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三部曲】千呎组屋售百多万 星洲学者:政府无偿为民安居
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23平方呎,比香港的161平方呎大逾倍。近年香港楼市疯涨下,“㓥房”及“纳米楼”不断增加,市民愈住愈小。“(想像不到‘㓥房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0平方呎),我觉得对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移民新加坡的港人吴先生这样表达对港人居住情况的不忿。他现时居于一所900多平方呎的组屋,十年前以约103万港元购入。能如此轻易拥有“豪宅”,乃受惠于当地的房屋政策。究竟新加坡模式对香港有什么启示?
出访新加坡第一天,我们便拜访吴先生夫妇位于盛港的组屋。1992年,他们因考虑到子女的成长环境,遂举家移民。吴太称,当时新加坡各样设施未算完善,唯一欣赏的是居住条件,“真的很大很大,(比香港)舒服很多”。
现时,吴先生夫妇住在一个900多平方呎的四房单位,属两厅四房两厕设计。夫妇睡一间房,各自还有一间房做私人空间,一间是吴先生的工作室,另一间是吴太打坐用房。这种在香港已属豪宅的单位,在同样有土地问题的新加坡,只是最普遍的组屋类型,共有约40万个。
“这里整体来说都比较舒服一点,主要是空间感。”吴先生女儿Jamie这样总结港星两地的居住体验。她2003年大学毕业后曾短暂回港工作,及后结婚、诞下子女后,考虑到教育、居住空间等因素,也步父母后尘,与丈夫和子女定居新加坡。“你都知香港房屋有多‘菂式’,扣除窗台、露台后,真正可用空间不大。小朋友有玩具、书台,又有工人姐姐,总共五个人。小朋友未必意识到空间小,但大家知道空间挤迫,摩擦会比较多。”她身边正有住屋烦恼的香港朋友一脸羡慕,“他们(港人朋友)会觉得我都几好,起码新加坡有一层楼、有地方住,主要是空间够大。”
近千呎组屋仅售100万
谈到附近的社区设施,Jamie称新加坡远胜香港,“就似这一区,由于是新区,比较多年轻家庭,自然比较多小朋友。每隔不远便有小型游乐场。”由于新加坡政府鼓励国民生育,因此在社区规划了不少游乐设施。“香港也有,但没有这么密,好多小朋友在同一游乐场,多些碰撞,可能玩得没有那么开心。”
除了生活空间大之外,更令港人“眼红”的是房屋售价。大约十年前,吴先生夫妇参加了预购组屋计划,由于当时经济不景,加上盛港属于新区,单位仅售18万坡元(约103万港元),吴先生称单位十分便宜。即使是现在,房价亦不算太高。根据当地建屋发展局上一轮(5月)的预购组屋计划,盛港区四房单位售25.6万坡元(约160万港元)。Jamie的单位则于2015年购入,由于是二手组屋,价钱较贵,约54万坡元(约310万港元)。
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指出,新加坡2017年的楼价对入息比率为4.8倍,即新加坡人平均不吃不喝4.8年,便能置业;反观香港,已连续八年“荣登”榜首,2017年楼价对入息比率为19.4倍,情况较2016年的18.1倍更糟糕。惊人的楼价已远超普通香港人的负担能力。
为何置业对新加坡人只是轻易满足的“小确幸”,香港人却做不到?
当地学者:房屋是社会福利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数据显示,2016/17年度国民居于公营房屋的比例达82%,分别79%属自置及3%为公屋租户;香港2016年居于公营房屋(出租公屋及居屋)的人口为44.8%,居于私人房屋人口有54.6%。反映新加坡房屋政策以公营主导,香港则以私营主导。
新加坡政府高度介入房地产市场,“因为政府视房屋为‘社会福利’(social good),政府视提供房屋为责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前成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副教授余熙明说。既然视房屋为社会福利,政府便无偿为国民提供,没有打算收回成本或赚取金钱。余熙明指,“政府要透过房屋赚钱,是不合理的。”以三房式单位为例,连同地价成本超过30万坡元(约172万港元)。然而,三房式组屋的售价会低于成本。翻查资料,5月的预购组屋项目,三房式单位售价介乎18.7万至24.5万坡元(约107至140.6万港元)起不等,这尚未计算政府为国民提供的住屋津贴,这代表政府每卖一间组屋,就“蚀”一间。
住在新加坡的吴先生形容,政府以不同形式资助人们买楼,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她(新加坡政府)让人感受到,无论什么人,低收入也好,也可以有屋住。”吴先生说。
对于收入愈低的国民,资助则愈高,准置业人士最高可获建屋发展局及公积金8万坡元(约45.9万港元)资助。另外,建屋局亦提供其他形形色色的津贴,例如为准结婚或已婚人士提供最高2.5万坡元(约14.3万港元)津贴、子女住近父母也可获得资助。Jamie就是因为与父母为邻,获得3万坡元(约17.2万港元)津贴。“政府想鼓励年轻人与父母住近些,鼓励融洽,互相照应,这是很好的出发点。”
组屋制度的一大特色,是容许国民以中央公积金缴付首付及按揭。新加坡雇员与雇主每月合共储蓄相当于雇员月薪的37%,制度如同帮国民储蓄首付。不少香港人都慨叹“上车难”,吴先生却形容新加坡“买楼易过买车”,若加上津贴,最便宜的组屋10万坡元(约57.3万港元)也不到,形容只要有工作,每个新加坡人都买得起楼。
在种种鼓励置业的政策介入下,新加坡的置业率高达九成,比一般发达经济体的七成高。而香港人目前的置业率则是49.2%。
廿五年解决房屋问题
“我认为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相当成功,也是世界公认的。”余熙明说。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称誉的刘太格认为,房屋政策成功,背后全因有明确政治思想指导,让专业人士的理念得以落实,加上独特的历史背景,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新加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和独立国家差不多,1965年,跟马来西亚分手后独立。我们的政府就是自己的政府,如果没有办法搞好,就生存不下去,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政府领导很担心我们能不能生存,所以就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政治方面做了许多改革。”
当中组屋政策是众多改革中最具标志性的一项。组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大部分国民居于木屋区及不适切居所,卫生情况堪虞,仅不足一成国民住在公营房屋。已故总理李光耀当时巡视新加坡贫民窟后,决心要改善住屋环境,建屋发展局遂于1960年应运而生。
翌年,河水山木屋区发生大火,摧毁了1.6万人的家园。自此以后,当局加速了建屋进程。在建屋发展局成立三年内,政府共兴建31,317个单位,成功解决当时的住屋危机。至1964年,建屋发展局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即组屋),以低于市价发售组屋单位,契约年期为99年。
建屋发展局成立后,连续制订及执行了几个“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直至1975年,约有25万个组屋单位落成,新加坡一半人口居于组屋内。刘太格则指后来到了1985年,已经完全解决了住屋问题,“现在新加坡是已经不可能找到没有房子住的人。”
历史发展的轨迹总是相似,香港石硖尾曾于1953年发生过火灾,政府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房屋建设计划,“两者(河水山与石硖尾)都是贫民区。有传闻说是政府放火,新加坡也有类似传闻,但不要紧,火灾到底还是发生了,万多人无家可归。”余熙明说。
有趣的是,新加坡公共房屋的理念原是借鉴自香港公屋,两地也有相似历史,后来却“分道扬镳”。“所以现在回头看,我是有一点惊讶,为什么现在香港的发展竟会不如新加坡?那时候我们跟香港学习的。”刘太格说,“其实你们香港不要感到难为情,很多先进国家也是这样子。”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牵头的“土地大辩论”公众咨询进入尾声,然而,各界讨论大多集中于各执一词的“如何觅地”,而非更加关键的“如何用地”,即对土地分配仍然缺乏规划、对城市规划仍然缺乏愿景。《香港01》特此策划“城规三部曲”系列深度报道,先后到访新加坡、上海和深圳,探讨当地城规建设经验,冀为我们未来的城市面貌带来一些想像和启示。
《香港01》周报【城规三部曲.新加坡】系列文章:
【片】点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为有规划三宝!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图小不点规划大格局【专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规划【专访】刘太格谈短期规划:再多火鸡也不会变孔雀【专访】伍美琴新加坡取经:环境体现人人活得有尊严新加坡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学者:置业非唯一选择星民间团体推动“参与式规划”:每个居民都是专家香港民间规划方案屡触礁 推动变革建立互信组屋设计以人为本 刘太格:一扇门一面墙都考究
上文节录自第12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13日)《曾来香港取经 八成国民拥组屋 探寻新加坡房策成功之道》。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城规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关文章:
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上)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下)抛下一个“怕”字 开拓浦东廿年打造另一个上海上海钉子户维权15年 城市发展为谁服务?从大拆大建到社区微更新 上海旧城新貌变奏曲中国大城市规划思维有误 专家:规划不当致城市病【片】强拆时代已经过去 土地用途更新应更人性化
【城规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关文章:
深圳规划构建经济奇迹 香港错失了什么?深圳人多不阻高速发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规划?香港可参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个中央商业区吗?深圳如何医治城市病 给市民留一点绿40年前的深圳 没有钱下杀出一条血路十年规划 十年建设 打造超级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执行上的错来了,就是深圳人吗?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单一价值从推倒重建到综合整治 资本进城中村是隐性驱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香港能否对大湾区“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片】金钟站逼到晕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无得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