要是人及创意,没有意念便什么也试不到,并非靠一个建筑、请一群人回来壮大架构。”

现时许树源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担任讲座教授,今个暑假在香港及伦敦两地兼顾教学及研究。岁月催人,不少教授受退休年龄拘囿,许树源也不例外,他明言不会坐以待毙,为了尽早开展研究,会选择将项目概念转移与海外大学合作,让他们为项目申请经费。“我还有七年便退休,不会等教资会给钱,也不能没钱便坐着干等,只可将项目转移出去,外国研究员与香港团队也有份参与。若与外国研究员合作,换来知识产权外移,这是因为我们没钱。”如果能解决政治官员及初创企业之间的矛盾,香港的科研成就绝不亚于此,“但这个结很难解开。”他无奈地说。

上文节录自第13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7日)《本地经费难觅 研究难以容身 无线充电之父:科研最重要是人》。

相关文章:【专访】无线充电之父叹科究经费难觅:政府制度僵化令人大跌眼镜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有关大学拨款的相关文章:【大学拨款.一】竞争当道研究先行 教资会拨款机制问题丛生【大学拨款.二】院校竞争无处不在 人文理工贫富悬殊【大学拨款.三】财政削减 学院政策研究苟延残喘【大学拨款.四】讲师地位“高危” 奢谈社会参与【大学拨款.五】大学排名赢了数字 输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