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高药价背后的黑幕 令人遗憾的电影结局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内地电影《我不是药神》,7月5日上画后迅速赢得口碑,截至7月23日上午,更斩获逾28亿元(人民币.下同)票房佳绩。电影以天价抗癌药格列卫为切入点,讲述一群底层中国人的自救与自赎,结尾以中国官方大刀阔斧的改革收官。影片上映之后,内地舆论讨论不绝,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就该片发声,表态要求抗癌药尽快减价,可见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当下中国有了超越其原有艺术和票房价值之处。撰文:孟祥莲

《我不是药神》的人物原型是内地一名叫陆勇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陆勇34岁确诊患病,自此人生便和药联系在一起,靠药物维生的他,吃了两年抗癌药格列卫,一共花费了56.4万元。在不堪经济重负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去印度买仿制药的途径,在拯救自己生命的同时,陆勇也将这一药效可靠、价格便宜的仿制品介绍给病友,惠及部分白血病患者。

陆勇这种由己及人的行为,给他带来种种奇遇。他登上过中国主流媒体,被称为“药侠”;在癌症患者眼中,他就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声名鹊起之际,陆勇也因此被捕,在看守所里关了135天后,内地检方最终宣布不予起诉。直到今年,陆勇的影响力达至新的境界——成为《我不是药神》这一部电影的原型,从而引起全民讨论,以及中共上层的关注。

在电影中,主角程勇(徐峥饰)化身为正义英雄,公众亦渴望出现这样一个具备神性的英雄,这样的需求与现实生活中患者的生存困境不谋而合。此外,电影也反应了内地看病贵看病难、抗癌药纳入医保、国外创新药引进等问题。综合以上因素,《我不是药神》其实是全民心中的痼疾,借着电影上映而来一次总爆发。《我不是药神》能成为现象级的影片,从这一角度看,可说是必然的事。

在电影中,主角程勇(徐峥饰)挣扎求存,并为其他病患代购印度仿制药,与现实生活中患者的生存困境不谋而合。(视觉中国)

《我不是药神》涉及的题材突破了以往中国电影的尺度,敢于触碰医疗等相对敏感的话题,令该片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突破口”。电影上映之后,除了赞誉的声音令人注目外,愈来愈多反映“药神”背后真实问题的声音也受大众关注。

燃点希望火种 在现实中发酵

如果以人物的“神性”来衡量,陆勇显然比《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更具备这样的精神气质。电影中的程勇是一个想要赚钱的药贩子,后来良心发现才去帮助患者。制片人和陆勇解释,剧本之所以这样写,除了审查的原因外,亦因为若按照实情来写,人物不太容易升华。陆勇此前曾经表示,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解释自己的清白,“我确实不太能接受,因为这样的话跟我形象还是有差异的。”

陆勇觉得自己的故事比美国电影《续命枭雄》还要复杂,《续命枭雄》的主人公后来只是受到供药限制,而他自己还经历了司法流程,“要判我,抓我过去,要起诉我,然后峰回路转,最后什么事也没有”。陆勇最终被无罪释放,意味着他的经历挑战了中国的现实困境。他之所以被奉为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盗火英雄,恰恰反映出在高昂的药价下,为数不少的癌症患者,只能用低于进口药很多倍的印度仿制药来维持生命,减轻经济负担。

陆勇因为《我不是药神》而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其生产手套的工厂亦因电影上映而订单不绝。(视觉中国)

“领导,求你一件事,求求你们别再查了,这药假不假,病人自己能不知道吗?我得病三年,正版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这便宜药才卖500(元),能救命……药贩子根本不赚钱呐,谁家还能没有个病人,你就能够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这是影片中的一段台词,很多观众也正是在此处被戳中泪点。

《我不是药神》涉及的题材突破了以往中国电影的尺度,敢于触碰医疗等相对敏感的话题。(视觉中国)

当程勇被抓时,路边目送的民众——那些因缺乏购买仿制药管道而要重新回到生死边缘的患者,从他们悲戚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希望程勇这样的人物能够永久存在,能够为他们代言,能够引起社会高层的关注。对他们而言,程勇是希望的火种,而在执法过程中,连执法人员的感情也逐渐地向弱势群体、向程勇这个公众心中的英雄倾斜。程勇被抓的那一刻,实现了符号化的意义,而又不仅仅停留在符号的意义。

“他”在现实中继续发酵。

内地药价 比发达国家还贵

《我不是药神》一炮打响后,媒体相继披露内地将加快降低治癌药物的价格。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写道:“看电影不需多长时间,改变现实却要全国每个人用无法丈量的长时间实现,且给国家一些时间。”事实上,在《我不是药神》的背景事件爆出之初,《人民网》等官方媒体就报道了该药在全球的售价。

在陆勇2015年被起诉后,《人民网》做过一份调查,显示由瑞士诺华公司(Novartis)生产的格列卫在中国内地每盒的售价约为23,000至25,800元。通过对比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香港等地的售价发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比中国便宜一半以上,报道中更没有一例能与中国的价格比肩。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没有“在全球高价销售”他们的专利药,而只是内地在向自己的病患同胞“高价销售”别人发明的专利药,由此导致电影与现实中那些“望药而死”的悲剧。

中国的药价为什么这么高?中国医院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瑞士的药在美国和中国都受专利保护,但美国比中国便宜接近一半,这反映了中国药品的虚高定价。另外,中国进口药品都有一个进口关税,加上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所以价格就高。

《我不是药神》以抗癌药格列卫为切入点,讲述内地低下阶层负担不起高价药物的苦况。(视觉中国)

如何降价?今年7月1日开始,内地已经有部分进口抗癌药实现零关税,但药品的实际销售价格并没有降低。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表示,这需要时间,不管是审批还是流通环节,而背后难以撼动的利益链是一个巨型拦路虎。又指要降低药物在中国的价格,首先应将这些药物列入医保,其次是鼓励中国药企研发新药,而非像印度一样允许仿制药产业蓬勃发展。该专家同时指出,中国医疗产业此前监管不足,即便是仿制药,也有药企造假,“这也是为什么有国人愿意花10到20倍的钱去买国外的药,甚至到国外参加临床试验。”

简单区分善恶 未触及关键问题

高昂的药价是药企继续在赚取高额利润,还是背后的黑色利益链在操控?据了解,诺华公司的格列卫专利期在2013年4月1日已期满。在专利保护期限内有高价,是取回成本与合理利润的正常做法。保护期一过,药价降低,这是定价的逻辑。正如那句“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其中的获利者不言而喻。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案例,然而,内地民众何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受惠于“药神”的襄助?(电影剧照)

遗憾的是,《我不是药神》不认为“草菅人命”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关,是药企的逐利性造成了患者的生存困境,电影亦未有触及如何理解仿制药、如何看待盗版药、制度何以自处等关键问题,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最终更选择了文学化的简单处理——区分善恶:药企是恶,政府是善,药厂利用新药牟利,不顾“人命关天”。

在确立主要矛盾以推动情节上,《我不是药神》选择了迎合民粹,利用了民众情绪这个突破口,这是资本的狡猾与眼光所在,而仅仅就电影所引起的喧哗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单将矛头指向药企,最后以政府大手笔的改革,将多种抗癌药纳入医保范围,与赤裸裸的现实相比,看起来似乎又颇具黑色幽默或讽刺现实的味道。

《我不是药神》这部现象级电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案例。内地的民众何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受惠于“药神”的襄助?中国向来信奉“天人合一”,崇敬冥冥之中的力量,更相信这种力量的指引,但相对于整个医疗改革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缓慢与举步维艰,不禁要问一声,“药神”在何处?

上文节录自第12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23日)《《我不是药神》背后 谁酿“望药而死”悲剧》。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