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政府高调倡填海 市民对规划感忧虑

撰文: 张雅欣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上周在回归酒会上会见传媒时,明言自己“大胆讲”要靠填海才能解决土地问题,更表明10月《施政报告》上交代未来土地发展蓝图。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随后于电台节目表态支持填海,直指未来的填海面积应比沙田更大。填海是大幅增加香港新土地资源的主要方法。不过,政府在“土地大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突然为这个长远措施造势,被质疑转移视线,回避觅其他更惹争议的中短期选项。

在土地大辩论的一片争议中,高调开腔支持填海。(资料图片)

早于1852年,香港首个正式的填海计划──文咸填海计划第一期展开,填海范围包括上环文咸东街、苏杭街及摩利臣街一带。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内地移民涌入香港,房屋供应严重不足,加上六七暴动爆发,政府为改善基层的住屋状况,加快填海步伐。

多个新市镇均需要不同程度的填海造地才能建成,包括沙田、屯门以及图片中荃湾。(资料图片)

截至2016年,香港约有7,000公顷的土地是透过填海取得,占香港已发展土地面积25%、整体土地面积6%;全港有190万人口居住在填海地皮上,占整体人口27%。荃湾丶沙田、屯门丶大埔、将军澳及东涌这六个分别在不同时期发展的新市镇,均需要不同程度的填海造地才能建成。填海地同时容纳了七成的商业活动。

新加坡近年积极填海造地。(资料图片)

在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列出的18个短中长期土地选项中,填海属于中长期选项,即有潜力于未来10至30年提供额外土地。咨询文件中提出“5+1”填海方案,在维港以外五个近岸地区填海及发展东大屿都会(见图)。近岸填海选址包括屯门最西面的龙鼓滩、位于北大屿山的小蚝湾与欣澳、青衣西南以及沙田马料水,东大屿都会核心则是在港岛与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开拓面积逾1,000公顷的人工岛。

咨询文件中提出“5+1”填海方案。(资料来源: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咨询文件)

按照政府构想,东大屿都会将是香港继中区和九龙东以外,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文件中指出交椅洲的东面与港岛西相距约4公里,相等于中环至北角的距离。政府期望兴建交通基建设施,让东大屿都会与传统核心商业区联系,除了巩固维港一带现有的商业枢纽,亦建立新的都会平台,提供金融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不过,在政府发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里,亦明确指出这个填海选址在交通及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上面对巨大挑战。

按照政府构想,东大屿都会将是香港继中区和九龙东以外,第三个核心商业区。(资料图片)

要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既要善用现有土地,也必须增加土地。目前的土地大辩论焦点一直放在多个中短期的方案。多个民间团体促请政府收回高球场,但林郑一直拒绝就收回高球场表态,指自己作为特首,尽量不想卷入咨询;与此同时,政府却明里暗里为公私营合作发展新界农地这一选项造势,但民间质疑声音强烈,忧虑它可能带来官商勾结等问题。

林郑在一片争议声中推出增征收一手楼空置税等新房策,再高调提出填海的必要性,又声言要在今年10月的《施政报告》提出增加土地供应的具体举措,引起架空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猜疑(小组定于9月底完成“土地大辩论”公众咨询,年底提交报告)。

2013年,政府就马料水、龙鼓滩等近岸填海地点咨询公众时,上万计马鞍山居民表态反对在马料水填海。(资料图片)

平情而论,政府当前推动填海面对的阻力确实比以往高。受市民环保意识增强影响,近年香港填海速度明显放缓。1997年,《保护海港条例》获得通过,限制政府有条件填海。近20年间,政府再无大规模填海计划。1985至2000年间,本港总计填海造地达3,000公顷,平均每年约200公顷。2000至2015年间填海造地规划则只有690公顷,平均每年约40多公顷,锐减近八成。

政府于2013年就马料水、龙鼓滩等近岸填海地点咨询公众时,便有上万计马鞍山居民表态反对在马料水填海。除了关注环境问题,市民还对政府规划能力缺乏信心,担心新发展区因交通等基建配套规划失当而成为下一个“悲情城市”,或者沦为商场与私楼林立的地产项目,未能真正改善普罗大众的生活。

上文节录自第11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9日)《填海造地无可避 更须兼顾规划》。

相关文章:【土地大辩论】工业年代新市镇 沙田成功难延续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