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供应选项如何辨虚实? 兴建公屋是关键

撰文: 陈琬蓉
出版:更新:

香港土地供应短缺并非一朝一夕,社会上对各个焦点选项所带来的争议众说纷纭。要走出土地困局,政府主动收地与公私营合作,哪个更是上策?所得土地,是否用在兴建公屋,才算用得其所?相比缺乏土地,香港更缺的是规划?9月8日,在香港01主办的“土地大辩论高峰论坛”上,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香港愿景计划召集人曾钰成、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系主任伍美琴、《AM730》创办人施永青,与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同台辩论,探讨香港土地与居住困局的本质。

香港01土地大辩论高峰论坛-精华片段:【土地大辩论】有屋可住不等于宜居 盼政府有愿景与魄力

应如何执行公私营合作?

黄远辉按《2030+》估算,土地短缺“最少”达1,200公顷。他认为应在规模及时间上“多管齐下”,因为现今在18个选项中,没有一个方案足以提供1,200公顷之余,短缺亦已出现,不能单靠中长期选项远水救近火:“今天大家无论挑的,是 ABCD四项,还是是CBEF四项,到最后都要全部一起开始。我们怎能够说先只做某一项,然后还在等呢?”

曾发表研究报告,主张私人界别与政府以“由下而上”公私营合作方式开发农地的曾钰成则认为,不是社会上人人有共识才开展工作。他认为,政府可以建议将部分土地(例如50%)向发展商收回,拿来兴建公屋,再按现有地价来补给发展商。他称,新界的地如果能够以公私营合作解决发展、基建等问题,便不用考虑填海造地。

黄远辉按《2030+》估算土地短缺经已出现。(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于品海认为,讨论公私营合作,重点是“如何”合作。他指出,香港的土地利用一直都是公私营合作,“还不是政府拍卖土地、政府调整计划、政府要求补地价?从来都是。既然公私营合作能够解决问题的话,为什么今天仍然这么多的问题?”他以新加坡为例,指出政府要应有规划视野,考虑社会发展、搞好产业、以及做好人口政策都是关键环节。

施永青则形容公私营合作是“各司其职”,政府做规划,发展商做发展,当需发展及更改用途的时候,便以补地价解决。他建议可以沿用土地拥有者有优先发展权的模式,但政府亦应主导更改土地用途:“如果我已经批准你建,你却不建,三年五年后都不申请,那时政府就可以以社会利益为由,收回土地。”而在建屋优先次序上,他他赞成基层的需要放在前面,“因为他们资源比较少,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施永青认为公私营合作应“各司其职”,由政府做规划,发展商做发展。(资料图片/林振东摄)

伍美琴则指出,大家谈论缺乏土地的香港是“城市香港”,但“新界香港”尚有很多土地,但没有规划,导致使用杂乱无章:“香港尚有200多平方公里、20,000多公顷的土地用途未明,我们有这么多的土地在晒太阳,没有好的规划,以致土地是这么没有效率。”

解决基层需要是正途

在利用土地来解决香港紧绌的房屋问题时,多数讲者均同意应优先解决基层住户,例如㓥房户及板间房住户的住房需要。曾钰成称,如果不大量兴建租住公屋,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困境:“市民讨论房屋问题,都在‘讲细、讲贵、讲挤’,这是兴建多少私楼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于品海认为若将焦点放在土地而非住屋,是整个大辩论的前置错误。(李泽彤摄)

于品海认为,要根本解决房屋问题,供应是关键:“建公屋建这么久,将轮候公屋的人逼回私楼市场,不论租又好,买又好,供求不就更加扭曲?”他认为,如果政府要增加更多私营、资助型房屋,甚至资助市民购置私楼,则会变相“托市”。他更认为,将焦点放在土地而非住屋,是整个大辩论的前置错误。

施永青不认同要调高公屋相对于私楼的比例,“不是建愈多公屋就愈好,建更多公屋就是默认接受现有的高地价”。他认为要解决基层需要,追本溯源是要放弃高地价:“香港出现这么多问题,根本就是政府的收入对土地依赖过高。”

伍美琴认为如果要让过热市场得到调整,就是首先要让十几万户需要申请公屋、无力负担外面市场租金的租户可以安居。她建议政府在正在做的新发展区中,将更多的土地拨于兴建公营房屋,只要租户有合理价钱租屋,问题或者有望解决。

曾钰成认为如不大量兴建租住公屋,是没法解决基层住户问题。(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相关文章:【土地大辩论】有屋可住不等于宜居 盼政府有愿景与魄力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