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2】鲁迅痛心“中国尚未发现儿童” 国产工厂急起直追
承接上文:
倒是香港的玩具像这个地方一样华洋杂处,在世纪初的玩具设计,一些本土的商人推出了抄袭德国和日本设计的玩具,特别是以赛璐珞制作的娃娃玩具,早期模仿西洋玩具,其后模仿日本玩具。
那年代没有所谓设计人才,因此大多数玩具都是模仿外国成功的玩具翻版成香港玩具,风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1950年代,香港才累积到足够的经验,开始研发自己的风格产品,出现本土的玩具设计。在玩具大历史底下街坊士多的小历史,可看到本土山寨制作的西瓜波、红色塑胶猪钱箱,以及香港电视剧《小李飞刀》、《刀神》、《倚天屠龙记》、《西游记》和《包青天》等造型玩具。
中国重新发现儿童
上世纪初,有见洋人玩具如此奇技淫巧,国产玩具也急起直追,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令中国民艺界大力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批知识份子如鲁迅、冰心、郭沫若、郑振铎、黎锦晖等人纷纷倡议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令中国人明白到玩具游戏对小朋友举足轻重,引起一阵的“儿童热”。像鲁迅就极力拥护其弟周作人有关“中国尚未发现儿童”的观点,他甚至在作品《狂人日记》用上一句极其悲痛的话作结:“救救孩子!”“儿童热”带起国产玩具业兴起,首先有创办于1919年的爱国玩具厂专门生产娃娃及铁皮机动玩具,1920年代有大达玩具厂、恒康玩具厂、义兴昌儿童车厂、胜泰玩具厂、中国棋子玩具厂、中华教育用具厂等等,推出的玩具包罗万有,从七巧板到六面画、积木、赛璐珞玩具、儿童脚踏三轮车、坦克车……
先施及永安公司1918及1919年在上海开设大型百货商店,随后将这些中国玩具大量引入香港市场。二战前,战争氛围笼罩下的中港两地都大力鼓吹“中国人用中国货”,那时著名女星阮玲玉主演孙瑜的经典电影《小玩意》中就出现不少中国经典玩具,正是反映了抗日战争前夕紧张政治气氛下玩具生产的各种矛盾,影片中的阮玲玉在“大中华玩具厂”学艺,结果大失所望,哭诉说:“中国人只有玩具兵和玩具飞机去抵御外敌了。”
其实到1980年代,香港的国货公司仍陈列着不少1960至1970年代、中国文革时期制造出口的铁皮玩具仓底货:双人电单车、小熊影相、采访车、机关枪、小妹打琴等等,可是,到了1986年港府推出“儿童玩具安全法”,铁皮玩具都因未能符合安全规则而销声匿迹了。
据《香港玩具图鉴》作者杨维邦所说:“今天香港最多收藏家渴望寻找的是康元印刷制罐厂制作的铁皮玩具,像早期的铁皮轮船、飞机、青蛙、猴子、汽车或铁皮大象杂技车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康元印刷制罐厂1922年在上海开业时是做制罐工业及花铁印刷,到1933年与香港华益印铁制罐有限公司合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印刷制罐公司,旗下制作的玩具在中国及香港大量宣传及销售,当时的口号更加是:“凡我中国儿童,必有康元玩具。”可见其推动玩具业的雄心壮志!
继续阅读:
上文节录自第11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21日)《迷失于没有玩具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