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东莞八成企业设“机器换人”目标 对港是危还是机?
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的低成本和香港的国际化,一度令双方构成“前店后厂”的共赢局面,而当广东资本逐步积累、人力成本愈发高企,转型的关口自然来临。有人说,今日的广东已经不需要香港,“前店后厂”已是历史,亦有人认为,制造业转型是香港的新契机。(此文为制造业转型.下篇)摄影:梁鹏威
2015年,东莞首间“无人工厂”落成—生产五金器件的长盈精密技术公司,以机械人、数码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代替近600名工人。2017年,该公司又和日本百年企业、世界机械人领军企业之一的安川电机合资成立机械人公司,冀利用日本自动化经验,研发及生产近年市场需求量激增的小型工业机械人。
“机器换人行动计划”
“无人化”亦是内地当局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东莞政府2014年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冀“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同年还邀来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DJI无人机的董事长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旁建立机械人产业基地。上月中旬,32名立法会议员出访大湾区城市时,曾到该基地考察,及后民主党主席胡志伟表示,感受到内地政府大力推动创新科技,又强调这对香港而言是很大的警号。
《香港01》记者比立法会议员早几天参观该基地。据基地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增豪介绍,这里最初只有几个港科大毕业生,几年间科研团队渐渐壮大,引来智能设备、工业机械人、家庭及娱乐机械人等不同领域的人才进驻,并长期和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大型风投公司保持合作。
替换8000万产业工人
除了科技新贵汪滔,石金博也是李泽湘的高徒之一,她创办的李群自动化是基地的“标杆企业”,专研工业机械人,可为转型企业制订生产线“无人化”的方案。石金博曾表示,要回应制造业转型的时代需要,就要逐步以机械人替代中国8,000万产业工人。该公司成立初期就获红杉资本投资,并接到美国苹果公司订单,后来又为美心集团开发月饼包装生产线—让运作人手从28人缩减到4人,每小时可包装2,400盒月饼。
除了发展机械人基地,李泽湘还于2016年3月成立粤港机械人学院,向广东工业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招生,并不时邀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北上交流。在学院楼上读书的学生,到学院楼下就可实习,甚至创办公司、获得融资,形成无障碍的“产学研链条”。
首批入学的梁同学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对机械人很感兴趣,后来通过学校内部筛选得以参与这个培育计划。他认为,基地创业氛围浓厚,他经常有机会参加创新比赛,但学术方面相对薄弱,故希望毕业后能到香港科技大学深造。他说,创科人往外面跑是常识。
东莞市委书记李业升曾公开感谢李泽湘的贡献,称以机械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对东莞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地更于2016年初定下目标,三年内全市八成企业要“机器换人”。
香港可做“补习先生”
2017年,东莞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较2016年增长8.1%,高于内地平均值6.9%,而整个广东省的GDP增长亦有7.5%,整体GDP连续29年在内地省份中居首,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一成。 不过,1980年代至今,广东产业结构已经改变,曾经占比过半、以制造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如今已被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追过,其金融、物流、旅游等产业愈发强势。
“‘前店后厂’已经是很primitive(原始)的词语。”李芝兰说,当初之所以形成这种模式,是因两边有比较优势,广东有低成本,香港有国际化,前者锐意发展第二产业,后者向第三产业转型。彼时港商北上设厂,会将贸易、研发等功能留在香港。如今,其他省份冒起,加上在粤企业资本累积,广东也积极向第三产业转型,便和香港衍生出“谁是龙头”的争议。
她指出,城市间的竞争思维已令大湾区的讨论失焦,因为大湾区本应是一个整体,讨论不应局限于产业分工,而应该去想,“香港有什么瓶颈?珠三角有什么瓶颈?如何一起合作,帮我们做得更加好?”
李芝兰又认为,香港土地问题严峻,有限空间内不能无穷引入外来人才帮助发展,而珠三角仍有土地可以利用,同时有多元人才,可作为香港的“人才reservoir(储备池)”。与此同时,内地营商环境仍不健康,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所以香港仍然是重要的学习对象,但角色将从出钱起厂的“老板”,转变为输出经营管理经验的“补习先生”。
上文节录自第11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14日-5月20日)《透视大湾区系列——制造业升级:“世界工厂”转身“前店后厂”缘尽?》